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短板如何补?

/ 2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短板如何补?

黎琼

邻水县中医医院638500

   站在世界层面上分析,当前各国与人民提高了对突发性卫生事件处理的重视程度。站在我国层面上分析,从甲肝流行、非典到如今,无论是何种突发性卫生事件都会对我国人民卫生健康状况提出较大挑战,并且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如今,西方发达国家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方面具有先进知识与丰富经验,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与经验借鉴,能加强事前预防、控制与事后恢复、建设。由此可知,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效果与效率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在此方面仍有不足需要持续完善。想要让社会大众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应先让其了解什么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短板体现在哪里?为什么要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短板?以及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短板应采取哪些措施。社会上下齐心协力,为提高我国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与管理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1.什么是公共卫生应急管理?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指的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卫生学处理等,预防并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此保证我国国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降低经济损失。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时,应高效推进预防、筹备、监测、处理、救援与评估等环节。2003年我国正式推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预案体系并且逐渐趋于完善,在此管理体系中,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上。并且在此管理体系中,也要重视应急准备工作与队伍构建。只有我国中央与政府部门逐渐提高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才能为我国国民创造一个温馨、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

2.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短板体现在哪里?

2.1重大疫情防控法治体系存在不足

重大疫情防控法治体系问题主要体现在宪法层面的法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地方公共卫生法治体系等方面。

    第一,虽然宪法中提及了紧急状态,但是相关《紧急状态法》有待完善,缺少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二,虽然我国制定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但是具有笼统性与抽象性,甚至存在部分法条冲突等问题。第三,各地缺少科学、完善的公共卫生法治体系,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能及时应对与处理,降低了应急措施执行水平。

2.2应急响应机制有待优化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响应机制缺少相应的触发信息传导机制等,无法进行早期预警。同时各地政府的应急意识有待更新,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常存在治理不到位或程序错位等问题。此外,相关疾控机构未能制定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配套制度,缺乏工作活力与动力。

2.3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队伍培养有待完善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地方基层防治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水平低,其投入不足,未能提前制定预案。同时,防治机构的科研速度慢、成果低并且转化能力较弱,面对重大疾病时,其自主研发的药物不足以应对。再加上未能利用先进技术建设数据共享机制,导致各地及其内部机构的信息数据流转不及时,无论是科研还是临床治疗都缺少有效配合。此外,部分地方存在重视应急管理,忽视预防管理等问题,未能对传染病医疗机构等投入充足资金、物资等,导致医疗物资等储备较少,难以在短时间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4工作与服务模式有待更新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重大疾病时,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需要持续流动医护人员,相互辅助,相互替换。若此体系或体制衔接不当,如相同等级的医护人员薪资福利待遇差距较大,会阻碍人员顺利流动,从而降低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效果。

2.5宣传教育与科技研发不到位

    若发现了重大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大众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慌、焦虑等状态,属于常规的应激反应。但是随着事态发展,各类错误、虚假或负面信息大肆传播,会加重人心焦虑或社会混乱等现象,从而阻碍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究其原因,相关部门未能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社会大众缺少科学、正确的防范知识与应对方法。同时,应对上述事件时能发现,大数据等技术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初期,相关部门未能正确、有效地采用此类技术。

3.如何补齐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短板?

3.1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相应体系

应总结突发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优秀经验与不足,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法律体系、现代化信息系统、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救助制度体系等,力求构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且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从根源上消除各类风险。

3.2健全预警机制,成立专门的危机处理协调机构

    想要高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加强预警机制建设,提高响应速度、完善预警内容,打造一支专业的管理队伍能及时预测与处理各类事件。同时还要成立专门的危机处理协调机构,加快各部门的响应与配合速度,能快速流转各类资源,既要提高预防水平,也要加强事中控制,最大程度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3.3加大投资,提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人员素质

    过去,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拨款占整体GDP比例较低,成为了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足之处。由此,应适当增加财政拨款,提高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水平。还应提高对专业化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将专家学者纳入其中,打造复合型队伍,能从多方面、多领域、多角度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高效联动、灵活应对,兼顾卫生防疫与心理干预等工作。

3.4建设智慧型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质保障

    如今,我国积极建设智慧城市,应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归入其中,运用互联网及各地平台等分享关键的医疗信息数据,推动应急管理体系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同时,还应制定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制度,可将体育馆等大型场所改造成临时的医疗场所,为其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与各类物资。

3.5做好全民卫生应急素质教育工作,引进先进技术

根据上文可知,发生突发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若民众缺少相应意识与常识,会阻碍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对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全民卫生应急素质教育工作,持续深化宣传与教育内容、优化形式,根据国际、国家与社会发展形势持续补充新知识,如国际重大传染病预防知识等,提高国民的应急素养。

为了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水平,相关部门应引进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5G技术等,一方面应监测突发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动态、新处理方法与技术、民众态度等。另一方面应健全信息披露机制,突破信息孤岛现象,为国民传递最新、最全面的消息,缓解民众紧张心理,保证社会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