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优秀传统家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历史回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承继优秀传统家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历史回顾

邹佩佚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在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潮流推动下,承继优秀传统家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回顾近年来的国家政策和学界研究成果,普遍认为家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风向标,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载体与微观表现。传承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培育新文明的微观机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文明建设,但对优秀传统家风的承继发展,面临着家庭、社会环境的缺乏与污染,导致社会文明健康肌体遭到侵蚀。作为培育新时代新文明的有力抓手,必须通过多向发力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家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源动力,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关键词:优秀传统家风 文明程度 历史回顾

在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潮流推动下,承继优秀传统家风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回顾近年来的国家政策和学界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家风与社会文明的关系、优秀传统家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优秀传统家风的承继发展现状及问题、优秀传统家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等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广泛深入的探索,但也还有进一步研究提升的空间。

一、家风与社会文明的关系

家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风向标。我国目前有4亿多家庭,18岁以下儿童2.79亿人(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2018)。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缩影,每个家庭的家风汇聚起来也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民风和社风。同时,家风也在影响和改变着社风的走向。家风清则社风清,家风浊则社风浊。(中国妇女报评论员,2014)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习近平,2016)“好的家风引领人向上向善,不良的家风却会败坏社会风气,贻害无穷。”(习近平,2018)要求相关部门“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习近平,2016)要“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习近平,2016)强调“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2019)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好家风可以对社会的进步、人性的提升、民族的凝聚和文明的拓展,产性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刘进能,2015)。

家风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础。家训家教家风是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林伯海,2022)。家风是一个家庭、家族、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刘进能,2015),也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途径(孙梦,2022),中华文明传承的基础就是家风(张立文,2017)。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其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加具体、鲜活。传承好优良的家风,就是传承中华民族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之风(郭震海,2015)。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形成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克己奉公的家庭风尚,哺育了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使中国的家庭文明为全人类的精神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申平华,1992)。

二、优秀传统家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

家风家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载体与微观表现。优良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契合性,以家风家训为切入点,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陈亚丽,2017)。家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化,对社会精神文明起着深化、巩固的作用(申平华,1992)。构建优良的家庭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构建优良的社会精神。优良家风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待人以亲的氛围(孙梦,2022)。每个家庭的家教、家风如何,不仅仅影响家庭、家族的兴衰,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刘书林,2021)。好家风能纯民风、净社风、转作风、正行风、促党风、优国风(胡强、杨娜,2014)。

传承优秀传统家风是新时代培育新文明的微观机制。优秀传统家风能够体现传统文化正能量,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升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推动现代乡村治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淑艳、李军,2020;向钰等,2017)。传统家风家训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治家、睦亲、育人之道,它内在地关注家庭和顺、重视修身以德、强调立志勉学、崇尚勤俭诚信。这样一种价值导向不仅在历史上为家国同构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莫定了基础,也将在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岳文典,2017)。

三、优秀传统家风的承继发展现状及问题

优秀传统家风的承继和发展现状。余美芳等通过调查问卷研究显示,传统家风、家训及家教在现代社会文明建设中受到高度重视、具有高度认同感,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承接,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社会文明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余美芳等,2019)。

优秀传统家风的承继和发展问题。由于大家庭结构裂变、精神文化生活滞后、社会约束机制失灵、社会疏导机制匮乏、庸俗文化侵蚀等原因。优秀传统家风在现代的承继和发展,面临着家庭、社会环境的缺乏与污染,“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家训被淡忘。由此导致家庭成员意志涣散、精神疲软、个人品格衰弱,家庭生活秩序被冲击、家庭功能被弱化,家庭氛围被毒化,并进一步恶化了社会风气,侵蚀着社会文明的健康肌体(向钰等,2017;刘进能,2015;申平华,1992)。

四、优秀传统家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径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家风是培育新时代新文明的有力抓手。在家风的传承中注入新时代文明的元素,让家庭成为培育新文明的起点,通过家庭的教化传导到整个社会,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汲淑艳、李军,2020),通过传承中华优秀家训家教家风,塑造新时代家庭文明新风、党风政风、民风社风(林伯海,2022)。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家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要多向发力。要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机制、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线上线下的空间传承机制等方式,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传统家风家训的传承,从而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既定目标(刘胜梅,2020)。在此过程中,要加强舆论宣传监督、发挥基层组织干预作用、疏导结合强化引导(申平华,1992;向钰等,2017)。主流媒体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家庭教育要发挥核心作用(胡强、杨娜,2014)。通过家庭教育立法、开展典型选树活动、建设家庭教育基地、创作家风文艺作品等,筑牢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石(张峻,2021;孙蕙,2018;李鹏宇,2017)。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导家风家训的发展方向,挖掘家风家训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资源,以弘扬家风家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细落小落实,发扬红色家风家训彰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价值(陈亚丽,2017)。

五、小结

回顾已有的相关探索,对承继发展优秀传统家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作用机理阐释还不够深入,对优秀传统家风中的文明元素分析还不够全面,对承继发展优秀传统家风的现状和问题研究还不够丰富,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明的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的实现路径还缺乏专题探索。因此,有必要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的方向,就承继发展优秀传统家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问题,进一步阐释作用机理、挖掘文明元素、梳理现状问题、探索实现路径。

作者简介:邹佩佚,女,汉族,1987年6月,四川省南江县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传统文化、高职教育,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市,401120。

课题:(1)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项目,课题名称:承继发展优秀传统家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GZYESCSZ-02。

(2)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年度一般课题,课题名称:优秀家风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K22YG30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