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岩溶发育地区地铁车站的岩溶处理的原则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武汉地区岩溶发育地区地铁车站的岩溶处理的原则

王俊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摘要:武汉地区石灰岩分布面积1100 余平方千米,约占该市面积的13%。岩溶塌陷不仅给程建设带来重大的影响,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以武汉地铁建设为依托,总结武汉地区岩溶分布、发育特征及地铁工程中的岩溶处理措施,以期能对后期地铁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溶洞是可溶性岩石中因喀斯特作用所形成的地下空间,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溶隙和溶洞填充物性质软弱,随着时间的推移,并受周边环境的变化、列车运行振动、基坑开挖施工以及地下水活动的影响,很可能出现岩溶塌陷,基坑坑壁或底板产生突泥、突水现象,形成隐患。

1.岩溶处理原则

1

2

1.1溶洞洞顶稳定性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对于完整、较完整的坚硬岩、较硬岩地基,①当洞体较小,基础尺寸大于洞的平面尺寸,并有足够的支承长度;②顶板岩石厚度大于或等于洞的跨度时(即厚跨比>1.0),可不考虑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当洞穴顶板较厚但不满足稳定要求时,对无充填空洞采用灌混凝土、灌水泥砂浆或砂砾石、碎石等处理,对充填型岩溶洞穴,采用注(灌)浆处理。

大型溶洞可进行施工勘察确定跨度,根据施工勘察结果确定具体处理方案。

1.2地下结构岩溶处理范围:

1)当覆盖层为砂层时,地下结构基地范围内查明的溶洞均应进行注浆填充处理;

2)当结构底板下覆盖层为黏土层,且厚度小于溶洞直径的2倍时或者结构底板下3m范围内的溶洞,均进行处理,溶洞处理必须充填密实;当地下结构底板下覆盖层为黏土层,且厚度大于等于溶洞直径的2倍时,溶洞可不处理;当结构底板下覆盖层为黏土层,溶洞洞径小于3m时,溶洞可不处理;当结构底板以下完整基岩厚度小于6m(半土半岩小于10m)时,洞径大于3m的溶洞均应充填密实;当结构底板以下完整基岩厚度大于6m(半土半岩大于10m)时,洞径小于6m的溶洞可不处理;当结构底板底部至可岩溶层的中(微)风化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厚度超过3m时,下部非大型溶洞可不进行处理,当车站底板底部位于可溶岩层中,溶洞顶距离车站底板底部的距离大于5m时,下部非大型溶洞可不进行处理;围护结构3m以外的非特大型溶洞可不考虑处理;溶洞直径大于6m的特大型溶洞,需根据影响范围、溶洞规模、溶洞填充情况及溶洞与地下结构相对位置关系、覆盖层岩土力学参数、结构承载力综合考虑,确定是否处理以及具体处理方案;对于高风险区内的物探推测岩溶异常区进行钻孔验证,若发现存在溶洞则按照上述原则处理,若没有发现溶洞,自地面进行注浆加固,且一并完成岩面注浆处理。

2.岩溶处理的设计要点

2.1工程桩岩溶处理的设计要点

工程桩包括车站范围内的临时立柱桩、抗拔桩、竖向承重桩等构件。岩溶地区内的工程桩施工前需逐桩布置超前钻孔,每桩一孔。

钻孔深度至基岩面以下10m。对于小型溶洞、溶隙,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桩位避开溶洞范围,保证桩体受力安全。

工程桩范围内的溶洞需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方可施工工程桩。桩基需修正长度应满足:

1)当设计桩底位于溶洞范围内或设计桩底与溶洞竖向距离大于3D(D为桩基直径)时,桩基修正长度=设计桩长;

2)当设计桩底位于溶洞范围内时,桩底范围内溶洞需要进行处理,桩基需进行加长处理,桩基修正长度=设计桩长+溶洞高度,且桩基嵌入溶洞底岩层深度不小于1m;

3)当设计桩底位于溶洞范围内或设计桩底与溶洞竖向距离小于3D(D为桩基直径)时,溶洞需要进行处理,桩基修正长度=设计桩长+溶洞高度,且桩基嵌入溶洞底岩层深度不小于1m。

2.2围护结构岩溶处理的设计要点

岩溶区域内围护结构连续墙应落底布置,并沿连续墙轴线方向施做注浆帷幕钻,钻孔间距为2m(实际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加密处理),深度为基岩面以下15m。

岩溶区域内围护结构钻孔灌注桩嵌入溶洞底岩层不小于1m,并沿围护桩轴线方向施做注浆帷幕钻,钻孔间距为6m(实际间距可根据桩间距的大小调整),深度为设计桩底以下5m。

若遇设计桩底位于溶洞内,或桩底与溶洞顶竖向距离≤3D(D为桩基直径)时,超前钻需穿过溶洞进入溶洞底板下中风化岩层至少1m。

当可溶岩层顶部为松散的砂性土或软弱土时,蚀裂隙、溶洞漏斗等为其提供运动通道,此时应考虑在基坑范围内进行坑底加固。

2.3基坑开挖溶处理设计要点

基坑开挖前应完成地基处理的全部内容,基坑开挖后每挖一定深度应进行物探。当物探显示地下存在土洞时,应根据土洞埋深、洞径等确定施工方案。当洞径较小时可待基坑开挖时直接挖除或挖开后回填部分土洞;当洞径较大时应探明空洞范围,凿破土洞顶部,待基坑稳定后方可施工。

有些附属埋深较浅,在采用钻探查明土洞位置后,将贯通土洞顶部的钻孔孔径扩大后下套管并沿套管预放注浆导管,然后向洞中灌砂充填,至无法再填砂时由导管注入水泥浆,直到浆液返出地面为止。

3.溶洞、异常区处理方法

1)对于洞,钻孔揭示岩溶洞穴不大于1m且无填充和半填充溶洞,以及全填充溶洞(充填物强度较低的)均直接采用纯水泥浆迸行静式灌浆。

2)对于钻孔揭示岩溶洞穴高度大于1m且无填充溶洞和半填充溶洞,灌浆一般采间歇式静压灌浆。第一次灌浆采用水泥砂浆,灌浆时间控制在20min,间歇6h后再灌第二次,第二次灌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浓浆,若在20min内仍不起压,停止灌浆,间歇6h后再灌第三次,依次类推,直到终孔为止。必要时,可在水泥砂浆或水泥浆中适当添加速凝剂。

3)对于洞径大于6m特大型无填充溶洞,需上报监理工程师,并经设计单位认可后,可考虑先投砂砾石、碎石(5mm~10mm),后采用注浆加固的方法。投碎石处理时在原钻孔附近(约0.6m)补钻四个投石孔(或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投石孔数量),投石孔可相互作为出气孔。投石后,注浆加固的方法见前面的全充填处理方法。投石管建议采用钢套管,投石孔的大小也可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施工情况进行调整,达到填石目的即可。

4)对通过物探手段发现的异常区进行钻孔验证,若发现存在溶洞则根据溶洞位置、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加固方法;若没有发现溶洞,采用压力注浆的方法对钻孔进行填充加固和封孔。

结语:通过对岩溶洞穴或土洞的填充及溶洞充填物的加固处理、或封闭岩土界面形成隔水帷幕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溶洞顶板坍塌或溶蚀发育带进一步发育,从而提高永久结构的承载力和稳定性,降低溶洞坍塌而引起的地层塌陷,降低施工期间突水、突泥事件发生的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