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浅刺法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2
/ 2

温针浅刺法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文伟

湘潭市中心医院南院区  4111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温针浅刺法+刺络放血方法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0年3月~2022年5月阶段的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投掷硬币法作为治疗研究分组依据,展开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组别划分;其中施以温针浅刺法治疗的设为参照组(n=34);参照组基础上,施以刺络放血治疗的设为研究组(n=3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周围性面瘫症状评分、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研究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症状评分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症状评分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住院时间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缩短(P<0.05)。结论:临床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温针浅刺法+刺络放血治疗,可将患者总体疗效显著提升,将患者周围性面瘫症状有效改善,并将住院时间有效缩短,促进周围性面瘫患者良好预后。

【关键词】温针浅刺法刺络放血周围性面瘫;疗效;症状评分;住院时间

近年来,周围性面瘫发生率明显增加,当前未明确具体发病机制。分析因为局部营养神经血管在遭受风寒影响后,而表现出痉挛的情况[1]。在此种情形下,患者会呈现出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情况,最终患病[2]。西医治疗期间,以抗炎、微循环改善以及营养神经作为主要[3]。但是获得效果有限,在此种情形下,中医疗法获得广泛应用。本研究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0年3月~2022年5月阶段的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温针浅刺法+刺络放血方法完成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时间范围处于2020年3月~2022年5月阶段的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投掷硬币法作为治疗研究分组依据,展开所有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组别划分;34例参照组中,男、女各21、13例;年龄范围21~56(41.13±3.29)岁;发病时间1~7(3.12±0.22)d;34例研究组中,男、女各22、12例;年龄范围21~59(41.15±3.31)岁;发病时间1~8(3.17±0.25)d;两组的性别、年龄以及发病时间基线资料比较,结果差异具有均衡性(P>0.05)。

1.2 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周围性面瘫疾病通过临床检查获得确诊;②患者具有清醒意识,对于检查以及治疗可以积极配合;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疾病等;②处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阶段;③罹患外伤性面瘫疾病以及中枢性面瘫疾病;④患有白血病、出血倾向疾病以及皮肤过敏等系列疾病。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施以温针浅刺法治疗。主要对患者患侧颊车穴、地仓穴、太阳穴、四白穴、迎香穴以及攒竹穴等实施治疗。对温针完成常规消毒后,以手持针。于针刺治疗操作者中指指腹位置,将针体抵住,控制针尖4~5mm的余留长度。对于上述系列穴位合理展开快速浅刺治疗,控制2~3mm针刺深度。在治疗期间,利用平补平泻手法完成。得气后,采用温针灸器实施0.5h治疗,在温度逐渐冷却后,合理取下温针灸器,完成后,对患者展开去针治疗。频率为1次/d,治疗1个疗程为10次。

1.3.2 研究组

    参照组基础上,施以刺络放血治疗。于患侧耳轮顶端耳尖穴治疗,利用手指对耳廓按摩,确保其能够充血。利用棉球对酒精蘸取,之后对穴位以及四周擦拭。操作者利用左手对耳廓固定,右手采用一次性4号半注射针头,同穴位对准后,实施1~2mm刺入,之后随机出针。在放血期间,首先对针孔附近耳廓轻轻按压,确保自然出血。之后利用酒精棉球将血滴擦掉。在表现出较少出血量后,利用挤压方法对局部出血给予促进。确保放血数量≥5滴/次。之后采用干棉球实施揩干。对耳尖部实施按压止血。在急性期阶段,治疗频率为1次/d;在恢复阶段,1次/隔日。对于两组患者实施为期4周的持续治疗。

1.4 观察指标

1.4.1 两组疗效对比

痊愈:患者面部区域均表现正常,未呈现出后遗症情况;显效:患者呈现出轻微功能减弱的情况,表现出轻微联带运动的情况,在静止时,患者面部表现对称,具有正常张力。呈现出中等微弱上额运动的情况,通过用力,眼睛能够全部闭合,口部呈现出轻度不对称的情况;有效:患者的功能减弱情况明显,但是两侧未表现出损害性不对称的情况,或者呈现出的联带运动不严重,表现出的半侧面部痉挛以及挛缩症状不明显。在静止时,患者的面部具有正常的张力。上额表现出微弱的运动,在用力时,眼睛可以全部闭合,口部会呈现出明显不对称的情况;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

1.4.2 两组周围性面瘫症状评分比较

总分范围0~20分,越高分值,对应的周围性面瘫症状越严重。

1.4.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展开,分别利用X2检验、t检验完成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统计,并以n(%)、表示,最终P<0.05证明呈现出明显差异。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研究组周围性面瘫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研究组(n=34)

22(64.71)

7(20.59)

4(11.76)

1(2.94)

33(97.06)

参照组(n=34)

12(35.29)

8(23.53)

6(17.65)

8(23.53)

26(76.47)

X2

6.2750

P

0.0122

2.2 两组周围性面瘫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症状评分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未呈现出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症状评分同参照组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周围性面瘫症状评分比较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n=34)

16.32±2.25

5.25±1.25

参照组(n=34)

16.35±2.29

8.31±1.29

t

0.0544

9.9331

P

0.9567

0.0000

2.3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周围性面瘫患者住院时间(10.29±1.25)d同参照组住院时间(16.32±2.16)d展开比较,结果呈现出显著缩短(P<0.05)。

3、讨论

临床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温针浅刺法的有效应用,对于患者呈现出的气滞血瘀以及气血运行受阻可以获得显著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刺络放血疗法的配合应用,可于周围性面瘫患者各时期展开针对性治疗,在治疗时对于不同时期刺激量可以充分掌握[4]。二者结合,可获得化瘀通络、泻热解毒以及调和气血的治疗作用[5]

综上所述,临床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温针浅刺法+刺络放血治疗,可将患者总体疗效显著提升,将患者周围性面瘫症状有效改善,并将住院时间有效缩短,促进周围性面瘫患者良好预后。

【参考文献】

[1]周英,宋丰军,李灵浙,等. 不同针灸方法早期介入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20,54(1):56-59.

[2]罗莹瑞,李菊莲,李娜,等. 李菊莲运用针药结合分期论治周围性面瘫经验[J]. 河南中医,2022,42(4):542-546.

[3]何东亮,艾宙,米建平. 刺络放血配合解结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体会[J]. 针灸临床杂志,2021,37(1):88-91.

[4]韩庆雪. 针刺结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疼痛案[J]. 中国民间疗法,2021,29(24):122-124.

[5]王爱玲. 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