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4
/ 2

构建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路径研究

郭媛博

内蒙古医科大学   新华校区卫生服务中心 010000

摘要:当前,社会迫切希望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如果高校能够找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切入点,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路径

引言

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基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人才良好思想道德和积极心理状态的重要保障,对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应提升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视度,并分析二者的关联性和差异性,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实践策略。

一、构建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社会环境这一特定情境中由高校教师、家长、学生等构成的多边活动,其转换效果受多边共同影响,而依赖的工作模式、制度规范等因素又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转换的最终效果。基于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多角度、多样态综合分析,为找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的现实困境并探究其突破路径,本文引入了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为本文提供了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实际,又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律的理论基础。详言之,依赖于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互为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转换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四大系统均面临困境,据此,依据生态系统理论,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具备生态性、整体性、协同性特征,并在转换过程中依据四大系统系列影响因素,最终实现有效转换。

二、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现状

(一)社会各方面对健康教育认识不到位

大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较低,很多大学生健康意识淡漠,维护自身健康能力不足,养成了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运动缺乏、膳食不合理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水平。社会还存在着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的现象,未能将包括高校在内的学校健康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二)教育教学工作发展受限

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环境,也助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转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起步较晚,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体制亟待完善。尤其是在生态系统理论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师资力量、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困难极速加剧。详言之,在教学师资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能力无法满足现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能力结构较为失调,“教不了”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路径

(一)丰富教育内容

在促进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德育内容体系,不断丰富德育教育资源,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具有积极作用。首先,在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学生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其次,在德育工作中,需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解决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思想、价值观取向及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再次,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实际情况,着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潜移默化地感染当代大学生,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需引导大学生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出发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使大学生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互关联。除此之外,在丰富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从多个维度着手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育内容,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

(二)注重协同育人,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教育

深化学生对创新型人才的认识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要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教育,以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有效指导,并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期间能理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及创新型人才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等。在开展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期间,需要由专业的心理教师统筹教学计划,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干部等与学生在校生活紧密关联的校内人员的帮助,落实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例如,在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期间,高校可以设计辅导员初期引导、心理教师开展深度教育活动、全体教职工长期教育等阶段性教育环节,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中,形成克服一切困难的意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健全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基于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各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对发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和解决。目前各高校的心理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反馈不够及时,因此,心理危机事件仍时有发生。结合“三全育人”理念,高校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组织体系,即学校-院系-班级-学生四级组织,构建“三全育心”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通过搭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通纵向联通渠道,更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分层有效解决问题,形成合力,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同时,搭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畅通反馈渠道,通过多样化形式及时关注学生诉求,高效解决问题,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四)重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

加大对体育场地和健康促进相关设施的投入,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应当注重课堂知识传授,还应当有包含行为指导、健康咨询、志愿服务、情景式干预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健康促进行为的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在营造浓厚的学校健康教育氛围的同时,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维护自我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的能力。

(五)打造一支校内外结合的师资团队

首先,以校内教师为主。学校应成立由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德育教师等组成的师资团队,组织学生参加与核心素养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其次,吸引企业加入。高校院校应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双方签订合作协议,进而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习机会。同时,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要担任学生的校外指导导师,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积累工作经验,深入了解岗位职责,进而更快地实现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分析创新型人才的心理特点,挖掘影响创新型人才心理素质的要素。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鼓励全体教职工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卫东.新时期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改革途径探索[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6):107-108.

[2]刘阿娜,姚玥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决策探索(中),2021,(08):84-85.

[3]杨斯文.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才智,2021,(23):141-143.

[4]陈文静.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策略[J].国际公关,2021,(08):109-111.

[5]李斯.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研究[J].才智,2021,(2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