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临床中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3
/ 2

无痛胃肠镜在消化内科临床中应用分析

李文栋

湖北省老河口市中医医院441800

摘要:无痛胃肠镜检查后恶心呕吐是门诊无痛胃肠镜受检患者门诊观察室滞留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且严重影响门诊患者的就诊安全性[1]。临床上引起无痛胃肠镜患者检查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准确预测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十分必要。

关键词:无痛胃肠镜;消化内科临床;应用分析

引言

肠镜是诊断、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随着无痛理念的推广,无痛胃肠镜的检查应用越来越广,并逐渐获得了老年患者的认可与接受。当前临床多使用丙泊酚为老年患者行镇静麻醉,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且大多合并基础疾病,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差,发生呼吸循环抑制等不良反应的风险明显升高,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对保障老年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7月本院内镜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8.75±3.62)岁;平均病程(24.02±4.10)个月;体重指数(BMI)为(22.82±1.18)kg/m2。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龄(69.89±3.55)岁;平均病程(23.58±4.22)个月,BMI为(22.76±1.14)kg/m2。2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年龄65~75岁;(2)ASA麻醉分级为Ⅰ、Ⅱ级;(3)心肺功能良好,病情稳定,BMI为20~26kg/m2;(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对麻醉药物过敏或严重的心、肝、肺、肾等功能异常者;(2)患有血液系统疾病,近期有凝血功能异常发生者;(3)伴有精神异常或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无法交流者。(4)近期间断服用苯二氮卓类或阿片类药物者。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治疗方法2组患者检查前均进行麻醉评估,并严格执行禁食、禁饮的胃肠道准备,操作前开放静脉通道,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2组患者均静脉注射芬太尼注射液50μg进行镇痛预处理,对照组给予丙泊酚乳状注射液1.5mg/kg静脉缓慢注射;观察组给予苯磺酸瑞马唑仑注射液0.15mg/kg静脉缓慢注射,麻醉诱导后行胃肠镜检查,操作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患者情况,观察组予每次2.5mg追加苯磺酸瑞马唑仑,对照组予每次0.5mg/kg追加丙泊酚注射液,操作完毕待患者清醒后,观察半小时无异常,可嘱其离开。(2)评价指标1)比较麻醉过程中2组患者在不同时段生命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2)比较2组患者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及离室时间;3)比较2组患者术中镇静效果,根据患者表情及肢体动作表现幅度评判,分为优、良、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4)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价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轻度疼痛:0~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评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5)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低血压、低血氧)。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组不同时点生命体征比较2组RR及SpO2波动范围均较小,2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和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HR及MAP波动范围较大,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和不同时点间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马唑仑组给药10,15min时HR均高于丙泊酚组,给药1,5,10,15,20min时MAP均高于丙泊酚组(P<0.05)。

(2)组麻醉效果比较瑞马唑仑组麻醉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均低于丙泊酚组(P<0.05),2组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

(3)组镇静效果比较瑞马唑仑组给药10,20min时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丙泊酚组(P<0.05)。

(4)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瑞马唑仑组低血压、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低于丙泊酚组(P<0.05).

3讨论

ANN模型是由数学及神经学家McCulloch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创造及提出。它是一种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ANN模型可以通过自身的训练与学习,凭借适应性和记忆性提高模型的容错率及推广率。区别于Logistics回归分析对自变量的经验性及局限性,更适合用于病因不明确,影响因素更复杂的疾病预测中。目前ANN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病因的筛选,复杂疾病病因的探寻等领域中,但对于门诊无痛胃肠镜术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门诊患者病情多变,影响门诊无痛胃肠镜术后恶心呕吐的因素众多,准确预测无痛胃肠镜检查后恶心呕吐的发生,可以避免加重胃肠镜受检患者检查前由于禁饮禁食以及肠道准备引起的水电解质内环境紊乱,减少反流误吸的风险。缩短患者门诊观察室滞留时间,提高就诊安全性及满意度。

本研究对1222例门诊患者构建无痛胃肠镜检查后恶心呕吐ANN预测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比为85.3%和84.2%,模型预测效果准确。根据模型预测重要性分析:检查中是否使用镇痛药物(17.3%),检查中丙泊酚使用量(14.3%),有晕动病病史者(13.0%),检查中出现血压下降超过25%者(12.9%),以及患者性别(8.0%)为影响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后恶心呕吐最重要的五个因素。这与以往的恶心呕吐病因学研究相符合: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刺激第四脑室的化学感受器触发带,及刺激延髓呕吐中枢,从而诱发恶心呕吐。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依托咪酯,氯胺酮等)长时间接触维持,会使机体产生大量5-羟色胺3从而导致术后的恶心呕吐。以往有晕车晕船及其他晕动史者,或既往有发生过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其恶心呕吐的阈值相对较低,前庭神经功能易紊乱,无痛胃肠镜检查后恶心呕吐发生概率高。检查中循环系统的剧烈波动,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的不稳定,缺血损伤,氧耗增加,同样容易导致检查后恶心呕吐症状的出现。女性恶心呕吐的发生概率高于男性,尤其以月经周期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概率最高,这可能由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高低与恶心呕吐的发生概率呈现正相关。本研究发现,ANN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发病率,为个体化特异性预测发病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同时也为门诊无痛胃肠镜患者是否发生检查后恶心呕吐的评估、预防及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临床依据。

此外,由于本研究排除年龄≥75岁或≤18岁,BMI≥30kg/m2或≤15kg/m2,ASAⅢ级及以上,可能容易导致年龄、BMI、ASA分级出现一定的偏差,所以对上述指标还需加大样本数进一步深入研究。

结语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瑞马唑仑组给药10,20min时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丙泊酚组(P<0.05),表明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能取得更好的镇静深度。丙泊酚与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均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麻醉深度,但是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较丙泊酚的代谢速度更快,清除更干净,可有效避免丙泊酚容易发生镇静过深、持续时间过长等缺点。本研究结果显示,瑞马唑仑组低血压、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低于丙泊酚组(P<0.05),进一步证实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相较丙泊酚对患者呼吸、循环抑制作用更轻,药物使用安全性更高。综上所述,无痛胃肠镜检查时应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麻醉效果优于丙泊酚,对患者呼吸和循环的抑制作用更轻,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唐曙华,斯妍娜,鲍红光,等.丙泊酚复合纳布啡对无痛肠镜检查患者膈肌运动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35(1):42-46.

[2]姜瑞、陈佳、侯向红.无痛胃镜检查技术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12):964.

[3]朱何叶,曾维云,徐夏,等.丙泊酚分别复合地佐辛和不同剂量的纳布啡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学,2020,26(5):825-829.

[4]和优娟,喻倩.不同比例依托咪酯与丙泊酚混合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J].海南医学,2019,30(22):2954-2956.

[5]王晓东,于明涛,刘子强,等.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艾司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刊,2021,56(3):27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