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ARDS重症病人护理中的有效运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31
/ 3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ARDS重症病人护理中的有效运用效果分析

张文洁,施怡韵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上海 200080

【摘要】目的探究ARDS重症病人在日常护理期间添加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价值方法:在年龄范围28~68ARDS重症患者(2021.042022.08)内随机抽其中60例行研究项目,包含对照组及观察组(人数对等、护理方式不同)常规护理方案与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护理方案一一对应对照组和观察组,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护理后对照组8SF-36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肺康复第3d、14d对照组氧合指数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对照组各项指标耗时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ARDS重症病人在日常护理期间添加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其宗旨是促使患者病情早期康复,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确保患者护理期间氧合指数得到显著改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带管时间以及呼吸机治疗时间,保障临床护理效果及安全性,预防或者是降低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如谵妄、压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关键词】ARDS重症护理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生活质量

在重症中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疾病之一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经国外相关研究发现,该疾病结合缺氧程度将其划分为三种,分别是重度、中度以及轻度,而患者病死率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与缺氧程度保持正比关系[1]。还有报道称,ARDS疾病患者在早期阶段开展康复治疗措施,对病死率的下降以及肺功能恢复起到促进效果。然而,开展流程、开展方式以及开展时机等仍处于探索阶段[2-3]。近年来,慢性肺功能疾病患者主要选择肺功能康复训练,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重症患者当中,在一些重症监护室(ICU)当中已经开始广泛推行肢体功能锻炼。因人力资源限制、医疗环境限制、观念限制以及技术限制等因素影响,极少将肺功能康复训练应用在ICU患者当中,极少数文献表明将重点放置于单项措施,针对住院期间处于后期病情趋于稳定状态患者[4-5]鉴于此,本研究分析ARDS重症病人在日常护理期间添加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价值,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年龄范围28~68ARDS重症患者(2021.042022.08)内随机抽其中60例行研究项目,包含对照组及观察组(人数对等、护理方式不同)常规护理方案与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护理方案一一对应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女)=17/1318/12年龄上下限28~68岁、28~67岁,均数值(43.25±2.86)岁、(43.27±2.74)岁;体重均数值(62.43±13.77kg、(60.93±12.89kg;氧合指数(PAO2/FiO2)均数值(90.08±18.33mmHg、(88.98±14.69mmHg;身高均数值(164.77±8.39m、(164.51±7.87m;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 ( APACHE II )均数值(25.45±4.71)分、(25.38±6.76)分;按照原发病不同分类:急性肺损伤、创伤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症、急性重症胰腺炎占比分别为20.00%6/30)、16.67%5/30),16.67%5/30)、23.33%7/30),13.33%4/30)、16.67%5/30),20.00%6/30)、26.67%8/30),30.00%9/30)、16.67%5/30),两组资料比较差异不大,(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到院后经过诊断确诊属于ARDS重症;(2)经过APACHE II评估分值在15分及以上;(3ICU住院时间在14d及以上,并且属于非昏迷患者(开展机械通气治疗);(4PAO2/FiO2250mmHg及以下;(5)无精神异常或者是脏器功能障碍;(6)已阅《知情同意书》并签字。

排除标准:(1)存在骨折未固定患者或者是活动性出血期患者;(2)研究项目已经开展但患者中途转院或者是退出。

1.2方法

对照组行日常生活护理、基础教育以及锻炼等常规护理方案,而观察组则开展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护理方案,借阅国内及国外有关文献资料,总结多年ICU内收治ARDS治疗经验、专家意见以及护理经验等,调整并实施临床,创建ARDS重症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护理计划,如活动或者是呼吸锻炼、气道管理、呼吸及同期策略、体位治疗等,随后针对ICU当中所有责任护理工作开展相关培训,经考核后合格者上岗工作,具体操作如下:(1)第一阶段。由于患者循环异常,采用血管活性药治疗后虽能改善不稳定情况,可PAO2/FiO2100mmHg以下。开展呼吸机通气治疗,间断性肺复张、高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以及低潮气量。潮气量、

PEEP以及肺复张分别控制在4 mL/kg~6 mL/kg15cmH20~25cmH20(1cmH20=0.098 kPa)30 s2 min/次(12/d);气道护理,做好吸痰与排痰工作,情况需求下可考虑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从而维持患者气道畅通;体位干预,维持半坐卧位或者是俯卧位通气,适当抬高床头至30°左右,初次时间为3~6h/次,4/d,随后增加至8~12h/次;活动锻炼,肌肉按摩以及被动肢体活动次数为4/d,气压治疗30min/次,4/d,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qd;开展肺复张期间需要强化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若发生氧合指数降低、心率指标加快或者是血压降低等状况,则表明缺氧加重,需第一时间告知主治医生并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2)第二阶段。使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维持稳定或者是患者循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PAO2/FiO2100~200mmHg之间,患者保持清醒状态,对上肢肌力进行测定>3级。呼吸机通气治疗:建立于一阶段之上对潮气量增加、PEEP降低,将肺复张时间以及频次等延长、减少。其中潮气量与PEEP分别为6~8mL/kg10~15cmH20,肺复张3~5min/次,6~8/d;气道护理:做好吸痰与排痰工作,情况需求下可考虑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从而维持患者气道畅通;体位干预,维持高侧位或者是高坐位,60~90°0.5~1h/次,6/d;床上四肢抬高肌力训练以及床上拉橡皮绳握力器等活动锻炼,4/d30s/次,带机床边坐立(qd),3min/次增加至2/d。(3)第三阶段。患者PAO2/FiO2200mmHg以上且循环处于稳定状态,对患者双侧上肢肌力进行评估在>4级。呼吸机通气治疗:压力支持(PSV)作为呼吸机治疗模式,以间断性脱机为主;气道护理:做好吸痰与排痰工作;带机下床开展活动锻炼,床旁坐、站、缓行,2/d2min/次(站立)逐渐增加;脱机或承租导引患者联系吹气球或者是深呼吸等呼吸锻炼,经自制训练器完成相关训练工作,4/d15~30min/次;在开展以上活动锻炼期间若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出现异常情况或者是不耐受,则停止。

1.3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选取以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作为评估工具,以高分表示生活质量佳。

2)氧合指数:记录康复前、康复第3d14d

3)临床指标:记录住院时间、带管时间以及呼吸机治疗时间。

4)护理效果:经护理患者不同时间段氧合指数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中,无谵妄、压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不良事件出现,显效;经护理患者不同时间段氧合指数明显改善,好转;不符合以上标准,无效。

1.4统计学方式

应用SPSS.21软件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来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SF-36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8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8SF-36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1 SF-36评分对比

项目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

t

P

角色受限

护理前

59.42±3.56

59.77±3.65

0.376

0.708

护理后

95.42±3.20

77.58±3.60

20.287

0.000

躯体疼痛

护理前

58.64±2.82

58.25±2.65

0.552

0.583

护理后

97.82±1.24

78.54±2.30

40.414

0.000

生命活力

护理前

58.44±2.92

58.50±2.43

0.087

0.931

护理后

96.87±2.23

76.85±2.24

34.692

0.000

感情因素

护理前

55.33±3.35

55.42±3.61

0.100

0.921

护理后

96.34±1.25

79.64±2.23

35.780

0.000

社交能力

护理前

53.22±3.15

53.57±3.22

0.426

0.672

护理后

94.87±1.18

80.54±1.04

49.901

0.000

精神健康

护理前

55.87±3.22

55.74±3.28

0.155

0.877

护理后

97.44±3.67

80.45±1.84

22.667

0.000

总体健康

护理前

53.28±3.87

53.66±3.99

0.374

0.709

护理后

98.35±3.48

83.44±1.47

21.618

0.000

活动能力

护理前

54.12±3.46

54.33±3.58

0.231

0.818

护理后

96.15±1.88

82.14±8.64

8.678

0.000

2.2 氧合指数对比

肺康复前两组氧合指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肺康复第3d、14d对照组氧合指数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2 氧合指数对比mmHg

组别

例数

肺康复前

肺康复第3d

肺康复第14d

观察组

30

90.08±18.33

137.67±29.09

258.05±45.09

对照组

30

88.97±14.69

107.36±19.77

208.16±70.97

t

0.259

4.720

3.250

P

0.797

0.000

0.000

2.3 临床指标对比

护理后对照组各项指标耗时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所示。

3 临床指标对d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带管时间

呼吸机治疗时间

观察组

30

12.35±3.89

9.72±2.46

8.51±2.90

对照组

30

15.81±5.57

11.54±2.68

10.14±2.58

t

2.789

2.740

2.300

P

0.007

0.008

0.025

2.4 护理效果对比

护理后对照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所示

4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22(73.33)

7(23.33)

1(3.33)

29(96.67)

对照组

30

17(56.67)

6(20.00)

7(23.33)

23(76.67)

x2

1.832

0.098

5.192

5.192

P

0.176

0.754

0.023

0.023

3讨论

ICU重点关注问题在于重症患者早期康复情况,一些研究指出ICU患者康复属于危重症患者管理核心构成部分,其中ARDS重症患者主要特点为并发症高、机械通气时间长以及高病死率,早期开展有效肺康复锻炼以及治疗方式可使其不良预后得以改善,提升安全性[6-7]。早期康复计划应用在重症监护病房当中已得到一致认可,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能够改善患者不良预后。本研究对于观察组患者入科当天开展分阶段肺功能康复锻炼计划,锻炼过程中增强患者各项生命指标观测力度,一旦出现不适则停止锻炼,并在次日重新开展。

结合本研究拟定肺康复计划,按照患者个体差异不同开展呼吸机通气治疗过程当中引导患者完成主动与被动功能锻炼、体位治疗以及气道管理,其中气道管理主要是为了改善患者呼吸,让分泌物能够顺利引流。而体位治疗则主要是确保呼吸衰竭患者血氧饱和度得到持续改善,在肺康复治疗期间俯卧位通气作为主要措施[8-9]。与此同时,由于ARDS患者需长期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因此存在较高发生率,为此本研究采用肢体物理治疗方式以及胸肺物理治疗方式,让患者能够快速排痰或者是自主排痰。并且,通过X线检查结果表明肺部炎症被彻底吸收。而通过更改患者体位方式和频率,能够有效预防压疮事件出现,对于清醒患者做好沟通,增强患者康复锻炼,可预防谵妄情况出现。与此同时,早期主动功能锻炼以及被动功能锻炼,还可避免肌肉萎缩或者是功能障碍,特别是长期使用肌松药、镇静药或者是卧床患者效果尤为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对照组8SF-36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肺康复第3d、14d对照组氧合指数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对照组各项指标耗时均显著高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由此说明,和常规护理方案比较,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方式更适合被应用于ARDS重症患者当中,有利于患者病情早日康复,提升个人生活质量水平[10]

总之,ARDS重症患者护理期间配合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方式是可行的,能够保障患者良好生活,稳定氧合指数,保障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龙苗,贾叙锋,何平,等. 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2022,22(6):431-435.

[2] 殷琼花.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应用于ARDS重症患者的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8):193-195.

[3] 徐小莉,蒋珊珊.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治疗重症ARDS的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1):176-178.

[4] 欧阳方,何娟,马艳. 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的疗效[J]. 武警医学,2021,32(11):937-941.

[5] 黄俊敏.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糖尿病天地,2021,18(7):243-244.

[6] 姜伟.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技术在ARDS重症病人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糖尿病天地,2021,18(7):246.

[7] 杨秋菊,谢利民,胡彦军,等. 护理干预对吸入性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2):314-315.

[8]  于奕,李暘,李姗姗,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J]. 中华护理杂志,2021,56(7):977-982.

[9] 齐英娜.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医疗装备,2020,33(8):154-155.

[10] 张志俊,张良平,潘峥强,等. 早期分阶段肺康复锻炼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