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浅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廖衍进

重庆千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700

摘要:在社会经济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矿产资源的应用必不可少。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如果不进行及时处理,会使环境问题加重,造成地质灾害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所以要想确保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应该及时对地质灾害与环境的问题进行处理,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治理地质灾害并且修复生态环境,为矿山地区的居民创造绿色与健康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灾害防治的重要内容,是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我国非常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后颁布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等技术标准规范。

1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1.1崩塌滑坡

无论在地下采矿,还是露天采矿中,均会造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既容易影响矿山开采工作,又会诱发安全事故。导致该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矿山地质环境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再受了破坏,次要原因开采企业在采矿作业时,支护工作不到位。从近年来此类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看,在受到风力侵袭、雨水浸润,以及温度、湿度的变化引起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时,岩体开裂会逐渐加剧,并在重力作用下,引起边坡滑坡、地下采空区崩塌等。进一步讲,矿山资源开采时,采掘井巷道的结构会受到破坏,岩土结构会发生变化,加上近年来开采效率提升,过度开采容易超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当遭遇强降水、大风情况下,上部结构岩层受力状态处于持续变化状态,会导致矿山结构稳定性持续下降,并引起崩塌、滑坡事故。除此之外,部分矿山地质勘察工作不细致,造成了规划设计不合理,为此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一旦条件俱备,即可发生此类事故。

1.2采空塌陷

采空塌陷是由于对矿山的不合理挖掘造成的,通过不断的挖掘,形成了空洞,使外部的岩石层没有了重力的支撑,发生地表坍塌的情况。采空坍塌一般发生在矿山地区,由于地下矿山的挖掘区域非常多,形成空洞的几率较大,在进行矿山挖掘时,若不运用科学的保护措施,出现人员伤亡的风险比较大。采空坍塌也会导致山体的偏移,严重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安全。

1.3泥石流

矿山开采时,会产生大量废弃矿渣,在实际开采工作过程中,开采企业通常选择“先堆放,再清运”的方案。然而,在处理时间方面,为了有效节约成本,部分企业往往采用拖延战术,除了应对检查之外,能拖则拖。或者,部分开采企业预期用废弃的石材料回填矿坑、空采区,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矿渣堆积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的矿渣堆放管理方面,堆放在山谷处,或者在坡脚位置没有按照要求设置挡石墙时,一旦遭遇强降水,或进入雨季,必然会使此类矿渣成为引发泥石流发生的物源。尤其在废弃矿井附近,边坡不同位置并没有设置“人”字型排水沟,经过雨水冲刷后,其中含有大量矿渣被裹胁后增加了泥石流的势能,并导致稳定性不强的边坡发生滑坡现象,形成二次地质灾害等。

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2.1构建完善的灾害警报系统

为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构建多功能的灾害警报系统,助力灾害治理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可起到积极作用。利用灾害警报系统,可做到全面、细致侦查,防范各类风险。一般来说,地质灾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有效把握发生规律,做好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质灾害警报系统,借助各类监测器和传感器采集数据信息,进行数据信息分析,可识别潜在的风险和隐患,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或降低灾害的损失。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与煤矿开采工作相结合,积极利用监控系统,掌握开采环境和开采活动的情况,精准预测和有效应对,可切实提高煤矿地质灾害防治的水平,创造更多的效益。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生产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结合煤矿地质灾害的治理需求,增强预警预报的功能,助力灾害的有效预防和治理,全面提高灾害防治的水平。

2.2加强对矿山周边环境的修复与保护

在修复与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还需要整体评估矿山的地质环境,通过实地考察合理分析矿山周围的地域环境,同时合理评估地质环境周边的具体情况,在分类应用与建设中,推动矿山周边地区的经济进步。一般来说,矿山环境在恢复中,需要采取灌溉、施肥、土壤改良与土地平整等措施,对植物、草坪等进行大面积的种植,比如修建景观大道。由于矿区废弃地条件复杂,地表坡度较大,生态修复重点需要先进行固土,选择根系发达且容易存活的植被,在矿区的废弃地种植多种树木,使乔、灌木等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对病虫害及环境变化的抵抗力。还可以选择一些先锋植物,这些植物生命力顽强,比如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花椒、忍冬、柳树等植物种植。

2.3防治结合,增强技术监测

矿山开采有风险,必然会对地质环境稳定性造成影响,此时不能排除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矿山企业在当前普遍采用了防治结合策略,扩大了预防性保护措施。具体而言,一方面应搭建预测预报预警平台,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要素主导的配置方案,扩大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例如,按照“数据采集层→基础支撑层→数据资源层→应用层”搭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发布平台,通过设置自动监测站的方式,对地质灾害开展全天候监测,并将监测平台与信息化标准化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维管理体系关联起来,共同保障监测预报预警的有效性。

2.4科学应用开采技术

伴随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矿山开采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采取科学有效的开采技术,是减少矿山地质灾害出现可能性,对矿山周围地质环境进行稳定的有效途径。为了减少由于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地表塌陷情况,在对矿山进行开采过程中,开采团队可以采取填充开采的措施,注浆填充开采的部位,通过注浆填充,使矿山内部的结构应力与压力得到平衡;还可以利用局部开采的方法,就是在一次工程开采中只开发一部分的矿藏,在结构相对稳定或待填充之后再进行开采;对复岩离层进行填充也是非常有效的开采方法,可以在开采过程中,控制岩层的移动与地表的沉陷,防止出现大范围的塌陷而引发的地质灾害。但以上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地表结构、岩层地质与矿山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应用,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矿山开采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时,地质灾害发生风险相对增加。为了保障高质量开采目标的落实,需要增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原则清晰,导致不同地质灾害的成因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当前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时,一方面应严格遵循安全性、科学性、生态性原则,健全现用保护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在防治结合策略下,按照高质量发展路径构建技术要素主导的配置方案,提高资源配置率,为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提供全面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春梅.关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的策略思考[J].世界有色金属,2022(19):145-147.

[2]吴承禄.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措施的应用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2(17):190-192.

[3]李胜,高伏芳,朱荣华.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及生态环境修复探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2(07):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