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的制度体系评价及优化途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双碳”背景下的制度体系评价及优化途径探讨

杨与嘉 ,姜广辉

摘要:制度是伴随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形成的内部运行规则,是企业管理经验的重要载体。但伴随着企业发展,其制度体系往往存在体量大、制度零散、执行力不强等众多问题。由于各企业对制度体系的设计不一,制度体系的评价标准非常难建立,现行的少量标准大都以定性指标为主,很难起到实际的规范作用。自2020年以来,“双碳”理念对社会及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增大,企业碳排放衡量指标也在逐渐纵深发展。本文尝试从“双碳”观点出发,建立制度量化评价体系,并结合“碳中和”的主要措施,探讨制度优化的途径。

关键词:碳中和  制度评价 制度优化

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规范性文件,其中制度是占比最高的文件种类之一。随着企业经营时间和规模的增长,往往面临着制度体系庞杂、管理割裂、制度有分无合、制度层层制定、基层负担过重等种种问题。

一、制度“碳排放”评价体系的设计

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指挥棒,制度规定了岗位职责,明确了工作行为,员工在履行职责时,消耗的电能等都可以通过计算火力发电碳排放量等折算为具体行为的碳排放。

(一)建立制度中管理行为“碳排放”衡量指标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是企业管理机构最基本的一项衡量指标。管理层次是组织的最高主管到作业人员之间所设置的管理职位层级数,管理幅度是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的下属人员数。我们将管理层次定义为M,管理幅度定义为N。M与N是一组强相关的数据,一般来说管理幅度越宽,管理层次就会相应减少。

制度产生的行为可分为个体行为与团队行为,即:一个人即可完成的工作、一个团队一起完成的工作。将个体行为定义为SL,团队人数用团队领导的管理幅度N表示,则团队行为TL=Li+Lj+……LN

以制度最具象化的业务流程图为载体,可以非常清晰和快速的推算该制度的“碳排放”。业务流程图的职能带可清楚显示该制度所涉及的管理层次,业务流程的节点及所涉及的岗位可以显示该行为是个体行为还是团队行为。

将一个管理行为产生的碳排放定义为C,一个制度若涉及到多个管理层级,则每个层级都会对具体行为产生影响,所以管理层级M应作为单个行为碳排放总量的倍数。

假定某制度K的业务流程存在3个职能带,流程节点共5个,其中2个为团队行为,则该制度的管理行为的碳排放为定义为CKm

CKm=3×(SL1+SL2+SL3+TL1+TL2)。

(二)制度涉及操作行为的衡量指标建立

除管理行为外,企业制度还涉及大量的操作实施行为,这些具体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但并不反映或不具体反映在业务流程图上。但操作行为通常都会形成具体的数据表单,我们可以通过制度条款中明确的表单建立衡量指标。操作行为的碳排放量定义为Cp。假定某制度K涉及2项表单,一个表单的上报层级为2层,另一个表单的上报层级为3级,则CKp=2×SL1+3×SL2。

K制度的所产生的总的碳排放量等于CKm与CKp之和

(三)制度整体“碳排放”衡量

在此前的管理实践中,对一个制度体系的评价大多采用的是定性的指标,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受主观影响过大。基于以上指标的设计,我们可以解决一个企业制度体系的量化衡量指标,不再仅仅依靠对制度总数的评判,可以分层级、分业务甚至分岗位得到一个量化的数值。

不论工艺设计如何变化,也不论企业管理如何升级,一个员工个人的劳动负荷能力是有限的,在综合工作时长、岗位能力、技术影响等相关因素后,可以对每类岗位所能负荷的行为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测量,进而得出一个部门、一个专业的“碳汇”,再综合对比根据制度设计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既可以对制度体量大小做出评价。设计碳排放大于“碳汇”,即岗位或部门所涉及的制度体系是急待简化的;设计碳排放等于“碳汇”,即该岗位或部门目前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制度体系可逐步优化;设计碳排放小于“碳汇”,即该岗位或部门目前工作量不饱满或测算指标设置不恰当,可倒查其职能设置。

二、实现制度体系优化的途径

(一) 从“碳交易”出发

“碳交易”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当企业节能降排的成本降低,低于市场碳排放权价格,就可以通过出售自身用不完的碳排放配额,从而获利。究其根本还是降低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降低生产经营行为形成的碳排放成本。从精简管理环节,降低管理行为成本的角度出发,制度可从以下方面“降碳”。

单体制度精简不必要的审核、审批流程。审查审批最常用的形式是会议,这是一个团队行为,碳排放量CTL以参与行为的团队人数为参考呈倍数增长,如果审查审批环节涉及几个管理层级的层层审批,还要再叠加管理层级的倍数增长。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专业部门统筹考虑,把控管理的关键环节,对下属管理层级进行分级分类的合理授权,减少不必要的审核审批,尤其避免层层审批。可以根据对业务流程的分析进行完善,做好关键控制点的识别并制定切实可靠的风险控制文档。对个别存在多种选择动作的事项,可以设置管理行为负面清单,一旦下属单位存在负面清单的行为,或行为所涉数量、金额超过总量,立即收回授权并进行处罚,这样既可以精简管理,又能保证管控有效。

(二)从“碳抵消”出发

“碳抵消”的目标在于实现碳排放的“零增长”,是一个“此长彼消”的管理行为。结合前面制度管理现状中“只分不和”的问题,制度体系需要由松散向总体协同规划推进。专业部门在落实新的内外部管理要求或管理需求时,应当首先从优化此前已存在的制度出发,“改”的成本低于“新增”。如果一个管理行为属于必增项,那么也需要优化其设计,使其符合精简管理的要求,并详细清理此前的管理行为有没有“可减项”用于抵消。跨部门跨专业的制度是“抵消”的最难点,需要公司高层强有力地介入,并要求制度归口管理部门做好分析评价作为支撑,根据业务链各环节做好整体设计,使企业的“ESG”评价指标不断向好发展。

(三)从“碳捕集利用与碳封存”出发

“碳捕集利用与碳封存”的概念看起来比较难以理解,毕竟二氧化碳怎样收集和封存是一个尚处于科技前沿的研究领域。但从利用这个角度理解,已经产生了的碳排放,要让其功效最大化,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

结合前面提到的制度所涉及操作行为产生的生产数据与表单,这些行为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表单和数据也是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层进行决策的基础,是必须产生的“碳排放”。伴随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各企业均在建立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在建立平台之初就应该考虑打破专业隔阂,在各专业制度设计时注意数据口径的统一,使基层操作人员只需登录输入一次数据,减少重复录入和编制表单的工作量,数据使用者可根据需求调取需要的资料,最大限度的发挥基础数据的功效。

结论:随着“碳中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工作措施被提出和落地,对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也在日益丰富发展。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该放开视野,结合新举措来分析和解决制度管理这一类的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断推动制度体系优化发展,保障企业低碳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碳达峰全景图:新目标、新结构、新机遇》,中信证券研究部,杨帆 敖翀 华鹏伟
  2. 《2021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报告》,众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