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水利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管理实践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灌区水利工程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管理实践应用分析

叶红刚

潜江市谢湾灌区管理局 湖北潜江 433100

摘 要:由于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内得以广泛运用,从而使得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功能效益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对灌区的水利工程进行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配套设施建设非常必要。本章将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优势入手,剖析当前在灌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从而加强对信息技术配套设施建设加以探讨。

关键词: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建设管理

灌区水利功能建设过程中,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各个环节内。同时,水利管理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模式可以保证项目资源库的完善,便于后续工作不断开展,以此提高灌区工程运行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同时,还需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强化基础设备建设,不断优化管理水平,保证管理技术不断创新,达到预警预报预演预案效果,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础。

一、水利运行管理现状

(一)常规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而言,由于灌区水利工程在建设与建筑行业管理的模式上还没有完善,因此施工管理不全面的情况也经常发生,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脱节,往往分属不同单位管理,这也就导致了工程在建设前期或施工时,管理单位往往并没有参与其中或及时跟进,跨部门协调合作很难,对工程项目质量特性及生产运维情况无法把控,也就无从实际了解工程项目的运行效果[1]。总体上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试点工程缺乏管护和应用,沦为信息孤岛。目前灌排工程仍然采用人工现场实地操作模式。

(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工程行业所需要的施工者数量巨大,但因为传统建筑文化思想理念早已根深蒂固,且很多公司对招聘人才的需求极低,因此部分从业者并不是建筑专业出身,学历水平也达不成从业资格标准,且没有经过专门专业建筑施工系统知识培训。职业素养也普遍不高,因此对于水工建筑的安全和专业性来说困难度加大,也根本无法适应国外的建筑标准,不仅降低效率,还提高施工成本,对建筑行业发展不利[6]。

(三)规范操作存安全隐患

水利建设本身对建筑施工技术要求就比较高,而且建筑施工时间长,为了保障安全,同时建筑施工强度高,所以如果施工人员没有专业的施工技术知识水平和作业技术,在建筑施工流程中不遵守安全标准,或者作业中出错,不但会对建筑施工从业者的安全构成危险,同时还会危害社会稳定,对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均将极为不利[2]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因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稍晚、资金限制,故各项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并且,因我国地域差异、水源以及空间分布不均,想要高效应用水资源,则需合理筹划。然而,当前灌区内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与农村水价改革、水资源调配、河湖长制、水利工程调度等制度没有有效衔接,缺少核心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无法保持科研技术发展,没有专人对其进行管理,更无法实现各司其职的目的,严重影响灌区信息化制度发展。在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和地下水监测工程基础上,围绕水资源调配核心功能,以水网调蓄工程为结点,以人工输配水通道为纽带,采集行政区界、重要取退水口和用水户的水位、流量等信息,建立三大片区水资源管理与调度系统,实现供需预报、红线预警、调配预演、保障预案等功能,对水资源进行精细化调控。

二、水利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建设

(一)信息化系统建设

灌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各类监测设备建设。按照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要求,应尽快完善市管闸站堤防监测设备布设,扩大信息采集覆盖面,提升防洪排涝动态监测能力,加强防洪对象水情、雨情、工情、灾情的监测。提高取水监测覆盖率,大力推进重点用水单位用水量在线监测和农村供水监测建设。开展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的采砂监测,特别是敏感河段监测。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应用建设。开展包括水量、水质、闸泵站控制等内容的灌区信息化工程建设。使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技术、无线传感等技术得到全面应用。

(二)智能化系统建设

智慧水利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无人机、遥感技术、无线传感等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水利信息采集、存储、应用和安全保护能力,建设现代水利信息网。

智慧水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各类监测设备建设和防汛抗旱指挥二期调度系统建设。按照水文现代化和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要求,完善市管闸站、堤防险工险段、水质监控,扩大水雨工情信息采集覆盖面。完善涵闸泵站自动化控制、远程遥测遥控,提升防洪排涝动态监控能力。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信息化应用建设。

(三)现代化系统建设

采用现代化系统立足地方水网结构特征和功能需求,完善空天地一体化物联感知网、工控网、信息网、云平台等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信息感知向水流、水空间、水工程、水管理拓展。根据地面系统自动化技术结合水利工程的环境,采用太环网形成在线监控,避免因故障问题,致使水利工程停止运作。同时,现代化系统支持动态监控、信息整合,可以实现无人值班的效果,对水利工程内的通信平台实施数据传输,并利用现代化手段,促使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现代化。

三、水利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实践应用

1、GPS 技术

目前,利用GPS技术所涵盖的工作领域范围广泛、进展速度快。同时人们也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利用GPS技术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流程中,使用GPS技术能够提升工程管理者获取水利建设信息的能力水平,还能够提升管理信息的效能和准确度,为水利建设科学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而目前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到施工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施工建设水准大大提高,原有的工程建设技术手段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的施工建设,因此需要引入更先进的工程建设技术与手段。另外,通过使用GPS技术能够更全面地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实行监督,并把所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及时传递给工程管理者,由管理人员对数据信息进行审核和研究,并考察其有无存在不符的现象,一旦有这一现象,就应当及时展开讨论,研究解决的办法,并科学处理这一现象,以减轻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困难[4]

2、遥感技术

在现有水利监测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对纳入辖区水网的河流、湖泊及水利工程设施及相关涉水活动开展多要素感知,形成布局合理的水网智能感知体系。到2035年,新建各类水文测报站、取用水监控站、图像(视频)监测站共100处。积极推进无人机、机器人、北斗卫星、“通导遥”一体化、AI视频等监测应用和水利感知终端智能升级。构建感知数据汇集平台、视频集控平台和遥感接收处理平台。在实施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利用遥感科学技术,不但能够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而且还能够在防汛、抗旱、排涝等工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信息技术的优势也日益增强,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其他系统整合起来,就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信息数据整合的效果。同时,使用遥感信息技术还能够实现工程数字化的模拟探究。运用遥感技术将所获取到的信号梳理出相应的管理范围和图像,之后再对其开展科学化的研究,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奠定了决策基石。

3、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包含科学计算以及空间信息两种类型,科学计算可视化可以经过计算机图像处理,将获取的地理信息穿变为图像输出,随后进行交互处理。空间信息可视化则可以收集更多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随后计算,将其用于实际工作内。水利工程内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构建三维模型,模拟洪水、水资源的调控,还可以使用可视化技术进行水资源共享,以此规范信息工作,包志恒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

4、数据收集技术

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大,但施工环节繁多复杂,大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因此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取工程建设环节的数据信息,从而提供工程数据信息的正确性,就能够克服传统信息获取方式的缺陷,为农田水利项目成功施工提供了数据基础。

结束语:

综上,灌区水利管理内各个系统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可以完善管理工作,促使人员管理有效实施。同时,灌区水利管理采用现代化模式,可以开展有效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促使灌区实现自动化操作,顺应时代的变化,提升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陈青松.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维护管理初探[J].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04):106-108.

[2]李倩. 灌区的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02):165-166.

[3]郭芳秀.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4):39-40.

[4]张忠山. 刍议灌区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J]. 营销界,2020,(26):159-160.

[5]郭海云. 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和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的思考[J]. 科技风,2020,(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