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2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CT与核磁共振检查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推广安全有效的诊断方式,使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大大提升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方法:将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在我院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100例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后展开随机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应用CT诊断患者的实际病情,实验组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诊断患者病情的有效诊断。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家属诊疗服务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核磁共振检查后,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的对照组;实验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家属诊疗服务满意度评价普遍优于CT检查的对照组;实验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CT检查的对照组。结论: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不同,相比CT检查而言,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临床诊断的可靠性、应用优势更为突出。可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应用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展开联合诊断,同时降低误诊率、漏诊率,赢得患者家属的充分信任,加快医院的现代化改革进程,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临床诊断;价值分析;比较

引言:腔隙性脑梗死属于脑梗死的一种,因为病灶较小,所以危害较小,常见症状为急性起病、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约为45%-92%,且中老年人为多发群体,通过脑出血情况、腔隙性软化灶鉴别,进行各项检查后获得可参考的相关数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有序推进诊疗工作的意义重大。另外,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对于患者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持续下降,日常活动范围受限。该病的临床诊断不易,准确识别相当关键,基于此,本文特意研究了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的应用价值,希望相关的报告内容,能为其他的医务人员准确诊断患者病情,并且展开有效救治提供一些参考。

1资料及方法

1.1 患者资料

抽选100例具有“腔隙性脑梗死”症状表现的患者[1],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划分对照组50例,包括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在50-77岁之间,平均年龄(59.64±1.60)岁;实验组50例,包括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年龄在56-84岁之间,平均年龄(67.02±2.38)岁。确保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感觉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及时排除严重过敏、精神障碍者,患者家属应积极配合诊疗工作的开展,实现各项诊疗计划的全面落实。

1.2 检查方式

对照组患者接受CT检查,采取仰卧位,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扫描患者的颅顶至枕骨间部位,设置参数:层厚10mm,层距10mm。实验组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检查,采取仰卧位,使用奥泰1.5T超导磁共振扫描头部,设置参数:间距0.5mm,层厚0.5mm,扫描序列为:AX、SAG,经ADC、DWI重建后观察病灶情况,统计分析图像。

1.3 指标观察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并统计患者家属的诊疗服务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使用SPSS 21.0专业软件处理各项数据、相关信息后,计量资料实施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结果差异性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照组和实验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准确率的比较,详见表1:

1: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准确率

组别

例数

准确

误诊

漏诊

对照组

50

37(73.99%)

7(14.20%)

6(11.81%)

实验组

50

49(97.85%)

0(23.80%)

1(2.15%)

χ2


6.089

5.117

5.362

p


<0.05

<0.05

<0.05

2.2 对照组和实验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家属诊疗服务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统计,详见表2:

2:诊疗服务满意度及不良事件发生率

组别

例数

诊疗服务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不良事件发生率

操作不当 医患纠纷

对照组

50

20(40.02%)19(27.98%)16(32.00%)

7(14.28%)2(4.05%)

实验组

50

33(65.96%)13(26.25%)4(7.79%)

1(1.83%)0(0.00%)

χ2


3.500 3.429 3.411

2.110 2.152

p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复杂,不同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要想展开有效治疗,必须获得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充分了解患者的病灶情况、分布位置、大小等[2]。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感觉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临床诊断过程当中容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干扰影响,导致诊断结果不准确,实际的参考价值并不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影像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核磁共振检查痛苦小,安全性高,是临床上首选的诊断方式

[3]。本次研究可知,CT检查方式的应用效果欠佳,选择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更可靠。必要时应采取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联合诊断的方式,更好地判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促进患者们的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肖梦迪,王海玉,林佳.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31(22):203-204.

[2]罗春新,石磊.CT与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价值探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9,07(04):55-56.

[3]黄泽山,李明明,张曜丽.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9,23(08):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