事业单位工商管理现状研究及改善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事业单位工商管理现状研究及改善对策分析

闫贺

140311198903150011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能力也有了更高要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事业单位为了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引入了工商管理,持续优化管理模式,以同步提升综合实力与服务水平。事业单位工商管理涉及的环节众多,实际工作开展中存在较多不足,因此,事业单位要在工商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针对现存的问题,及时改进与完善。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事业单位加强工商管理的意义,分析事业单位在工商管理工作中表现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意见,同时展望事业单位工商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事业单位今后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商管理现状;改善对策分析

引言

在我国,公益性质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特点。事业单位是一个具备服务性质的社会组织,在组织关系上不属于政府机构,也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对政府机构职能进行补充。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缺乏竞争意识,导致员工不作为、“等”、“靠”现象严重,这是当前单位内部管理的现状之一。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激励中“一刀切”,考核指标也欠缺合理性,无法有效激励员工。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国家及人民对事业单位的要求更高,对其也应投入更多的关注,事业单位本身也处于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要想更好地履行职能、实现长远发展,引入工商管理是一项重要举措。

1事业单位工商管理工作的意义

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主要包括制定经营战略与管理内部行为等内容,具体而言,涵盖对生产、经营、财务、成本、质量、品牌、物资、设施、研发、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管理内容。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工作涉及事业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而采取行之有效的工商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为应对激烈竞争的市场新环境,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事业单位具有独特属性,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服务。事业单位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具体来说,事业单位可以借助工商管理工作高效收集信息和资料,更好地了解社会层面的实际需求,并在这一基础上将工商管理理念应用到日常工作中,以此提升决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为单位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2事业单位工商管理的现状

2.1单位战略目标不清晰,定位有偏差

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要清晰定位,以服务人民为首要任务,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服务质量。同时,事业单位要明确自身经营管理目标,合理划分职责,在有效规划的基础上,确保工作成效。事业单位工商管理涵盖了日常运营、人才培养、人员调配、财务预算编制与执行、科技创新等方面,在工商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当确保员工明确自身工作职责、工作目标,这样才能将工作落实到位。但部分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定位不清晰、规划不足,将其自身工作开展错误定位为“营利”,发展方向出现一定偏差,这与事业单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补充政府部门职能的定位相悖,影响事业单位工商管理工作进展和内部管理秩序。

2.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工商管理工作开展的主体是人员,工商管理工作的效果与人员的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在事业单位中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内部管理层平均年龄较大,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固守传统的管理观念,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弱,学习新技术速度慢,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管理环境。其次,部分管理人员虽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在工商管理方面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不足,同样也对事业单位工商管理的工作质量产生影响。此外,事业单位员工不重视工商管理工作开展,其进修学习的机会不多,导致工作能力停滞不前。最后,事业单位缺乏对员工的职业规划,未对员工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影响其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及个人未来的发展。

2.3工商管理流程制度有待健全

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工商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促进事业单位长效、稳定发展。现阶段事业单位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员工综合素质欠佳,工作中各项数据信息传递不及时,工作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推进,还会产生浪费内部资源的现象,影响单位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秩序,使其职责难以发挥,社会公共形象等也会受到影响。在当今时代,事业单位要加强利用大数据,优化工商管理流程,开展财务收集、整理、分析、储存各项工作,保障后续工作顺利进行。现阶段,事业单位欠缺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各项工作执行缺乏统一的标准,不适应大数据时代中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要求,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亟待转型。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工作人员行为,通过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单位各项工作更加标准、规范,落实工商管理,树立事业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

3事业单位工商管理改善路径

3.1明确性质定位,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事业单位要接受政府的监管与指导,开展各项工作,其承担着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关键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明确自身服务社会的性质,正确把握社会服务的发展目标。同时,事业单位要清晰定位自身工作内容,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在工商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对其职责与权限进行界定,不能把追求经济效益凌驾于社会效益之上,要不断提升工作质量,更好地承担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责,从而源源不断地为单位提供工作动力,实现其良好的发展循环。此外,事业单位要对自身工作职责定位清晰,主动承担各项工作职责,避免工作推诿的现象,推动单位工商管理工作发展。

3.2完善工商管理体制

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工作要想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完善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是关键。如果缺乏完善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那么势必会对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工作开始向现代化、多元化与智能化等方面发展,传统管理体制早已无法与当前工作的多样化需求相适应,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以更加平稳地推进工商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首先要结合事业单位发展目标,保留原有工商管理制度中的有效内容,剔除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相关制度,以此不断对工商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其次,要注重工商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通过将管理制度细化到个人,并制定奖惩制度,确保出现问题能够找到具体负责人,并在最快时间内解决问题,以此保证工商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3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事业单位工商管理工作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就要牢牢把握人才队伍建设这个重要抓手,培养出一支能力较强、素质过硬的工商管理团队,要求其既要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事业单位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单位管理岗位人员的学习培训,提升管理层的文化素养和工商管理能力,为基层员工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并通过管理层的积极带动,实现基层员工的不断自我学习和提升,以此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的工商管理水平。

3.4改变工商管理观念

现阶段,事业单位要想紧跟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工商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起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发展态势的工商管理思维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就需要深入分析研究事业单位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制定事业单位工商管理工作改进及优化策略,为事业单位培养专业程度比较高的人才,明确事业单位的工作责权以及工商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工商管理部门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艳峰 . 事业单位工商管理存在的不足及改善对策 [J].现代企业 ,2022(1):17-18.

[2] 夏杰 . 事业单位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 [J]. 商业观察 ,2021(2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