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7
/ 3

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朱晓明

创领心律管理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203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某院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3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心功能、血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00%(P<0.05);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LVEF、LVMI和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观察组LVMI、LVED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均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SBP、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压,安全可靠。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心功能;血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人们的压力随之增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为老年人群住院前10位的疾病之一,占同一时期总住院人数的3.4%~4.3%,其中缓慢性心律失常较常见,在器质性的心脏类疾病中,属于常见病以及多发病[1,2]。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以其疗效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临床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是临床上对缓慢性心律失常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显示选择安置起搏器能够最大程度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并避免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不仅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对增高的血压值也有下降趋势,从而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4,5]。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某院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中关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6];入院资料完整;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指征,且首次植入起搏器。排除标准:年龄<20岁或>70岁以上;非窦性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因个人无法参与后续随访。随机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30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6.19±7.65)岁,病情分类:传导阻滞11例,窦性心律过缓8例,心室自主性心律6例,房室交界性心律5例,HYNA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0例,Ⅳ级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7例,初中及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11例,基础疾病:糖尿病9例,高血压13例,冠心病10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6.21±7.59)岁,病情分类:传导阻滞12例,窦性心律过缓7例,心室自主性心律5例,房室交界性心律6例,HYNA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11例,Ⅳ级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8例,初中及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1例,基础疾病:糖尿病8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

对照组:常规采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在左锁骨下约2cm处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浸润麻醉,选择锁骨下外1/3处作为穿刺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放入导丝,以穿刺点为界做一长约5cm横行切口直达肌膜,钝性分离一越5×5cm皮下囊袋,将含有凝血酶与庆大霉素的纱布填塞囊袋,沿指引导丝送入撕开鞘管,拔出鞘芯及指引导丝,沿鞘管放入心室起搏电极至右心室,再经另一鞘管放入心房电极至右心房,调整心室及心房电极位置,起搏器参数调整,测试心室起搏主动电极,电极测试完毕,局部固定电极,将双腔起搏器与电极连接,取出囊袋纱布,然后将电极与起搏器放入囊袋,起搏器即开始工作,逐层缝合切口,并加压包扎切口。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6-8小时,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限制术侧(左侧)上肢活动或身体翻动,定期换药至术后1周。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心功能、血压水平、并发症发生率。①治疗有效率:显效表示患者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表示患者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表示均不符合上述情况。②心功能评估:对患者干预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评估,采用心功能检测仪进行检测。③血压水平:采用血压分析仪检测SBP、DBP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0.00%(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0

14(46.67)

10(33.33)

6(20.00)

24(80.00)

观察组

30

20(66.67)

9(30.00)

1(3.33)

29(96.67)

χ2

4.043

P

0.044

2.2两组心功能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LVEF、LVMI和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观察组LVMI、LVED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心功能比较(

组别

LVEF(%)

LVMI(g/m2

LVEDD(mm)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30)

28.86±5.66

35.64±4.34*

135.34±5.34

122.30±5.43*

65.67±7.15

61.02±6.60*

对照组(n=30)

28.75±5.45

33.34±3.97*

135.50±5.18

125.43±5.71*

65.81±7.08

63.13±6.86*

t

0.135

3.771

0.207

3.831

0.134

2.138

P

0.893

<0.001

0.836

<0.001

0.893

0.034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3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均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SBP、D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血压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SBP(mmHg)

DBP(mmHg)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30

163.24±8.07

153.17±7.05*

105.76±6.21

103.74±6.31*

观察组

30

162.89±8.31

123.02±7.72*

105.52±6.47

84.31±5.62*

t

0.193

18.466

0.171

14.724

P

0.847

<0.001

0.864

<0.001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心力衰竭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总发生率

对照组

30

2(6.67)

6(20.00)

8(26.67)

观察组

30

1(3.33)

1(3.33)

2(6.67)

χ2

4.320

P

0.038

3讨论

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出现晕厥、乏力、认知功能下降等,进一步导致痴呆,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因此,尽早干预是预防缓慢性心律失常进展的关键[7,8]。近年来,病态窦房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与缓慢性心律失常有关[9]。临床对于病态窦房综合征主要予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病情,还可调节患者心率,有利于改善供血量,进而控制患者临床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研究称[10],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与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史等有关。研究报道[11],吸烟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独立危险因素,且对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均存在影响。长期吸烟可引起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扩张功能异常,血小板聚集增多等,促进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植入式起搏器植入常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其工作原理与电路相似,起搏器经导线与心肌组织相连,心肌组织再经过机体结构与机壳连接,构成环路,最终引起心脏组织的除极,随着起搏器的更新和完善,功能也越来越完善,且起搏模式与生理性起搏模式相近[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治疗有效率、心功能、血压水平均更优,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是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肌组织收缩,带动心脏搏起,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可见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还可促进血压水平恢复。但是需要注意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规避电灼止血器、经皮神经电刺激器等,确保心脏起搏器可以平稳工作。

综上所述,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血压,安全可靠。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受到条件限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未来需要考虑更多样本量以证实研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朱男,李晓刚,马洁等.长期置入不同类型起搏器对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J].西部医学,2023,35(03):386-389+395.

[2]Schiavone M, Filtz A, Gasperetti A, et al. Leadless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the Emergency Bradyarrhythmia Setting: Results from a Multicenter European Registry[J]. Medicina (Kaunas). 2022,59(1):67.

[3]田晓萌,方进博,游桂英等.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在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2,17(05):611-614.

[4]范茸.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22,17(08):48-50.

[5]牟桂琴,龙春花,牟华明.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行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护理及并发症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24):3441-3443.

[6]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第6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7]于淼,李月平,周玉杰等.无导线和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对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的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10):733-739.

[8]倪荣,顾顺忠,陆洋等.不同部位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对其LV相关指标和CQQC评分的影响初步评估[J].转化医学杂志,2022,11(05):306-308.

[9]陈勇,何方田,汤红梅等.房性心律失常引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9例分析[J].心电与循环,2013,32(06):494-498.

[10]鲁玮,孟亮,陈曦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双腔起搏器植入对认知功能及其独立危险因素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23):141-143.

[11]赵菁,俞晓军,胡大一等.舟山群岛急性冠脉综合征青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09):1003-1010.

[12]郁一波,孙汉泽,傅国华等.心房颤动消融术后窦性停搏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参数对比[J].心电与循环,2023,42(02):163-166.

作者简介:朱晓明(1868.4月——),创领心律管理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籍贯浙江宁波,研究领域: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