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际陶瓷工艺对金属器的借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2

唐宋之际陶瓷工艺对金属器的借鉴

杨梅军

330822197907241225

摘 要:中国金银业在唐宋两代达到了一个鼎盛的阶段。金器不但综合吸收异域文化,而且独辟蹊径,独辟蹊径,创造出中国独有的艺术意境。无论是它的面貌还是它的工艺,都对同时期的陶瓷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陶瓷产品在器型、纹样及成型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对金属器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其中,对金银器的模仿尤其明显。借此,不仅可以丰富陶瓷器的传统形制,还可以在学习模仿的过程中,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最后,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工艺特点,以及各窑口真正独特、成熟的风格。

关键词:陶瓷工艺、金属器、唐宋陶瓷

引言

唐宋陶器仿造金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但大部分的研究论文都停留在对比两种器形、纹饰的相似特征上,而很少有对工艺的借鉴。现将有关金器对陶艺制作之影响之重要论文,以作简要之综述。英国学者罗森,从艺术历史、技术等角度,讨论了中国银与瓷器之间的联系,讨论了银在陶瓷生产中的作用,列举了瓷模仿金、银的11项显著特点,并指出了“白瓷是银的主要补充”;他也认为中国的陶瓷行业并没有完全脱离银器的模式,相反,他们在使用新技术来模拟银器的过程中,更加准确。

一、陶瓷工艺借鉴金属器的宏观证明

有些更适合于金属品的特点,在陶制器物上仍有保留。以往关于仿金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细节特征(如纹饰、造型等)的对比研究,缺乏对其进行总纲举目张的整体把握。事实上,一些金属器皿所具有的特性,可以在陶瓷器皿中长期保存并被使用,但很显然,这些特性更适合于金属器皿,而将其运用到陶器上,需要创新的工艺,需要精工的工艺,并不是一条经济之路。

二、陶瓷工艺对金属器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说,在唐宋陶器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金属刻痕,这是一种刻意的仿造。一种手工制品的成形过程,主要依赖于其本身材料的特点:金属制品,主要是采用捶打、焊接、旋削等冷加工方法,在平行方向上对金属板进行拉伸,因此,其形状有很大的灵活性。而瓷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是依靠轮子的形状,让粘土在三个方向上做一个同心的旋转,所以,它的制品的断面肯定是圆形的,或者是接近圆形的。陶艺要模仿金属器物,首先要突破由于材料不同所引起的造型技术限制,不断探索新的造型方法,使之与金属器物相似。对此项成形技术的探讨,主要表现在注塑过程和接胎过程的开发。

1∙模制成型工艺的发展。在仿造金属的过程中,唐宋时期的陶器成形技术,最早得到了发展的就是外塑模法。就是按照物品的外观先烘烤出一个,然后将这些碎片粘在范内的身上,按下按下预定的形状,然后脱下模具,再烧成。这一外模法与捏塑法,在唐代之前就已经是造像与造像的主要方法;而更多地用于陶器的使用,则是唐代仿造外国金属器皿的结果。从唐初到盛唐,是一个崇尚“洋物”的年代,洋铁器是“洋铁器”和“陶器”的典型代表,也是“洋铁”的主要代表,而洋铁器的“洋铁器皿”更是多不胜数。然而,对于这些形状不规则的零件,常规的轮制工艺无法实现。这种以前很少使用的外部模具过程,现在有了新的发展。其中,以“来通”和“圜底碗”最为典型。来通又名兽首酒,这酒的杯子就像是一只巨大的牛角,上面大部分都是兽首。这样的角形器很难被锻造出来,而且上面还有着复杂的兽头图案,只有用外模法,才能更容易的将器形和图案一起锻造出来。圜底碗是银器中最重要的一种,它的腹部和底部都有锤子的纹路,有的时候,它的边缘也会有十字形的凸起。这一时期的仿陶器,其外壁上的纹饰与弧形也都采用了外塑模法,一次成形。可以看出,外模法的最初使用,不仅是为了适应异国器物的复杂造型,还是一种处理复杂图案装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还解决了用小块图案印模进行多次戳印所带来的操作复杂性,可以看作是模印图案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即,将外部模压工艺用于陶瓷器皿的制造,使其既能实现外壁纹饰又能实现器皿的成形。在华化金银器皿替代进口金银器皿之后,又有一项新的铸造方法,即内模铸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陶器的仿造。内模法指的是将粘土按制品的内部形状烘烤成模具,或通过常规的拉坯工艺,拉出与内模尺寸类似的坯体,并将其固定在内模外,也可将厚度一致的粘土薄片直接粘贴在一起。在模具上盖:这样不仅可以借模具成形,而且还可以得到精密精确的内壁线。唐宋时期华化金银器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花口器物的大量出现。这种特征在陶瓷对金属器物的仿造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多曲分瓣器皿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圆形器皿的单一性,为陶艺制品增添了新的色彩。根据分瓣位置及曲度深度,多曲金属容器可将其划分为口沿分曲与腹壁分曲两种类型,对应的仿陶器也可分为两种类型。

三、唐宋陶瓷装饰技法的影响

1∙在 “局部鎏金 ” 技术影响下产生的陶瓷装饰技法。

局部镀金是唐代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主要是用在银器上,只有一些图案是镀金的,以达到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在文献上,这种方法被称为“金花银器”。陶艺上对它的仿造表现为:(1)釉色上的强烈反差。它被广泛应用于长沙窑、黄冶三彩陶器的制作上。长沙窑褐彩:是指在青色或白色的釉面上贴上一层棕色的釉料,以衬托出颜色的显眼。)黄冶窑的三彩器,一般都是在青釉、白釉、浅黄釉上刻上一些图案,然后再涂上一些颜色更深的颜料,以增加图案的清晰度。 (2)用白色釉料去雕琢。这是一种利用化妆土的装饰工艺,它利用了含铁量较高的胎体烧成后所呈现出来的灰色、褐色或褐黑色与化妆土烧成后的纯白色之间的反差,通过剔、划来获得不同颜色的装饰效果。这种对比鲜明的纹饰,显然是模仿了部分镀金银的视觉效果。(3)金制和银制扣子。它是在瓷口缘或瓷足缘上镶上一层金银薄片而成的。金银器皿在类似部位常刻条带状辅助纹饰,而银器皿则多以鎏金为主;而那枚银色的扣子,就是借鉴了这个设计理念。

2∙金属器錾刻工艺影响下的相关制瓷技术。

金属錾刻是一种极具艺术魅力的工艺,它可以用来做地面的纹路,也可以用来制作平面的花纹,它包含了造型和细节的处理。其对陶器的装饰艺术有如下影响:(1)地面纹饰。仿造银器和银器上的鱼子纹而成的珍珠地。鱼子地纹饰盛行于唐代,是在金银器物的表面,用一把圆形錾刀錾刻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细小圆形,排列成整齐的图案。在它的影响下,陶瓷业中产生了一种“珠刻”技术,就是在图案间隙中用同样间隔的、大小相等的小圆圈印上“珠刻”。此技术可见于盛唐早期三彩瓷器,五代宋初密县西关窑及北宋磁州窑的瓷器上。(2)图案加工。用均匀的细阴刻线或格栅的方法雕刻图案。瓷面上的这些细密繁复的线条,不但与金银器物的花纹很像,而且在工艺上也有一种仿利錾刻剔的装饰作用。细线描不但适用于组织的外形,而且也适用于图案的细节处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花瓣、阔叶片内部的叶脉。金银器皿上的纹路密集而整齐,在仿造瓷器上的纹路时也用锋利的工具一丝不苟的画出。

四、结束语

唐宋时代,特别是唐朝,是中国黄金和白银工业发展最快的时代: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开创了中国特有的工艺;它的形象与制作方法,也深刻地影响着其它手工业的生产发展。从唐朝到北宋,是陶瓷生产(特别是制瓷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很多产品在器形、纹样和成型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对金器有很大的借鉴。以此,不仅丰富了陶瓷器的传统形制,更是在对陶瓷器进行模仿的过程中,促进了整个行业的技术革新,最后,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工艺特点及各窑口真正独特、成熟的风格。

参考文献

[1]璋浥尘. 中国古代陶瓷器与金属器间的关系[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0.DOI:10.27191/d.cnki.gjdtc.2020.000181.

[2]杨柯,李家科,刘欣.涂覆工艺对金属基陶瓷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陶瓷,2012,48(05):16-17+35.DOI:10.16521/j.cnki.issn.1001-9642.2012.0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