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冯玉祥对军队的人文关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试论冯玉祥对军队的人文关怀

高寒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  重庆市 400715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西北军阀的重要将领,他曾经是国民军第一上将,先后参加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并且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组建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作为一名将军他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更是在北洋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更多的看到冯玉祥整肃纪律,从严治军的一面。却很少关注他作为军队领导者展现出对士兵的人文关怀。实际上冯玉祥在治理军队的很多时期冯玉祥都展现了他对军队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出身的影响         

1882年冯玉祥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由于家里生计困难,冯玉祥七八岁的时候就去地里干一些农活,这使小玉祥从小养成了吃苦的习惯,生活环境的艰苦给冯玉祥留下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后来冯玉祥回忆到:“农民生活的艰苦,如果不去实际体验,怎么样也是难以想象的,劳动者的苦楚,只有劳动者自身才能够知道。这种生活和环境,深切影响到我日常处理事务以及我训练军队的方法”[1]后来冯玉祥的父亲又遭受到了不幸的灾难,冯玉祥的家庭陷入了深渊,父亲惨遭失业,家庭的费用全靠冯玉祥的哥哥和他来维持。冯玉祥的父亲对待孩子总是热情慈爱的,甚至小玉祥认为父亲比母亲还要慈爱。 慈父的关怀影响着冯玉祥,这与后来冯玉祥对军队的人文关怀是分不开的。

(二)局势动荡的影响

清朝末年封闭的天朝上国经历着几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变局。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了打击,这引发了农村的社会动荡,大量的流民背井离乡。冯玉祥的父亲随军由西北不得不开赴边疆,“那时军事上设备都幼稚可怜,而且对士兵的待遇也是猪狗不如的。”[2]士兵的口粮不仅一次发放八天而且都是红薯,加上遥远的路途,长途跋涉的士兵苦不堪言。后来父亲告诉冯玉祥从此之后如果遇到卖红薯的,他看见了就会恶心作呕,连连不住地吐出酸水。父亲在军队中受到悲惨的待遇和经历铭刻到了小玉祥的心中,晚清的社会动荡不安也深深影响到冯玉祥。

(三)在军队的亲身经历

1893年年仅12岁的冯玉祥就开始进入了军营,他和军营中的士兵一起赌博后“大大超过其支付能力,他用分期偿还的办法经过三年的光景才还清赌债。”[3]后来他看清了清朝军队的腐朽黑暗和军队中以强凌弱等现象。在军队初次经历了醉酒、赌博的痛苦后,他开始通过努力读书和习武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这影响了冯玉祥在之后的治军中重视军队纪律的思想。除此之外在军队中,冯玉祥为了给军营中经常吃不饱的士兵充饥,他经常用自己的钱给士兵买干粮。他认为如果长官要得到士兵的拥护就必须要和士兵休戚与共,这样军队才能有最佳的状态对待敌人和旺盛的生命力。以上是冯玉祥在军队中总结出的军队组织和训练原则,为他今后治军提供很多的经验。

二、人文关怀的表现

(一)在军中训练方面对士兵的人文关怀

早年的冯玉祥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他离开淮军加入了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开始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冯玉祥对军队进行灵活的方式来进行军事训练,这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歌曲,冯玉祥将练兵时发现的问题,针对性的编写歌词,然后再谱曲教给士兵演唱,这样使士兵加深了记忆。比如他从增强士兵的身体素质,注重实际作战需要为目的,编写了八百字课本教士兵读唱,同时从实际军事训练中总结缺点教训,并根据效果编成为《战斗动作歌》、《射击军纪歌》等。后来他又写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歌曲,如他编写的《山地行军歌》让士兵体验到了山地行军的乐趣,忘记了身体的疲劳。第二点是戏剧的方式。戏剧的内容通常都以赤诚,正理,勇猛的故事为题材,同时涉及卫生科学方面的知识。

一次直奉战争开始后,冯玉由陕西调到河南督军由河南开封转至北京南苑南苑练兵期间冯玉祥不仅在操场建立了纪念塔,上面写着牺牲官兵的姓名战争的名称以及战争的原因,而且还制作了两个大铜牌,上面写着阵亡者,悬挂在俱乐部上面。“同时,又以历次战役之实事,制标语若干条,如某某受伤不下火线等,张贴在俱乐部的墙上,以激励全军官兵[4]而且“阵亡士兵的纪念会,冯部的全体官佐头目皆参加,总统的代表也在会上致词”。[5]在军阀时期,体罚军队是司空见惯的,冯玉祥的下级军官性格暴躁,对士兵体罚造成士兵逃跑的现象。祥在开会中严厉的批评了长官残忍的带兵方法,最后他意味深长的说到:“对待士兵和严厉的父亲对待儿女相仿,靠打骂解决不了问题的”。冯经常对属下官佐说“古今来带兵之道, 千言万语,一句话概括起来说,要以带子弟的心肠去带兵”。[6]他规定一定要把士兵看成自己的亲生兄弟一样,要了解士兵的性格特点,关爱士兵为此他特意立下一个“八不打”的戒条,希望能改善军中的不良风气。

(二)在文化学习方面对士兵的人文关怀

冯玉祥不仅精心招纳士兵而且注重精神思想教育,并进行严格的训练。冯玉祥还加强对官兵的文化教育,开办了英文班和日文班,从而帮助入伍不识字的士兵们了解翻译的军事书籍,并且有能力翻译外国军事学名著。他十分关心士兵的文化知识学习,经常要求官兵学习读《周易》等传统书籍。很多士兵在入伍使大字不识,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写信了。这处处体现了冯玉祥对军队士兵的精神人文关怀,连老百姓都说“当过三年兵之后,土匪也变成大姑娘了”。

[7]

在驻防南苑期间,冯也很注重对官兵的家属教育,学校被扩建为中学,士兵子弟入学的人数增加,同时增添一些关于军事训练的科目。冯经常给二百多名学生讲课,而且他还为官佐的子女开办了幼儿园,聘请美国某女士为教员。如果士兵家属遭受到了地主土豪的迫害或者遇到了丧事等都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过年过节他也会慰问官兵家属。送些日常的用品用来联络感情。他还经常找家属聊天,举办座谈会。最后,冯玉祥还对士兵和家属进行生产技能训练。

(三)在生活方面对士兵的人文关怀

1917年冯玉祥带领军队进驻常德,在常德的两年他开始对军队标准的军事训练,面为了丰富士兵生活,冯玉祥在驻军常德期间,在常德的西门开办全官兵都要参加的运动会,同时还开办了有趣的夏令会,夏令会将教育士兵的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士兵的军余生活,体现了军余对士兵的人文关怀。对于军队中生病的士兵他也亲自探望。除此之外,对待士兵也很和蔼可亲,不但能叫出士兵的大名而且能记得很多人的小名。

冯玉祥对军队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关心部署的生活,他关怀士兵自身的福利直至他们的家庭生活,如果士兵家里有红白喜事需要钱,冯玉祥就慷慨解囊。他与士兵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同情社会最底层人民,这一特性使得他与士兵建立了直接的个人关系。除了上述做法外,冯玉祥将对军队官兵的人文关怀做到了极致,如“冯还专门成立了抚恤研究会,讨论抚恤阵亡官兵的家属及救急残废官兵的办法”。[8]冯曾对人说 :“打架要靠亲兄弟, 上阵要靠子弟兵。”[9]除此之外冯玉祥经常通过巡视军营的方式加强和士兵的沟通,关爱士兵,询问他们是否有困难,身体是否健康,住房条件怎么样。对话的内容涉及面也很广,他与士兵促膝访谈、关心士兵的各个方面,为士兵带去了温暖和人文关怀。

冯玉祥认为治军最首要的是得兵心,冯玉祥对军队的人文关怀拉近了与士兵的距离,这是冯玉祥的带兵艺术的核心。展现了冯玉祥善治军心的将军角色,他将这个军事集团看做是一个大家庭,对自己的军队和部下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心和细致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冯玉祥的军队发展与他的带兵艺术是分不开的。在不同时期他爱军如命,爱兵如子,善治军心,思想进步对军队士兵展现出了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还影响了当今社会的行为做事各个方面。


[1]冯玉祥.我的生活[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12.

[2] 冯玉祥.我的生活[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8.

[3] 薛立顿.冯玉祥的一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45.

[4] 薛立顿.冯玉祥的一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61.

[5] 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冯玉祥日记(第二册)[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72-73.

[6] 王赞亭.跟随冯玉祥二十余年[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27.

[7] 冯理达.我的父亲冯玉祥[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19.

[8] 李泰棻.国民军史稿[M].上海:大东图书公司印行,1978:81.

[9] 张寿龄口述, 笔者笔录, 张为“ 中原大战”时冯部的参谋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