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隧道高强度岩溶不良地质处治理念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高速公路隧道高强度岩溶不良地质处治理念与实践

霍彪

(中铁宜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宜宾 644000)

摘要: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喀斯特地貌段,常遇见因岩溶引起类型各异的溶洞、涌水突泥等不良地质,对隧道施工造成较大影响,处理不当会对后期运营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文基于工程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因岩溶引起的不同类型不良地质对症下药,采取不同处理办法,以达到隧道安全施工和运营的目的。

关键词:公路隧道、溶洞、涌水突泥


1工程概况

山茶花隧道位于四川南部,属于低中山地貌,地形起伏较大,隧道范围地层主要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粉质黏土、碎石土,分布不均匀;下伏三叠系嘉陵江组(T1j)灰岩、泥岩、泥质灰岩及泥质白云岩,在灰岩段落岩溶发育,出现溶洞、涌水突泥等不良地质。

1山茶花隧道地质纵断面图

2岩溶处治

根据山茶花隧道揭示的发育形态,主要表现为漏斗、落水洞、溶洞、溶蚀洼地和地下暗河,对隧道的穿越影响极大,隧道开挖时可能产生涌水或涌土,同时,岩溶通道中有丰富的地下水,需要进行有效的输排。

2.1溶洞或管道处治

山茶花隧道等穿越可溶岩段时,遇到发育规模不一的大小溶洞,溶洞的处治原则是“超前预报、钻孔验证、分类处治,确保安全”。即采用TSP或雷达超前探测预报,异常段采用钻孔超前探测验证,根据溶洞发育的规模、类型及与隧道的相互关系,分门别类进行处治。

溶洞处治措施根据溶洞的发育规模、与隧道的相互关系、溶洞充填情况等确定。

(1)发育规模较小溶洞的处治

对于隧道开挖中揭露的发育深度小于3.0m的小溶洞、溶穴,原则上采用回填处理;根据溶洞分布位置与隧道的关系,按以下方案处治小溶洞:处于起拱线以上的小溶洞,在清除溶洞填充物后,采用锚喷网支护溶洞壁,浇注二次衬砌时回填与二次衬砌同标号的C35混凝土;处于起拱线以下边墙处小溶洞,在清除溶洞填充物后,采用C15混凝土回填,回填厚度不小于1.5m;处于基底以下的小溶洞,在清除溶洞填充物后,采用C15混凝土回填密实,横向宽度两侧超出基底1.5m。

(2)发育规模较大溶洞的处治

对于隧道开挖中揭露的发育深度超过3.0m的规模较大的溶洞,根据溶洞分布与隧道的关系及溶洞内充填物情况,分下列三种情况进行处治。

溶洞位于起拱线以上且溶洞内无充填物或充填物易清除,采用锚喷支护加固溶洞壁,顺溶洞壁布置环向双Φ22钢筋拱,钢筋拱纵向间距0.5m,二次衬砌浇筑完毕,从预留洞中泵送浇筑1.5m厚C35混凝土护拱。溶洞位于起拱线以上且溶洞内有充填物清除不易,先施作φ42超前小导管,小导管环向间距35cm,纵向间距2.0m,其辅助施工措施、施工方法参照Ⅴ级围岩洞身浅埋段设计图执行。在小导管保护下进行开挖,开挖应遵循”短进尺,弱爆破”的原则,每开挖0.5m,安设1榀18工字钢,注意钢架基础处适当扩挖,以保证基础稳固,施做锁脚锚杆,铺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二次衬砌采用50cm厚钢筋混凝土。对于位于起拱线以下规模较大的溶洞,采用回填嵌补、注浆加固、支顶加固、回填封闭或桩基础(扩大基础)跨越等多种措施处理。

2山茶花隧道四种典型溶洞处治方式

2.2岩溶水处治

施工期间,山茶花隧道出现了开挖后或通过超前预报既未发现溶洞或管道,围岩的地质条件也未明显变差,但出现岩溶地下水的涌出,其处治方案主要根据涌水量、水质、围岩地质条件等信息确定。一般采用堵水方案和排水方案,前者包括预注浆堵水、后注浆堵水和补注浆堵水等措施,后者包括依靠隧道自身的排水系统排水、涵洞排水和泄水洞排水等措施。

2.3溶蚀带处治

施工期间,山茶花隧道出现了开挖后或通过超前预报未发现明显的溶洞或管道,但围岩自稳性极差,富含泥、砂、孤石等多种围岩山体被溶蚀后形成的充填物,其处治方案根据溶蚀带与隧道的相互关系及发育规模等信息确定。

隧道在可溶岩段施工或运营后,可能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出现岩溶塌陷现象,设计采取处治措施如下:

地表塌陷采取“早期预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1)对开挖沉陷区,未达到稳定的,宜采取监测、警示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2)达到稳沉状态的,应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低、回填平整、挖沟排水、植被重建等综合处理措施;

(3)对岩溶塌陷区,可采取注浆、回填等措施控制塌陷发展,减少危害;

(4)塌陷区规模较大、暂时难以治理的地段,应确定禁入范围,设立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

2.4涌水突泥处治

山茶花隧道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灰岩岩溶发育区,地下水通过岩溶通道发生突水,同时隧道穿越断层导水带、向斜轴部、灰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附近,岩溶可能较发育,可能有丰富的地下水,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大,对可能存在突水突泥现象的段落采用TSP或雷达超前探测预报,异常段采用钻孔超前探测验证,根据钻孔出水量按设计预案进行处治。

山茶花隧道出现涌水情况

(1)探水及防突水突泥措施

采用TSP/TGP或雷达超前探测预报,异常段采用钻孔超前探测、超深炮孔探测进行验证。钻孔验证采用专用探水钻机施工探水孔,探水孔孔径(终孔)为55mm,钻孔外偏角为5°,每次探水段长15m,开挖10m,保留5m开始下一次探水。探水孔要详细记录出水点位置、水量、水压等。

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和超前钻探探水,可有效防止灰岩段突水突泥突发事故的产生,除此之外,施工单位应该预备足够的抽水设备,并做好防突水突泥突发事故的预案及演练。

(2)注浆堵水

根据超前钻孔探水的结果,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下一循环工作,当探水孔有6孔出水且总水量大于10m3 /h时,采用全断面堵水注浆(预注浆);当总水量小于10m3/h但个别孔出水量大于2m3/h时,采用局部堵水注浆(预注浆);当9孔出水量均小于2m3/h且总出水量小于10m3/h时,进入下一循环。

当隧道开挖后地层裂隙水较大,周边存在大面积淋水或严重渗漏水,对地表生态环境影响较严重,但围岩稳定性较好,不影响掘进时,采用小导管注浆堵水(后注浆)。

预注浆的目的是防止岩溶突水突泥,确保施工安全,后注浆的目的是确保隧道建设不对生态产生大的影响。

全断面预注浆:设计为30m一环全断面注浆,根据探水钻孔探明的出水点位置,可调整注浆长度,保留注浆止水岩盘5-10m;注浆孔孔径r=108mm,开孔孔径115mm;注浆范围为隧道平均开挖半径的1倍,单孔注浆有效扩散半径为R=2.0m,注浆孔底中心距D=3.0m,注浆最终压力为静水压力的2-3倍;岩层破碎地段采用前进式注浆,注浆分段长度5-10m,岩层较好,涌水不大时,可一次全孔注浆;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液,水泥为P.0.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W/C=0.8~1.0,水玻璃波美度35Be,双液体积比C/S=1:(0.6~1.0)。

局部预注浆:根据探水钻孔探明的出水点位置、水量和预注浆段岩层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布置注浆孔个数和位置,注浆孔孔径为108mm,开孔孔径115mm;注浆范围为:在出水通道范围内,隧道开挖外轮廓线以外5m,单孔注浆有效扩散半径R=2.0m,注浆结束最终压力为净水压力的2-3倍;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液,水泥为P.0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W/C=0.8~1.0,水玻璃波美度35Be,双液体积比C/S=1:(0.6~1.0)。

后注浆:设计注浆范围为隧道开挖外轮廓线外4.5m,注浆采用Φ42小导管,孔口环向间距1.0m,纵向间距0.5m,梅花形布置,在集中出水点注浆孔加密,注浆小导管布置范围根据开挖后渗漏水位置合理确定,不一定要全断面布置,局部点出水可采用局部预注浆堵水方法处理;注浆材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液(径向注浆加固围岩时采用纯水泥浆液,水泥水玻璃双液的参数可据现场注浆效果进行调整),水泥为P.0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W/C=1.0,水玻璃波美度30Be。

3结束语

溶洞在喀什特地貌中经常遇见,对隧道施工影响非常大,且岩溶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可预见性差,遇到溶洞后处理难度大、费用高,需严格处理。在岩溶发育区,首先是路线尽量避免高岩溶区,其次针对由岩溶引起的各种不良地质采用合适的方式处理。本文主要根据某高速公路隧道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处理,以供类似岩溶引起的不良地质处理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志裕、陈尧;隧道工程施工溶洞处治技术;《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5期

[2] 杨军;岩溶区隧道喀什特溶洞处治技术;《公路隧道》;2013年第3期

[3] 张可非;高速公路隧道穿越溶洞段处治技术分析;《建筑实践》 2021年第11期

作者:霍彪(1971年),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高速公路技术管理工作。E-mail:11207526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