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儒学知行观的思想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儒学知行观的思想比较

张瑜

兰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摘要: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学中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强调了行为即实践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儒学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进行思想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儒家   知行观    知行合一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哲学观念里,认识世界就是在改变世界的物质活动中实现的。作为中国哲学主流的儒学,同样离不开认识论的问题,知行之辨是儒学最为古老论的问题之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1886年时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和概括,对划清唯物唯心两大阵营的界限提供了有力地科学依据。

(一)实践是认识产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动物所具有的以感觉为主的、对个别事物的直观反映方式,不能满足人的实践活动的要求。人必须以能动的创造方式对客观事物及其一般规律进行认识和掌握,才能把握客观对象。

随着人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对认识活动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不断地推动认识活动的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促使了人的智力的提升。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从事认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能更有效地正确的指导实践活动,以达到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基础。只有在尊重实践,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通过正确地认识和有效地实践,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指出认识的本质是透过表象所反映出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并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来从事实践活动。列宁曾说“认识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立足于实践的观点,认为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是人与客观世界第一义的关系,认识活动会遵循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和活动方式,如果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因为认识活动和通过认识所获得成果的相互独立性,就会对实践活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三)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一性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具有同一性,这两种活动中的三个实体要素,主体和客体还有中介,它们之间的连接和运行的方式也是具有相似性的。无论在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中,都表现为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作用于客体,主体和客体按照一定的方式来实现相互作用的。人类从其产生起就要解决主体和客体、人与外在客观世界的矛盾,在不断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出实践和认识两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构。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为同一个主体,认识主体与实践主体不会相互脱离。同时,认识客体与实践客体又具有一致性,认识所指向的客观对象也必定是实践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二、儒学的知行观

知行关系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因为知行问题往往与儒家最为关注的人生问题紧密相联,成为儒家无法回避、伴随儒学发展全程的重大问题。由于儒学对人生问题的探讨是一个由浅至深、由直观感性到逻辑理性的过程,知行之辨也体现为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一)中国先秦的知行观

儒家经典《尚书·说命中》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和《左传·昭公十年》中的“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是我国最早的有关知行关系的论述。他们表达的意思相似,即“知易行难”。

孔子是早期比较系统地论述知行关系的哲学家,他的知行观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在知识的来源上,他强调“学而知之”。在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上,他强调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知行统一。孔子注重实践,即“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除孔子之外,先秦的墨家、道家、法家以及儒家的其他代表人物也都提出了知识的来源、知与行的关系等命题,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知行观。如道家将“道”作为知识的来源,否认知和行的关系。墨家认为“亲知、说知、闻知”是获取知识的三种途径,强调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但由于儒家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正统地位,孔子又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为历代统治者和广大知识分子所推崇,他的知行观对后世影响也更为深远。

(二)中国古代知行观的传承与发展

汉唐时期,从两汉的经学到隋唐的佛学,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脉络是哲学思想宗教化,因此唯心主义知行观在这一时期居于主导地位。两汉时期的经学把“天”当作宇宙的最高主宰和人类认识的基本源泉,主张“知先行后”和“法天之行”。从北魏到隋唐的佛学各派,有的重知,有的重行,还有的主张“知行并进”。但各派所说的“知”都是一种神秘的智慧,“行”都是指戒律、禅定等宗教修行活动。

宋代之后,我国传统知行学说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涌现出张载、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颜元、王夫之等一大批对知行观进行系统论述并有着深邃洞见的思想家,各种知行学说在这个时期相继成熟。其中,王夫之认为,人们是通过“行”接触事物而形成“知”,因此“行”是“知”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他也肯定“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在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上,王夫之注重感性认识,但也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局限,阐明了理性认识优越于感性认识的观点,即“盖耳目止于见闻,唯心之神彻于六合,周于百世”(《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以及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得中国近代思想家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知行观,其中魏源、谭嗣同、章太炎、严复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最终推动我国传统知行观向近代转型的是孙中山和毛泽东。1918年,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命题,即“因行以求知,因知以进行”(《孙文学说》),对我国传统知行观进行了突破。1937年,毛泽东完成《实践论》,对我国传统知行观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改造,进一步强化了人民群众在“行”中的主体性地位。

儒家知行观的特点首先表现在重视知和行的关系,强调知行统一,不仅关注知识的来源,还特别关注知和行的关系。从先秦到近代,对于知与行的先后、轻重、难易虽各有所辩,但对绝大多数思想家而言,知行统一是不言自明的。

三、儒学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在联系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之中,知行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思想家特别关注并思考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所发挥的主导地位。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指导下中国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大力解放发展了生产力,走上了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儒学的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都强调了实践(行动)的作用

儒家提倡的“实践理性”指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或理性的态度,这种理性具有极端重视现实实用的特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听其言而观其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不仅仅儒学的知行观如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样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决定认识。

(二)都肯定了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宋明理学强调在实践行动中来实现普遍的规律。朱熹要求“知”先于“行”,强调“义理不明如何践履”,“若讲得道理明时,自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弟不得不悌,交朋友不得不信”。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甚至会导致实践的失败。

四、儒学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差异

儒学的知行观是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产生并孕育发展的,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两种思想产生和作用的社会环境不同,就决定了儒学的知行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产生背景不同

儒学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之初,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为基础,是维系君主的封建统治应运而生的理论基础,为封建伦理道德提供了评判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儒学的知行观,就决定了其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落后性。而马克思主义则晚于儒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浪潮之间,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马克思主义就是产生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为更好地指导工人运动而服务的。儒学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产生背景不同,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文明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背景的差异。

(二)研究范围不同

儒学的知行观着重探讨道德层面,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则是覆盖整个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比儒学知行观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儒学所说的知行观,更加从伦理道德的层面强调行的重要性。孔子认为能否做到言行统一,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儒家修身正己的知行观,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提供思想道德的典范。而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范围就相对宽泛的多,不仅仅是指道德层面的,而是涵盖整个物质世界以及人类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它以人类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研究认识发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三)理论影响不同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维系封建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儒学知行论与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儒学知行论更多地涉及的仁、义、礼、智、信所代表的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对推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是在实践中发展壮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在实践中产生,又为社会实践服务,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和儒学知行观学说,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部分的知行关系,也对中国儒家思想的知行关系的思想在当代中国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完善和丰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使中西方文化和哲学思想能够融会贯通,使人类的优秀思想结晶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02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0页。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页。

列宁:《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55卷,第152页。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