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智慧联动”的养老模式研究与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医养智慧联动”的养老模式研究与探索

张云云

青岛市即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山东省青岛市       266200

摘要:互联网信息体系的建立使信息得到专业级联动共享,结合基因和数据规范及转换的云技术,并将人工智能云服务与虚拟现实、可穿戴智能设备、现代5G移动通信技术、光机电生物效应治疗、中医药慢性病综合康复、机器人辅助诊疗等多种先进技术融合到老年病的诊疗过程及管理之中,作为各级养老康复机构医护人员诊疗水平的重要支撑,技术与管理优势互补,对于提升我国社会养老益民服务质量和构建幸福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智慧联动;医养结合;模式

引言:“医养结合”就是发挥其医护技术和设施优势,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指导、康复理疗等服务。随着我国医疗以及养老行业提供的服务内容在不断丰富,保障老年人正常化生活,让老年人获得健康公平性对待,这是我国积极传承爱老、敬老美德,是政府、社会的一种主动、正向发展的选择。目前,我国人口数量逐年增加,老龄人口数量也在增加,反映出较为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医养结合模式是当前及未来集中供养老人内在需求的一种正确选择。

一、我国医养结合发展的基本概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老年人逐渐增多,根据有关数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有3亿,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在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未富先老”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方式已难以匹配大规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并未实现和谐。为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上海市提出“9073”养老新模式,就是大约90%的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接受养老服务,大约7%的老年人享受社会机构养老服务,剩下的大约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因此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渠道。“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对社会各种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总体规划,2013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按照意见要求,认真推行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2014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各个部门提出加快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实施计划,2015年月,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十部委发布重要文件,要求具备较好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也可以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二者联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的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务院正式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计划,提出构建家庭、机构与社区相互配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期间,提出了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新养老服务体系。国务院、人社部、民政部等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有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和普惠养老行动等一系列政策,用以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政府的带领和推动下,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居家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养老、社区综合养老三种养老服务模式,老年人需求满足率大幅提升。

二、医养结合的障碍

(一)障碍一

医疗和养老机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成为最大阻力。针对这个状况,有些医院通过转型为服务机构或者开设养老科室、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服务部门、养老机构和周边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医疗服务等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基于机构的转型与合作很难在短期内见效。

(二)障碍二

基于信息科技的老年服务平台交互方式复杂。由于老年人的组织器官趋向老化、衰弱,理解力、视觉、听力、触觉都在退化,而现有平台、设备操作步骤繁琐,信息表达方式冗繁,系统交互过程繁复,导致老年人对现有平台提供服务使用率不高。

(三)障碍三

产业链不完善。现有信息平台服务模式缺乏统一的服务信息管理,造成用户搜寻、查找和选择困难。比如服务提供形式被动、服务上下游产业存在障碍、服务覆盖面窄,分布、供给不均等。而且服务模式购买费用高,还需要用户主动查找,那么对于听力残疾的24.16%,语言残疾的14.5%,3100多万失能失智者来说,现有的服务无法满足。

(四)障碍四

标准规范缺乏。当前的养老服务标准存在规范缺失、准入门槛较低、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亟需通过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确保行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

三、智慧养老诊疗技术运用

(一)老年病诊疗和康复中的智慧传感和虚拟现实技术

罗格斯大学开发了一套名为RutgersArmⅡ的康复训练系统,该系统由红外线视觉跟踪模块、重力模块和基于个人电脑的虚拟现实游戏模块组成,对患者手眼的协调能力、手臂的运动速度、手掌的握力与控制力、手臂的耐力和肩关节的运动范围进行训练。美国芝加哥康复中心Connelly等设计了一种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气动数据手套(PneuGlove),以头盔显示器作为显示装置,呈现出立体3D的效果。患者通过数据手套控制虚拟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抓住并释放在虚拟环境中随机出现的物体,从而实现对患者掌腕关节与掌指关节屈伸运动的训练。利用此系统对两组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评估表明,虚拟现实技术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二)老年病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

因脑卒中等疾病造成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如具有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及减少的帕金森患者,除了传统的由物理治疗师来进行肢体训练外,智能康复机器人辅助诊疗技术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而现有的康复手段还是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在场参与一些器械参数的调整,而运用互联网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实现康复的远程监控,对于减少人力成本与提高康复效率有积极意义。如可实现单关节和多关节运动的5-DOF穿戴式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控制新方法,该机器人利用偏瘫患者的健肢运动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驱动康复机械臂辅助患者的患肢实现康复训练。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模型获得表面肌电信号与上肢康复动作之间的关系。针对帕金森患者康复的防震颤手环,腕带设置有脉冲电极,用于产生电刺激脉冲传递至帕金森患者手部的桡神经以抵消帕金森患者的手部震颤,有明显的辅助治疗效果。但需经常到医疗机构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基于我国互联网平台高速发展的优势,研究基于互联网云远程测控调整服务的老年病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利用多种传感器获取患者生理信息,如心率、肌电、肌张力、呼吸、血压等,通过蓝牙发送到控制端,控制端将信息通过传输层网络传入云端数据库,经过数据处理后康复医师会根据数据进行康复机器人控制参数的远程调整。特别是利用摄像头或者传感器,如惯性传感器、六轴传感器等,以及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如SVM、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可以研究步态,步态障碍发生在关节或脊柱关节炎(肌肉骨骼系统扭曲的患者)以及在中枢神经系统残疾中风后的患者中,通过远程机电一体测控并与现场养护人员及时联动,并结合中医药的慢性病诊治传统优势,有效提高诊疗和养护的服务质量,更能充分体现“医养智慧联动”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因此,基于人工智能云服务的老年病机器人辅助康复技术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结束语:本文针对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和养老诊疗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医养智慧联动”养老体系,基于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与现代生物医学等技术可以作为催化剂和润滑剂,将高质量医疗护理技术渗透到养老模式的每个环节,用于提升养老体系运行的效率与质量;另外,在关注老年人身体康复的同时,该模式对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也提出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金心宇,夏琦,张唯,李兰娟.“医养智慧联动”的养老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工程科学,2018,20(02):92-98.

[2]冯运红,李小平,胡德华,张忆雄.医养结合模式下中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1):2444-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