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建筑风貌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2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建筑风貌解析

韩旭

中煤科工重庆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乡村风貌是乡村在一定发展时期内所形成的内在精神特征与外在物质表现。风,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发展所形成的礼节、习俗,其蕴含着传统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精神内涵;貌,指一切有型事物的外显形象,能够被人所感知,包括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质空间环境。乡村风貌提升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满足村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合理愿望,而且在于能够通过乡村物质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唤醒村民对于自身家园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从而真正地守住乡村、留住乡愁。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建筑风貌;策略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大力助力于乡村振兴的实现。村中民居的立面改造,既要保留建筑的乡土特色,也要维持一个村子内的民居风格统一。同时建筑风貌也要与当地自然生态相生相融,较大限度保留住乡村原始风貌;要把乡村建筑风貌特色保护与传承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使乡村呈现美丽宜居新风貌。
1控制乡村建筑风貌的意义

与城市建筑相比,乡村建筑与自然的结合更加紧密、融洽、和谐,更加具有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而且不同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营造出了多样的乡村建筑形态。因此,在今后的乡村建筑设计中,在保证其优点的前提下,同时融入现代化的、便捷化的城市设计要素,创造出新型的乡村建筑。而乡村建筑风貌控制有助于推动乡村民俗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对传统乡村建筑的整理挖掘、再现创新,推动乡村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在振兴乡村建设的同时,实现乡村地域民族文化的复兴。同时,乡村建筑风貌控制有助于指导乡村建设的合理有序开展。在乡村规划、设计、建造等环节,使政府、设计、施工单位不但具有保护和传承传统乡村建筑文化的意识,同时可以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资料和决策、设计依据。另外,乡村建筑风貌控制有助于改善乡村人居条件。挖掘和继承传统乡村建筑在气候适应性、材料环保型、构造合理性、空间适用性等方面的智慧,发挥传统乡村民俗建筑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文化效应。

2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建筑风貌控制策略

2.1制定整体原则

在规划设计层面,需根据村庄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诉求,以“分级管控·分类施策”为核心理念,对全域乡村进行深入解读,明确村庄发展等级和发展类别,针对不同的村庄发展基础,给予各村明确的指导方向,不可就村言村。从全域层面统筹村庄风貌,进行分级管控、分类施策,有效指导各类村庄风貌健康、有序、有效发展。在设计时,一方面加强对村庄整体风貌的管控与引导,根据不同功能区域与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村庄发展定位,满足村民实际需求,与村庄整体环境协调的建筑材料。在村域范围内应强调建筑材料色彩的和谐统一与材料的在地性,注重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村落风貌相协调。在不同功能区域应强调材料的个性,例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时要体现出材料的景观性和入口提示性,提升景观空间层次感与丰富性;在公共建筑设计时,建筑材料选择宜因地制宜,体现绿色生态与乡土文化;在农宅设计时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提升建筑性能,增强建筑舒适度。另一方面,鼓励在村庄整体风貌协调的基础上乡村风貌的特色化、差异化培育,挖掘村庄特色价值,避免“千村一面”现象的出现。

2.2建立农村工匠管理制度,强化建设人才保障

乡村工匠是乡村主要建设者,往往掌握地方传统建造工艺,其技术素养和建造水平直接影响乡村农房及环境风貌的建设质量及效果,所以应加强对农村工匠培养与管理,进行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提高农村工匠素养和建造技术,提升乡村建设质量,推动乡村风貌传承创新。

2.3乡土元素保留

乡村景观环境也是乡村规划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景观环境的营造不仅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还能展现乡村的乡土风情、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村域范围的景观环境设计,首先应保护乡土自然元素的原貌和格局,如乡村在地形地貌、水系等方面有地域特色,应在设计中凸显出来,与村庄居住聚落形成良好的空间关系。村落范围内的景观环境设计主要体现在村庄入口空间、公共空间、景观节点、街巷与院落等的营造。不同于城市景观的是,乡村景观应是小尺度、小规模、形态自由的,带有浓厚的乡土色彩,使人置身于乡村场景,引发乡愁情怀。各类乡土元素例如村内一颗古树、一口古井,或一段史迹、一个习俗等都可以作为主题来营造景观空间。在细部材料的运用上,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村庄内最常见的材料,如红砖、瓦片、竹子等,将景观与乡村融为一体,勾勒出质朴天然的乡土景象。

2.4坚持“四化”理念

乡村风貌应满足现代审美和功能要求,满足村民发展诉求。因此,应秉持节俭化、科技化、现代化、精细化的原则,挖掘乡土营建智慧、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物质空间的现代化。(1)基于低运营维护成本的科技化设计。通过科技化的设计理念将适宜乡村物理环境的被动式节能技术运用到乡村公共建筑或农房改造项目中,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改善建筑的物理性能。例如在乡村公厕设计过程中,对其建筑的空间布局、维护结构、建造材料等方面进行适度调整,就能有效增强建筑通风、采光、保暖、隔热等物理性能,降低人工管理成本,增强村民使用的舒适感。(2)基于建设成本调控的精细化设计。鉴于当下乡村建设任务重而财政资金有限、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乡村建设往往在提升乡村物质空间品质的同时也需要对造价进行严格控制。可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进行精细化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空间建设方案模拟,对比分析方案建成成本与建成效果,在不影响设计效果以及结构性能的前提下有规律性的组合建材,平衡效果与造价的难题。(3)基于节俭营村理念的节俭化设计。将乡村建筑废料资源化、建筑材料乡土化以及废旧器具记忆化,构建了乡村建设中建筑废料资源化模式、建筑废料拆解方法以及再利用技术,并将废砖、瓦、混凝土块等建筑废料充分利用于铺装、景墙、小品之中,以此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助推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基于村民意识培育的现代化设计。乡村空间风貌既要体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又要满足现代审美的需求。因此,规划人员在设计时,将现代化设计手法与地方传统进行融合,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传递传统文化内涵,在保留乡村传统记忆的同时又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培育村民的现代化意识,以此促进乡村社会文化进步,塑造现代化的乡村新面貌。

结语

乡村风貌规划的精髓是展现乡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传统人文元素,将乡土元素融入到乡村风貌建设中,既能够保存乡村原始风貌、留住乡愁,又能保护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乡村风貌的提升能够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进而提升农民收入,给村民带来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村民的归属感与幸福感,真正做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江单,张一奇.乡村建筑立面改造过程中乡土元素的运用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塔石乡枫溪路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6,34(06):170-174.

[2]胡斯艺,孙皓.基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的乡土景观元素提炼与表达:以岳石洪村为例[J].大众文艺,2020,(0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