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与运动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无缝隙护理与运动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孙素英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护理和运动康复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指标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在医院治疗的96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无缝组(无缝护理,34例)、运动组(运动康复护理,32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比较干预前后三组患者的心功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后,三组的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责任感和自我概念均高于干预前,无缝组高于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各组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和脑钠肽均低于干预前,无缝组低于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干预前,无缝组高于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高于对照组,结论:无缝护理能恢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运动康复护理;心力衰竭;心功能指标;自我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于医院治疗的96例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护理方式将其分为无缝组(无缝隙护理,34例)、运动组(康复护理,32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通过心脏彩超、心电图、胸部X线、临床症状确诊;(2)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诊断;(3)年龄≥65岁。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2)并发严重肠道、肝肾、心肺、凝血功能疾病;(3)严重精神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TDLL-202001-01)。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入院流程、体格检查、实时病情监测患者、督导服药、常规心理干预等。

无缝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无缝隙护理。首先,组建无缝隙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等组成,定制护理排班制度,根据患者体征制订护理内容、目标和标准,执行8h在岗行动计划,24h监测病情。其次,入院护理。入院后,收集患者信息,形成病历档案,协助检查,制订个性化计划,开展全程认知干预,内容包括应用新媒体宣讲疾病、康复、营养等方面的医学知识(健康知识),借助音乐、分享、倾听等方式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合理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食物(营养指导)。最后,出院延续护理、康复运动护理(内容与运动组一致)。内容包括药物应激携带、定期随访、合理运动指导等。护理随访时间为3个月。

运动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运动康复护理。(1)个性化沟通。与患者开展针对性交流,依照患者身心、运动、饮食等特点,制订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及应急防护措施。2周内沟通完毕。(2)运动康复练习。制订心电图步行训练计划,起始距离3~5m,间隔休息1min,重复6min,每天3~4次,一次30min,后加大运动量,包括爬楼梯、伸展运动等,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定期开展经验分享,实时跟踪服务,解答疑难问题。随访时间为3个月。

1.3观察指标

①采用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自我效能,包括10个条目,评分等级为1~4分,评分高低与自我效能呈正相关。②采用6分钟步行总距离测试两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包括自理能力、心理状态、活动能力和健康水平4个方面,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④自制调查表调查两组出院后自我护理与管理依从性的结果,满分100分,≥85分从性良好,70~84分依从性一般,<70分依从性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各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自护责任、自我概念高于干预前,且无缝组高于运动组及对照组,运动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各组心功能指标情况比较

干预前,各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组LVESD、LVEDD、BNP低于干预前,且无缝组低于运动组及对照组,运动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LVEF高于干预前,且无缝组高于运动组及对照组,运动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到影响,使心脏射血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而出现的系列症候群。患者常发生呼吸困难、咳嗽、下肢水肿、上腹部胀满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带来严重影响。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慢性心力衰竭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治疗以增强心肌收缩、减轻心脏负荷为主,虽可以控制症状,但是由于患者反复发作住院治疗,给患者身心带来的痛苦,在康复护理中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对调动患者自我效能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临床护理中需要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调动患者的自我效能,促进患者康复护理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而Orem模式下的康复护理则是在全补偿系统阶段、部分补偿系统阶段及辅助教育系统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

从本研究来看,无缝组自我护理能力、心功能优于运动组及对照组,提示无缝隙护理强化知识、运动、营养等细节管理,为树立患者正确的疾病认识观,提升自我护理能力。同时,无缝隙护理优化护理流程,指导康复运动,规范营养结构,促进心脏器官释放莺尾素,减缓氧化应激反应,减少毒性反应,促进心功能恢复。BNP属于神经激素,由心室肌细胞分泌,是诊断HF的参照指标。研究中,BNP表现为无缝组低于运动组及对照组,因为无缝隙护理可提升机体免疫,减少炎症反应,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通过结构方程分析,自我管理能力与心功能呈显著正向影响关系,提示自我管理能力提升,会促进心功能提升,反之亦然。当然,本研究为单一小样本研究,有诸多不足,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佐证。

结论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可恢复HF患者的心功能,增加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适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吴巧妹.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8(36):49-51.

[2]阙静,于漫.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护理措施对慢性心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0,44(6):828-830.

[3]杨雅洁.循证护理结合康复锻炼在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2019,40(2):122-124.

[4]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胡大一.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12):942-952.

[5]郎倩,李艳玲,金子环,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弹性与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0):2383-2386.

[6]苟华良,郭勇,张皓,等.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1):81-85.

[7]周德俊,王苏兰,宋林霞,等.Ⅰ期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13):114-116.

[8]王玲玲,杨希文,贾嫄.延续性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7):115-117.

[9]沈彩云,狄嘉伟,王铁成.运动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8,27(7):628-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