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在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早期肠内营养在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邵秀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201700

【摘要】目的 分析给予俯卧位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76例俯卧位通气患者,入院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8)、对照组(n=38)两组,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常规组给予经鼻胃管输注肠内营养液治疗,研究组结合每日肠内营养剂总量,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EN不耐受与并发症发生概率、每日胃残留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呕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P>0.05),EN不耐受概率较常规组相比明显要更低;肠内营养支持第一天每日胃残留量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天后,研究组患者的胃残留量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呈现出更低显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对俯卧位通气患者而言,能够增强患者的耐受程度,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力,对患者恢复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关键词】俯卧位通气;早期肠内营养;胃残留量

针对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需要给予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从而对患者的肺通气量起到有效调整作用,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状态,降低病死率。肠内营养支持能够给予机体性必要的营养元素,对胃肠粘膜可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使得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得到全面提升[1]。但是采用俯卧位通气法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患者可能出现呕吐、呼吸、不耐受等情况,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是本实验研究的重点内容。比如可通过抬高床头或者应用红霉素控制肠道炎症,促进患者胃排空。同时也可控制好营养液的输注速度,使得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得到全面发挥。本实验主要研究给予俯卧位通气患者患者采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的应用效果,阐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76例俯卧位通气患者,入院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8)、对照组(n=38)两组,研究时间为2021年3月-2022年3月。其中研究组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38~82岁,均值(65.12±6.14)岁;常规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39~82岁,均值(65.46±6.37)岁。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鼻饲法,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首先从最小剂量起,而后逐渐过渡到目标热量供应值20~25千卡。护理人员可选择硅酮14-Fr鼻胃管,输入肠内营养剂,初始滴入速度可控制为25ml/h,观察患者在此期间是否出现不良感受,如果未发生不适反应,可缓慢增加剂量与速度,直至到达能量目标。在增加剂量的同时,需要对患者的胃残余量进行检测,每6小时1次,当胃残余量在100ml以内时,可放缓输注速度至20ml/h,如果胃残余量在100~200ml之间,输注速度则不必调整。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采取改进后的肠内营养支持策略。设定目标热量供应值20~25千卡,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每日总能量目标进行再次确定,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计算出平均输注速度。比如患者每天营养剂需求量为1500毫升,输出速度则控制在62.5ml/h,患者在接受400毫升营养剂支持后,如果出现不耐受的情况,则需要暂停营养支持,并且需要根据时间与实际余量,再次重新计算与调整输注速度,最大输注速率应在150ml/h以内。在输注前,可将患者的床头高度调整至45°;选择静脉通路的形式,输注红霉素250毫克,每间隔6小时输注一次,直到肠内营养支持完成。

1.3 指标观察

统计两组患者出现EN不耐受、呕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统计相应的发生概率。记录两组患者被每日胃残留量情况,并对比[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N不耐受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呕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P>0.05),EN不耐受概率较常规组相比明显要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EN不耐受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n

EN不耐受

呕吐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研究组

38

11(28.95)

10(26.32)

9(23.68)

常规组

38

22(57.89)

12(31.58)

11(28.95)

x2

6.481

0.256

0.271

P

0.011

0.613

0.602

2.2 两组每日胃残留量对比

研究组患者呕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EN不耐受概率较常规组相比明显要更低;肠内营养支持第一天每日胃残留量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天后,研究组患者的胃残留量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呈现出更低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每日胃残留量比较(±s)

组别

例数(n)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研究组

38

56.12±2.26

44.51±2.69

47.22±2.48

50.21±2.94

常规组

38

56.31±2.32

67.15±2.37

86.14±3.31

96.89±3.42

t

0.362

38.928

58.007

63.804

P值

0.719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俯卧位通气治疗主要应用于重症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也需要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但如果患者对肠内营养支持不耐受,则会直接影响营养液的摄入量,患者在治疗期间也可能会发生呕吐、免疫功能下降等不良反应。研究证明,俯卧位与仰卧位患者相比,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不耐受率更高,而且受到体位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不良反应,导致营养液输注减少,甚至中断,影响了患者的病情康复[3]

在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时,可针对俯卧位机械通气的治疗情况,对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加以调整,通过对患者肠内营养量的计量,保障营养液输出量的科学性,同时要促进患者胃排空,使得患者对肠内营养耐受度明显提升,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4]。比如在营养支持时,可提高患者的床头高度至45°,同时可静脉输注红霉素,对胃动力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度,为机体提供更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机体康复。

本实验探讨了给予俯卧位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价值,最终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呕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无明显差异(P>0.05),EN不耐受概率较常规组相比明显要更低;肠内营养支持第一天每日胃残留量无明显差异(P>0.05),第二天后,研究组患者的胃残留量较对照组相比,明显呈现出更低显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身体机能,优化后的营养支持方案更具应用价值。

综上,早期肠内营养可给予俯卧位通气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通过对体位、输注速度等因素的调整,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使其能够尽快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兰旭红,高丽娟,伍严骏.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俯卧位通气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22,57(1):27-29.

[2]牛书润.改进肠内营养策略对重症俯卧位机械通气早期肠内营养患者胃残留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1,34(3):177-179.

[3]李琳,李纯,陈静.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的俯卧位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实施[J].护理学杂志,2020,35(22):11-14.

[4]刘红,刘红娟,刘巧,刘丹.重症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策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42(10):1315-1318+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