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视域下,对提升医学生共情能力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6
/ 3

循证医学视域下,对提升医学生共情能力的探究

金玉柱,王梦佳,闫嘉琦,姜胜,张弛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17

摘要:在国内外对于共情能力的研究中,相对于国内,国外对于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机制更加完善,已经从单纯的医学专业知识教学模式转向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人文关怀的的合并教学模式,其中共情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一点,国内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能将共情能力作为一种基本素养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由此,我们另辟蹊径,弥补研究空白,结合当前循证医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探讨医学生共情能力培养的可行路径,对于当前我国落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而言,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共情能力;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生培养

在医学发展过程中,医学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循证医学的新型治疗模式,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指的是临床医生在获得患者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诊断、治疗、预后、康复等),应用最佳的和最新的科学证据,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诊治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所以,治疗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化。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缺乏共情能力,导致医患矛盾的发生,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在大学期间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对此,我们需要对医学生的共情能力进行探索,在分析相关数据后,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提高以医学生对病人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为两大类:一是河北医科大学各专业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二是河北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等医务工作人员。

(二)调查工具

一般调查问卷,在翻阅文献的基础上由研究者自行編写。

(三)调查方法

1.访谈法。与医学生、康复治疗师当面交流,直接获得问卷结果。

2.问卷法。采用问卷星线上问卷调查。本次投放医师问卷10份,回收10份,有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医学生问卷共投放183份,回收183份,有效问卷1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

二、结果与分析

由于大部分医学生在毕业以后需要与病人直接接触,与病人沟通、交流,了解病人的具体需求,从而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们都清楚一件事,医患矛盾一直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件事,研究[1]发现,患者对疾病治疗过程中被技术化和程序化对待并不满意,医疗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是医患关系紧张的潜在因素,医患之间缺少良好沟通无疑是造成医患矛盾的最大杀手。这类矛盾根本原因在于患者对于医生不信任,医生对于患者需求不了解,二者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共情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共情能力有利于医务工作者更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减少医患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人们交流沟通是有目的性的,所以培养共情能力有利于发觉患者言语背后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与患者交流,如此良性循环,患者信任医生,医生了解患者,从而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医学生统计结果分析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事业的后备军,所以我们要从后备军抓起,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的大学生对于共情能力的了解是不够的,有的人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另外,仅仅只有一小部分人深入了解过并且能熟悉运用,所以说,这是很不容乐观的,医护人员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引导,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不一,理性对话仍需要更多的人文基础这两项是影响共情能力现有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另外,相关理论不成熟以及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相关普及和倡导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医学生会关注患者的动作、眼神和表情,以此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本次调查结果中,有77.04%的人觉得拥有共情能力对你的工作的展开有帮助;有83.64%的人认为拥有共情能力,能够使患者享受到人文关怀并且对医护人员产生强烈的信任感。但是这些人中共情能力能够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的程度不同,有88.23%的人认为这项能力对于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有重要作用,剩下的人认为偶尔能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中,有77.06%的人认为拥有共情能力能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缓和医患关系,可见大部分人对于共情能力比较认可。另外,有78.69%的人认为提高共情能力能使临床医生更深入地了解患者,从而会促使其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人性化的治疗。

通过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近8成的医学生认识到共情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后面78.69%的人愿意了解和学习共情能力相关知识和内容,从而为增强自身的沟通能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以及为自身的业务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我们拥有很好的共情能力,会让我们在与患者交流时更加顺畅,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我们,让患者相信我们,信任我们。良好的医术是基石,那么共情能力便是良好的润色剂,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更加顺畅。过去,我们更多的注重医学技术的培养,疏忽了医学人文的培养,在当下,我们必须认识到,医务工作者是一个有温度的庞大群体,而不是一个个生产线上的螺丝钉,所以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加强医学人文的培养,让治疗成为有温度的治疗。

本次调查中,71.04%的人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医学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79.78%的人想通过学习,增进对患者经历和价值观的共情,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和实践能力;72.68%的人认为共情能力应用于临床实践能有效地改善目前的医患关系,提高诊疗效果;21.31%的人是出于纯粹的求知欲,了解更多的知识。可见,大多数人学习共情能力的出发点都在于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沟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所以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视角去对待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客观对待。通过研究发现,32.79%的人不想增加课业负担              ;47.54%的人认为目前人文医学课程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和枯燥;18.03%的人对共情能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不看好;34.97%的人认为很难有机会应用与实践。这个角度恰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循证医学的角度之下,当下的医学教育确实是以医学技术为重,以医学人文为辅,这本身的方向是正确的,可是由于医学技术本身的重要性,我们潜意识中忽视了医学人文的学习,其中共情能力属于医学人文中最基本的一条。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人文医学课程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和枯燥,同学们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课堂的形式基本都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同学们无法真正融入课堂。另外,目前的医学人文授课很难有实践机会,更多的知识还是停留在理论的位置,实践出真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

目前,同学们比较支持的提高共情能力的方式有三种:①教师或者患者讲述诊治疾病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引导学生对疾病诊治经验进行反思性分析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去书写病历,医学生通过共情将病人的经历和感受重现出来,向传统病历注入感情③组织学生通过倾听患者叙述,阅读文学作品中的疾病故事,感悟并想象病痛及诊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这三种方式更加强调实践与反思,在实践中体会共情的过程,在反思中成长。

(二)医生统计结果分析

通过对医生的调查,我们发现了大部分的医生对共情能力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的人对此有全面的认知,并且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他们很多人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关注患者的行为举止,认真聆听患者的需求,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再去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所以,医生们都意识到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并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尽可能应用。关于医生对于共情能力培养的建议中,有三条都提到要注重相关能力的培养或者是培训,达到拥有相关技能的目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措施与方案:

(一)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无论从事什么医疗工作,首先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做支撑,否则一切都为空谈。无论是医学专业知识,还是医学人文课程,都应该一视同仁,对于大部分医学生在就业以后都需要直接与病人接触以完成医疗工作,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共情能力将直接造就一名出色的医务工作者。

(二)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拓宽教学路径

适度增加并落实增加医学生共情等医学人文素养思政课的开展,鼓励思政老师开设抖音、B站等短视频账号,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信息来源多样化,就目前来看,除了课上学习到的主修内容,抖音、B战等视频软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发布一些关于共情能力的科普视频,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实践,注重细节观察

鼓励医学生在诊疗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多关注患者动作和表情,并且鼓励学生可以更多地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他们发现共情能力在临床上的正向应用。很多时候人们会在潜意识间产生某些行为举止,学生们可以试着去观察这些潜意识动作,达到对患者内心想法的了解,从而更好的去应用课上的所学知识。所以学生应该把握住每一次与患者交流的机会,那是成长路上的阶梯。

(四)多元化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的方式

尽可能轻松愉快,不增加医学生的课余负担,实践出真知,所以这类课程也可以开展线下教学,开展实践课程,强化课上所讲所学。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式的体验共情应用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将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且在此之后学会如何解决相关问题。有研究显示,巴林特小组可以就临床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并可以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其中,本研究[2]开展的巴林特小组活动满足封闭性的小组活动要求(固定人员、时间及地点),结合教学医院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医学生选取自身亲历印象深刻的事例作为活动案例,考虑到医学生临床经历不足,案例要提前1周进行分享,在案例分享环节,案例提供者陈述与患者接触的始末、医患矛盾的发生过程。调查发现,案例中的医患矛盾以治疗效果不满意、操作不妥当、患者不合理需求、患者不信任、患者不配合等问题为主,在讨论环节,其他组员可换位思考,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五)促进高校合作,致力共情研究

促进各高校关于共情研究和能力培养的研讨交流与合作,每一个医学院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相关的研究应该相互合作,共同探索与提高共情能力的方式方法,这样可以促进高校增加了解和交流,促进高校互补发展,合作高校可以取长补短,走向共赢。另外,这也是一种各校短时间上升新高度的方式方法。山东大学“第二校园经历”活动通过与其他大学互派本科生,促进相关专业的交流学习,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高校合作活动。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高校合作有利于各个学校的教师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科研合作促进教师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对于学生而言,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也将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知识面也将拓宽,吸收更多有关共情能力的知识,也可以更好的适应将来医院相关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笺笺,周玲玲,梁平平.精益化管理对急诊科医患纠纷的影响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8,35( 11) : 25-27.

[2]范明鑫,刚君,李朝晖.巴林特小组活动提高医学生实习阶段共情及医患沟通能力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2 ,40(17):86-87.

                                         指导老师:卢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