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实践与音乐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6

音乐实践与音乐思想

 熊振华 

音乐是灵动的旋律,绽放在情感的梦乡;歌曲是思想的绘画,畅游在形象的海洋。

美妙的音乐能叩击人类灵魂、唤醒沉睡的潜意识、疏导情绪郁结,具有使人心情愉悦的作用。

一、生活与实践是音乐的奠基石

音乐是人类的万能语言。音乐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并被绝大多数人所领悟。

音乐的本质是诗意的。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节奏、旋律与和声,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

音乐是旋律的绘画,它描绘心灵的纵深,展现隐秘的思想和情感。音乐既是心灵的镜子,也是精神的避难所;它照亮了人类情感的密室,抚慰心灵的各种痛苦。

音乐是甜蜜、芬芳、充满甘露的花朵。它既从人类的悲怆中成长,也从人类的欢乐中滋生。在情感领域,它无疑是居所有艺术种类之冠的。

对于音乐有着极大兴趣、并作为恒久目标追求的人而言,音乐实践是他们成长为音乐人才的一片沃土。

生活决定艺术。对音乐家而言,光是音乐是不够的,他需要体验人生,应该具有哲思的底蕴,从而使其作品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音乐家首先是在内心的琴键上,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音乐散发出的芬芳,能把生活装饰得更美,使人从一切世俗和烦恼中超脱出来,化为前行的驱动力。

奥地利大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的一生,是备受艰辛、坎坷潦倒的一生。饥饿和寒冷常常袭击着他,有时连栖息之地也没有。他穷得连作曲用的五线谱也买不起。像《流浪者》这样举世闻名的歌曲,舒伯特当时只拿到两个古尔盾。

舒伯特不顾生活的贫困,毅然决然走上职业音乐家的艰苦道路。他虽然没有进过专门的音乐学校,但由于他对音乐的酷爱和刻苦地进行创作实践,以及对前辈作品的深刻研究与了解,使他具备了非凡的音乐才能和高超的作曲技巧。

虽然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很难得到刊用和演出的机会。坎坷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舒伯特的生命,他逝世时只有31岁。

美国作曲家斯迪芬·福斯特(1826~1864),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音乐天赋,他在童年时就学会了演奏一些民间乐器,13岁开始作曲。福斯特沉溺于自己所选择的事业,一心努力创作歌曲,他靠着出卖歌曲为生,在穷愁潦倒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

福斯特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多首歌曲,其中大部分是带有伤感情调的浪漫曲。福斯特没有受过较高的音乐专业教育,但他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和广阔的旋律创作才能。他的作品代表着一定时期美国音乐文化的成就。

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1897),在德国音乐史上,人们将他与巴赫、贝多芬并列。勃拉姆斯童年时代的生活是很艰难的。13岁起,他就在印刷所干杂活,或在酒店里奏乐,以微薄收入贴补家用。20岁那年,勃拉姆斯与一位匈牙利流亡者、小提琴家列明尼结伴出游,开始了他们闯江湖式的卖艺生涯。

勃拉姆斯青少年时代的坎坷经历,使他广泛地接触到下层民众的生活、和丰富的民间音乐,这对他后来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冼星海(1905~1945)生于广东番禺一个穷苦的家庭,贫困使他在十四岁时就开始半工半读。以后曾在广州当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中学音乐教员。二十二岁时,他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学习,并兼任北大图书管理员。1927年秋,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他二十五岁时赴法国巴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靠做苦工和杂役维持生计,经常忍饥挨饿。

冼星海以其艰巨的劳动,留下了二百八十六部音乐作品。从交响乐、组曲、奏鸣曲、大型声乐作品到大量的群众歌曲。著名的声乐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阿炳从小学习音乐。冬天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弹琵琶的指功;夏夜为了避免蚊咬,他把双脚浸在水里拉二胡。这样勤学苦练,到他十三四岁时,已经学会了许多乐曲,并逐渐掌握了琵琶、二胡、笛子等好几样乐器的演奏技术。

阿炳双目失明后,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他长期穿行在社会的底层,以卖艺为生,对世上发生的现象,感触敏锐。他的艺术来自民间,来自生活。

《二泉映月》是他直抒胸臆之作,愤懑激荡的旋律,是他不平心声的倾诉。他的乐曲是他多年来的心血结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欣赏价值。

二、音乐家的成长离不开环境

音乐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起来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音乐。一个音乐家的艺术素养,绝不会仅仅囿于音乐的范围。

音乐家的成长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美国著名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创作活动的全盛时期是在19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当时正处于美国的南北战争和黑人武装起义的年代。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福斯特以黑人生活作为自己歌曲创作的主要题材,绝不是偶然的。

福斯特的创作深受黑人歌曲的影响。当美国公众蔑视黑人、对黑人歌曲尚存偏见的时候,他却常常用黑人题材进行写作,有时连歌词也是用黑人方言写成。他的一些音乐主题得之于未受教育的南方种植园黑奴,甚至采用了他们的原始曲调和歌词。福斯特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多首歌曲。其中一些优秀作品,流传于世界各地。

莫扎特(1756~1791)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慈堡一个小提琴师家里,从小受到父亲良好的音乐教育。他四岁时就能弹琴,十三岁时,他在萨尔慈堡担任宫廷乐师。奥地利的艺术界公认他为音乐神童。

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海顿(1732~1809)的家乡民间音乐和歌舞十分盛行,人民喜爱音乐,海顿父母也具有相当的音乐才能,经常有不少爱好音乐的人聚集在他们的家中,举行音乐演奏会。

在这种环境熏陶下,海顿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六岁时,他开始学习音乐,八岁时被录取入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同时学习演奏键盘和管弦乐器。

后来,海顿当过家庭音乐教师,也擦过皮鞋,还替人跑腿送信,生活十分困苦。尽管如此,但他克服种种困难,精力充沛地从事音乐创作。

1752年他创作的第一部音乐戏剧《新腐儿》在维也纳和其他城市公开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肖邦(1810~1849年)是19世纪上半叶波兰大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的思想、创作的发展和变化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

19世纪上半叶,波兰遭到沙皇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第四次瓜分。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此起彼伏,势不可挡。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创作出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富于波兰民族风格的作品打下了思想基础。

阿炳只上过三年私塾,他八岁就做小道士。生活在道观里,朝夕接触的是宗教音乐,主要是道教的道曲。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他汲取了宗教音乐的精华。宗教音乐中的庄严、肃穆、祥和、宁静,还有那种超然和浑厚,都反映和体现到了他的《二泉映月》中。

三、勤奋造就音乐奇才

舒伯特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了遍及各种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包括六百多首歌曲、十八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十部交响曲、十九首弦乐四重奏、二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四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他的歌曲创作无论在创造浪漫主义的音调和手法上,还是在音乐与诗的结合上,都把歌曲创作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被称为“歌曲之王”,闻名于世界。

舒伯特逝世190多年了,时光的流逝并没有磨灭他的作品的光彩。这些作品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传承、学习、欣赏和借鉴。

舒伯特对待作曲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当他写好一个作品以后,常常因为感到不满而一再改写,连写三稿、四稿、五稿是常有的事。他的歌曲《魔王》一共写了四稿,《迷娘之歌》和《鳟鱼》都写了五稿。他的《未完成交响曲》虽然只有两乐章,但修改稿与初稿比较,其中整整九十小节已经彻底做了改写。

舒伯特在音乐创作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和创造,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在学习和创作上刻苦磨练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勃拉姆斯一生勤奋创作,他的作品构思宏伟,结构严谨,技巧精深,曲调富于民歌的韵味,乐思的发展具有宽广的气息和丰富的想象,涉及的体裁领域也非常广泛。

贝多芬在他唯一的歌剧《费德利奥》(又名:《利奥娜拉》)的创作中,前后共花了十年时间。贝多芬对它进行过两次大的改写,共留下了三个不同的版本(分别于1805年、1806年和1814年)。仅仅是歌剧序曲,就写了四次。

一而再、再而三地修改,甚至整个推倒重来,直到使自己满意为止的创作过程,贝多芬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劳动。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毅力和严谨的创作态度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福斯特的歌曲绝大部分由本人写词。当灵感来临时,即使已进入梦乡,他也常常从床上挣扎爬起来,点燃蜡烛把旋律的某些音草草记下,然后再去就寝。他的一些创作歌曲,就是这样完成的。

某些音乐成就,常常是由非职业音乐人、或未受过正规音乐教育的人士所创造的,如俄罗斯“强力集团”的成员居伊等人。

居伊毕业于军事工程学院,曾任过教授、将军等职。音乐并非他的职业。但他写了大量的重要评论及研究民族音乐的论文,以及近两百首浪漫曲、十部歌剧、五部管弦乐作品、一批钢琴曲和两首大提琴曲。

莫索尔斯基善于使用俄罗斯民间音乐作为素材,他很早就深受俄罗斯神话和歌曲的影响。他用列宾的油画主题所作的《伏尔加船夫曲》,至今仍脍炙人口,他谱写的《跳蚤之歌》也成为了名曲。

莫索尔斯基刻画的音乐形象,对于俄国和欧洲的音乐都有着强烈的影响。他的作品有歌曲近百首、歌剧四部、管弦乐作品七部、钢琴作品十三首。

“强力集团”的另一成员鲍罗亭,他学的是科学,也学医,并任化学教授之职。他没有正式从事音乐工作,他的全部才智和力量同时献给了科学和音乐事业,成为了一名艺术视野广阔、造诣精深的大师。

鲍罗亭把许多俄罗斯古代民歌复活在他的交响音乐中。为了写歌剧《伊哥尔兵团之歌》,他埋头研究阿拉伯、伊朗、土耳其以及中亚细亚音乐的种种曲调。他的作品有歌剧三部、交响乐三部、音画一部、室内乐四部、歌曲及钢琴作品一批。

李姆斯基·科萨科夫带着敏锐的感觉,深入到俄罗斯人民神话和歌曲世界中去。他是一位极有才华的音乐理论家,他的著作有《音乐生活回忆》《配器法》《音乐论文集》《实用和声教程》等。

我国作曲家张寒晖(1902~1946),他没有专门学过作曲,在繁忙的工作中刻苦自学作曲。经过努力创作实践,共创作了三十余首歌曲。

张寒晖勤奋地学习民间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民族民间歌曲的旋律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在1937年写出了《松花江上》这首著名的歌曲。

四、音乐的灵动与抽象

真正的创新,总是要和一部分传统决裂的。

有了生活、感触、素材,就要多酝酿,去芜存菁,使之艺术化。以有限的音乐画面描绘情感和塑造音乐思想,这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想象力是无止境的,乐思只要与情感的深度相融合,就会产生天籁般的音乐效果。即使一个处在悲惨之中的音乐人,凭借不屈不挠的辛勤探索,仍然可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音乐杰作。

真正的音乐家,音乐是他呼吸的空气,是他生息的天地。他的心灵本身便是音乐,仿佛一个美妙绝伦的和弦。

音乐的表现手段有节奏、曲调、和声等,在声乐和器乐当中,这些因素发生不同的关系。同时,音乐又和诗歌结合,通过它们共同的感性基础声音把二者联系起来。

一首好词、好曲,不仅要有正确、深刻的内容,还要立意新颖,而且要在形式结构上合理、处理上生动、别致、独出心裁。

如何选择音乐主题、创造怎样的音乐形象、线条色彩,如何分段、结构,需要反复的琢磨。有时既使细小的选择,也会显示迥然不同的效果。

缺少创意的作曲者,常常将清规戒律视为高于一切的东西。只知恪守僵死的教条,是不可能创造出新的形式,也是无法给音乐插上飞翔的翅膀的。

音乐反映感情。音乐呈现出长短、高低、快慢、强弱等等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反映人的感情运动状态的音乐形象所必须的。

德彪西注重传统,但并不直接引用民歌主题,而是把民间音乐作为基础,从中吸取旋法、节奏等因素,使之与专业手段相结合;吸收的范围也不限于法国的民间音乐,甚至不限于音乐本身。东方的五声音阶、西班牙的节奏、阿拉伯的装饰画。日本的木刻以至同时代人的各种艺术成就,他都尽力从中吸取养料,化为己有,音乐中明显地包含着其他民族文化的某些特点。

德彪西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到20世纪现代音乐的桥梁,他的创作及其艺术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音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现代派音乐大师巴托克认为:“德彪西和贝多芬、巴赫同样重要”,“他为一切音乐家重建了和弦的感能”。美国现代作曲家、理论家辟斯顿说:德彪西的创作“毫不逊色于音乐史中任何一次真正的革命”。

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不可避免地总要打上思想感情的印记。只有打破陈腐教条的束缚、自由地抒发,才能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

20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原苏联伟大的音乐大师普罗柯菲耶夫(1891~1953),他在创作上不断地进行创新,醉心于各种新派探索,从不作亦步亦趋的模仿。

他创造性的一生,为音乐世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在他传世的130多部作品中,有歌剧、大合唱、交响乐、管弦乐、戏剧配音和电影配音等等,是一个瑰丽的音乐宝库。

音乐创作,最忌讳一般化、概念化,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创新和独具一格。

艺术不能脱离生活。既要融入生活,又要剖析生活。任何创新,必须根植于人类优秀文化传统之中,离开传统的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

只有做一个不倦的艺术创新者,才能为人类文化的宝库奉献自己的佳作。贝多芬以无与伦比的创造才能,建树了音乐史上高耸云天的丰碑。而当贝多芬年轻时,海顿对他并不赏识,威柏曾嘲笑他的《英雄交响曲》,法国当时最有权威的音乐刊物称他的《克罗采奏鸣曲》为“怪东西”。

音乐史上凡是那些进行大胆创新的作曲家,几乎都有过贝多芬类似的遭遇,他们的创新往往不能被人理解和支持。亨德尔对巴赫感到格格不入,也不赞赏格鲁克;柏辽兹的作品一出来,有人说他“侮辱了人的耳朵”、“已不成其为音乐”;那些无休止的围剿,给伟大艺术家们制造了许多障碍,这已成历史的惯例。

奥地利古典音乐家海顿生活在18世纪。当时,作曲家的创作必须服从那些贵族的精神需要。在这种环境中,海顿在他的音乐作品里表现出他独立的性格,抒发他的感情,而没有让音乐的思想内容、为那些专横的贵族老爷们所支配。

莫扎特具有非常广泛的音乐才能,他的600多件音乐作品,给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他的著名歌剧《假园丁》《伊多梅纽》《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都是歌剧音乐中的杰作。

莫扎特以坚强的毅力大胆地、忘我地从事创作,在他短暂的生命中,迸射出了巨大的艺术的光和热。

过度的劳累严重损害了莫扎特的健康,当他的《安魂曲》还没有写完时,就被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那时,他才三十五岁。

贝多芬把自由称作是最宝贵的财富。他认为市民阶层的艺术家,在人格上不仅与贵族相平等,而且只能是更高尚。他曾说过掷地有声的话:“公爵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公爵有许多,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贝多芬留下的作品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以器乐曲最佳。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其中以《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最为著名。其他管弦乐曲几十首,钢琴协奏曲五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其他协奏曲五首,室内乐几十首,钢琴奏鸣曲32首,其他钢琴独奏曲约百余首,歌剧一部,神剧一部,弥撒曲二首,其他独唱、合唱曲等约几十首。

我国南宋时代的音乐家姜夔(1155~1221),江西鄱阳人。通晓音乐理论,擅长作词作曲,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音乐家、诗词家。

他在动荡的人生旅途中,写出了大量的作品。1197年,他撰写了《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两篇音乐理论专著。他的作品结构严谨,讲究格律,注重辞藻与音乐和谐的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姜夔的歌曲不仅是我国珍贵的艺术遗产,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

肖友梅(1884~1940)广东中山县人,是我国“五四”时期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在音乐理论方面,他写过《中国古代乐器考》《古今中西音乐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上)、《九宫大成所用音阶》等著作,并在各报刊发表理论文章二十余篇,创作了歌曲九十多首,钢琴独奏曲二首,大提琴独奏曲一首,大型合唱曲一首。这类歌曲歌词大多比较通俗,音乐风格也接近于群众性的进行曲。

郑律成(1918~1976)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光洲一个贫农家庭。1933年来到中国,1937年赴延安献身于我国的革命事业。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延安颂》,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优秀作品。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原名《八路军进行曲》),是郑律成又一首不朽的作品,产生于1939年。

郑律成创作了大量的歌曲。这些歌曲形式、体裁多样、风格突出,容易上口,他共创作了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300余首,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贺绿汀是个多产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及器乐曲,也为我国的音乐理论及音乐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贺绿汀创作的歌曲,往往能很快地在群众中流传开来,而且经久不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善于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养料,比如《四季歌》《天涯歌女》及器乐曲《牧童短笛》等就是最好的例证。

五、音乐构思与音乐风格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没有什么艺术,比音乐具有更强大的情感穿透力。音乐以声音代替了外在形象和直观可见性,将媒介转向了听觉。

真正的音乐,出现在语言静默的地方。内心奔腾的心潮,远比表现出来的音乐更丰富,更深不可测,琴弦与心弦相比不在一个层次。

创作反映的是作者的情感、梦想、希望与思想。作者将美感倾注到作品之中。舒伯特说:“悲痛使人的辨别能力敏锐起来,使人的精神坚强起来……”,“我的音乐作品是从我对音乐的理解和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生的,而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将为世人带来欢乐。”

贝多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英雄的气概、以及不可摧毁的乐观的情绪。他在创作上继承了德国音乐艺术的优秀遗产,大量吸收了法国革命中产生的革命歌曲的音调,创造性地运用了德国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并大大扩展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表现力,是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之间承先启后的伟大作曲家,在音乐史上达到了空前高度的成就。

海顿一生所创作的作品计有104部交响曲,77部弦乐四重奏,51部协奏曲,38部钢琴三重奏,27部歌剧和大量的歌曲等。这些作品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都别具一格,音乐形象鲜明,富于深情、乐观和幽默感。

海顿在艺术创作上的成就,还体现在他对交响乐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在他后期的许多作品中,冲破了交响乐只限于一般生活娱乐的范围,赋予其较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较强烈的戏剧性矛盾冲突。由于他在交响乐这一领域中的贡献,音乐史学家们称他为“交响乐之父”。

创作的前提,首先在于生活积累和素材的挖掘与提炼。阿炳的《二泉映月》的主题旋律与无锡民歌、戏曲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阿炳继承了优秀的传统,为创造和发展民族新音乐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他创作的旋律绝不是这些音调的简单组合,而是以极大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有别于民间音乐。

《二泉映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内容深刻、结构严谨、新颖别致。把不尽的感叹与宗教音乐中的圣洁紧密地融化成一体,把无法言说的惆怅转化成了超然与豁达,深刻地揭示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阿炳以简明的音乐语言、朴素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塑造了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以及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深刻的音乐思想,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古往今来的作曲家在创作时,对主题旋律的不断修改、加工,使之尽可能完善地表达创作意图和艺术风格,往往要付出十分艰巨而紧张的劳动。

不但要多思,还要巧思。只有音乐语言明朗、富于活力与朝气,才能使歌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

要从词意、曲趣、表现方法、色彩、结构等方面多考虑。通过巧妙的构思、奇异的安排、使音乐形象鲜明,展现出情深隽永的意境。

贝多芬写《里昂娜拉》时,将对唱的句子一次又一次地推敲和重复,仿佛神经错乱般的喃喃自语,然而正是这样苦苦地思索,才从混乱中找到了出路,从而迈进了灿烂的艺术花园。

艺术加工、精雕细刻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写出妙趣横生的佳句和动人的音调,非得挖空心思、千锤百炼不可。如果对素材处置漫不经心、不善剪裁、不假思索、不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安排,就会导致作品构思雷同、音调陈旧、缺乏起承转合的逻辑支撑,作品就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引起听众或受众的情感共鸣。

冼星海善于把握生活的脉搏、大众的呼声和时代的强音,从人民群众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他的创作过程看起来一气呵成,但实际上,他在百折不挠地攀登艺术高峰时,付出了极为艰巨的劳动。

《黄河大合唱》中,抒情写景都是为了谱写活生生的人。每一只歌曲都刻画了不同类型人物的音乐形象。为了把《黄河颂》谱写成一个民族的心声,他耗费了许多精力去寻找最能表现内容的各种形式,寻找时代的最强音。

聂耳的全部群众歌曲的创作中所应用的音域,很少有超过十度音的,是给一般没有音乐素养的群众来歌唱的。他对群众所共同具有的音域有深切的了解和研究。这些没有大跳跃的音符在聂耳巧妙地施以节奏的组织后,非但不使我们感到平淡,相反的是感到清新、流利和顺口。

六、创作的个性化与突破性

个性化、新颖性、突破性是优秀作曲家的一个显著特征。

没有什么人能比亲身从事创作的人,更能体会创作的艰辛和煎熬的心灵体验了。

一切因循守旧和创作中的模式化,都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充满新颖和独创的作品,才能在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贝多芬与舒伯特逝世近两百年了,但他们的作品仍然闪烁着艺术的光芒,并成为了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没有个性化和独创性是不可想象的。

好的传统技巧不能丢掉,但借鉴不能代替创造。音乐艺术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点,保持自己的特色。

德彪西说,“音乐是一种像泉水那样涌流的自由的艺术”。不应该受到任何固定格式的束缚,要“所有的人都必须遵守时代拥有的成千上万种习惯,这简直是一种暴力行为”。他十分鄙视只会模仿别人的艺术家,认为只有创新才能产生艺术的魅力。

可以说,音乐作品是一个作曲家美学思想的艺术表现。

音乐在创作过程中,随着乐思的发展,往往会转化为清晰的音乐形象。由音响塑造的思想或情景,与音乐形象愈接近,作品的表现就愈优美而富于诗意。

音乐家愈富于想象力或眼光愈独到,他的作品的独创性和新颖性的色彩就愈强烈。

舒曼的作品不仅在旋律、和声和节奏方面具有鲜明个性,而且由于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形象对比而又互相联系的原则,使他塑造的音乐形象具有独创性。结构工整、富于抒情性和诗意、以及心理描写的特点,使其作品突破了传统体裁和形式的束缚。

舒曼除了有音乐的才华和文学的天赋之外,还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用文字阐述和音响表达的技能都十分娴熟。他有很好的艺术修养、缜密的分析能力和可靠的分寸感,因而善于表达诗意的情绪和阐述深刻的音乐思想。

音乐艺术的传承,像是接力赛中的火炬,必须接受过去的,才能进一步地开创未来。当然,这种接受是有选择性的。

当音乐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桎梏,当陈旧的理论已不能解释新的现实时,就有必要重塑新的理论体系。

新的音乐理论体系,是基于科学原理和音乐实践,逐步积累和建立起来的。

在作曲的实践上,应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作曲者头脑里的框框太多,作品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艺术的光彩只能发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什么时候出现了人为的强制,就会给音乐题材、体裁、形式与风格的多样化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艺术就会喑哑无光。

以行政方式来对待音乐创作,是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离开了音乐创作的特点,就会剥离音乐的艺术价值。

应尊重音乐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发扬艺术民主,才能发挥作者的个性和独创性,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这样,音乐之花才能开得绚丽多彩。

七、音乐形式与内容

作品的成功,主要不是体裁的成功,而是在于思想感情上达到了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

对创作而言,内容是主要的,形式问题应当放在次要的地位。如果刻画的音乐形象鲜明、情感表达丰富,那么即使形式上稍有瑕疵也是可以忽略的。

因此,创作的主要精力不要放在刻意追求形式上,特别要注意防止制造一类花里胡哨的噱头。而是应关注与艺术生死攸关的地方,即作品的新颖和独到之处。

只有把形式当作表达的手段,当作语言,使形式符合于思想要求的人,才有能力丰富形式、发展形式、赋予形式更大的灵活性。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曲作曲,不循规蹈矩,敢于打破条条框框,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多方面地揭示自我的内心世界,丰富并发展音乐形式并使之更加灵活。

舒曼认为形式本身是表现思想感情内容的手段,是“精神的容器”。 舒曼既反对“一味追求卓越技巧,只重外表、不重内容的反艺术倾向”,又反对“平庸、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

当然,音乐家应当尽可能的用最高的技巧、把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

音乐技能的仓库,是一点一滴搜集起来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它积累了无限的宝藏、各种各样的创作手法。

音乐应当为新的感情内容,找到现代的形式来完成新的飞跃,使音乐摆脱发展的羁绊,脱离孤立状态,在音乐同社会融合的情绪和感情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歌德说过:“艺术的伟大以最崇高的形式表现在音乐中,……在音乐中除了形式和内容以外,什么也没有。它不论表现什么,都把它高尚化起来。”

音乐不像美术、文学、戏剧等艺术品种明确具体,它要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的话,只能反映主要特点中与声音因素有关的一部分,具有概括性,是经过抽象的形象性。

如果没有受过严格的乐曲形式的训练,那么在歌曲的结构形式上就可能不够严密,这是不利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被形式的教条所束缚,也就不会陷入模式化,就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异质或新颖的形式。

因此,乐曲形式必须被作曲者掌握和支配、来表现一定的感情和思想内容,而不是让乐曲形式的紧箍咒放在作曲者的头上,把思想和感情禁锢住。

八、作品价值及其评价

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既是艰辛的又是愉悦的,是音乐家实现自身价值、获得成就感的活动,而不是劳役。

有价值的音乐作品,必须是高尚的思想感情内容、同独创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舒曼指出:“艺术家必须上升到卓越的精神高度,把掌握技术性普遍知识不当作目的,而只是当作一种必须具有的手段”。

真正的音乐家,是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并在无数的创作活动中、真实地表达炽热情感和思想意识的。

因此,音乐家在从事创作活动中,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创造的艺术价值,不但具有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公益价值、教育价值,还应使创造性劳动获得相对应的经济价值。

当然,真正的音乐创作,首先只是为了艺术事业,而不是为了什么附带的营利目的。但尽管如此,也不应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完全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对一个音乐作品艺术上的评价,必须有一个认识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往往是曲折和复杂的。

作品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体,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对它的主观因素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音乐艺术(特别是纯器乐)是听觉和时间的艺术,缺乏其他相关艺术的语义性和实体性,因此更显得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方面。

音乐形象是靠听者联想产生的。人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常常有很大的差异,不像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实验做出客观的判断。

对音乐作品艺术上的评价,是复杂而审慎的,但也并非神秘而不可知。唯一正确的评价,是通过实践—演出,把作品摆到社会上和广大群众面前,多次而不是一次演出,这样自然就会形成一个比较接近客观公正的评价。

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的理解,比别人更深刻一些,这是他有利的一面;但也可能因为他长期沉醉在里面,对缺点反应迟钝,这是他不利的一面。而听者可能对一个新作品,有特别敏感的反应。

由于各人思想水平、艺术素养、工作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就显得十分复杂和相异。

评价音乐作品,不能把音乐艺术当作图解政策的工具。音乐是表达感情(当然感情是思想的表现)的时间艺术,不能要求它具有一般语言文字叙述的语义性,它不能直接反映抽象的概念,更不能反映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

音乐的社会功能,不在于是否能为人们提供具体的抽象的理性认识,而是通过音乐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感受的感情和情绪,从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反映生活的真实是根本的前提。真善美的美学原则是不可分割的。美的感受,对音乐的感受,以及一些基本感情的表达等方面是有共性的。

一个新的音乐作品,特别是大型作品出现,每每需要一再地考察,才能看得准确。因为音乐艺术作品的价值体现,不是一下就能领会的。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艰深的器乐作品,不仅需要批评者有各方面的修养,包括思想修养、音乐修养、文学修养等,还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鉴别力。

一个专家“往往是单方面的,他们的知识使他们的感觉麻痹了,当他们追踪着一首曲子的技巧时,往往会忽略了音乐的本质。”也就是说看不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柴可夫斯基在每一个新作问世时,总希望听到对他自己的创作、生活、个性比较了解的音乐批评家塔涅耶夫的意见。

对于同一个艺术作品,不同的欣赏者可能持完全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特殊喜好,这是艺术欣赏的规律之一。

音乐艺术的生产,有一个成龙配套的过程。作者谱成曲谱,只是完成了一度创作。二度创作需要由其他人演唱、演奏。之后,还得有若干相应工作的配合协助,诸如各种不同的传媒方式,把音乐送到更为广大的听众面前,这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对音乐作品的成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熊振华著《音乐艺术学》香港:中国文献出版社2005

2.熊振华编著《世界音乐发展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3.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 张洪岛主编《欧洲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作者系学者、作家、会计师。已出版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