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媒介与文学的融合:文学功能的“变”与“不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元媒介与文学的融合:文学功能的“变”与“不变”

作者:董宇

学校: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班级:20汉语言文学(文秘)班

摘要:元宇宙概念近年来变得火热,科技发展带来媒介的转变和创新给元宇宙世界创立下了基础,文学这一元宇宙转变的重要场域,其形式与功能也带来了现代化因素的变化,所以本文从元媒介发展的基础上来谈文学形式和功能上的变与不变,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到文学环境的角度来看待文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元宇宙;元媒介;文学;文学形式;文学功能

元宇宙的概念并不是没有缘由的突然兴起,其发生与发展基于现代传播技术不断更新,即“元宇宙的本质是元媒介场景的实现”【1】。麦克卢汉最早阐释了这一术语的内涵,即“任何媒体的‘内容’始终是另外一种媒介。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而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他以认识论的观点来审视元媒介,即"电视成为了‘元媒介’——它不仅引导着我们对世界的知识,而且还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方式。"麦克卢汉和波兹曼把多元媒介的特性总结为二个层面,其中一是共生性,原有的元媒介特征并非在新媒体产生时消失,而是融入了新媒体。其次,对多元媒体的根本性影响并非媒介形式的变化,而是媒介形态决定了传播使用者的价值观念和传播事物的世界观结构。根据以上对于元媒介的定义以及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元媒介”更适合定义以互联网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媒介平台。

元宇宙的来源除了“元媒介”的不断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学给予了它概念构建的基础。元宇宙(metaverse)这个词本身,便来自一部科幻小说的概念,即尼尔·斯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小说《雪崩》【2】。其故事内容大致是现实中的人通过设备,投影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由互联网技术生成,栩栩如生,在现实生活中是外卖员的主人公阿宏,在虚拟世界成为了天才黑客和武艺高强的战士,在两个世界中,与名为“雪崩”的病毒和垄断财阀展开殊死搏斗。这种对虚拟世界的幻想,在文学作品里比比皆是,威廉·吉布森的赛博朋克空间的首作《神经漫游者》中便描述了“让意识脱离身体,投射入一种集体共同感知的幻觉。”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中》便把文学的求真阐释为艺术的真实,即作品的真实性对客观的表现带有主观性与诗意感,在文学作品中,日常生活是其写作来源,而作品真实性就是对日常生活真实性的超越。可以说,是文学开创了元宇宙这个包罗万象的新世界,并赋予了元宇宙为"虚拟世界"这一核心的观念。

20世纪以来,“文学已死”的声音一再在媒体上出现,美国批评家阿尔文·柯南在《文学已死》的书中,把文学的没落归纳为电视、游戏和解构主义批评。此观点一出,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许多学者认为没有现代传媒的出现,作品就无法快捷的跨越国界,国界如同牢狱一般困住了优秀作品。但事实上,文学在传播技术发展的同时,其数量,类别都远超任何时代,唯一不同的是,其在形态和载体上适应着新媒介的变化,“电脑、网络并没有摧毁文学,反而以全新的形式推动了文学的传播和发展。【2】”

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作为数千年来人类世界观及精神建设的导向塔,在元媒介产生的年代,以其广泛的用途而融入元媒介的许多形态之中,从与文学直接相关的影视产业,到基于文学创建世界观的游戏产业,再到需要“讲故事”的各种实体产业,文学正在以不同的形态对接着各种艺术形式。元宇宙与单纯虚拟世界最大的不同便是多宇宙的叠加,即并非单个宇宙的单体循环,这与文学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有一定相似,所以,在文学在融入元媒介的同时,其本身的某些功能也在随着改变。

一、文学功能上的

(一)、文学的超文本化

文学的超文本化,其中“文本”表示的是文学的载体,其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文本是永恒不变的。而“超文本”,则指的是在文学与各种艺术形式融合时,以所融合的艺术形式将文学的信息表达传递出来,文本不在是人们感受文学魅力的唯一途径。

在2022年7月25日,“全球第一部元宇宙粤剧”《冼夫人》在广州发布,由香港导演、编剧麦嘉制作,由著名粤剧演员苏春梅担任主演,为全球第一部在虚拟世界上演并开放体验的元宇宙戏剧,虽然只是文学走向元宇宙的一次尝试,但也不失为文学的一次前沿探索。观众们在佩戴VR、MR的情况下,在大西洲虚拟世界中观看这部元宇宙之作。

在元宇宙展示文学的世界观和剧情时,其前提便是有一个由人工智能打造的虚拟世界,可在虚拟的条件之下,表达其所需要的全部要素,包括社交、身份、性别、动作、心里等等。体验者在沉浸的效果展示中,了解文学所表达的世界观。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学超文本形式的表达,并不局限于直接的虚拟世界呈现。如在游戏中通过体验与互动得到创作者传播的价值观、在动漫的人物对话中得到的不同世界观等等。在元宇宙的产业链里,其更多的,是作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基石,赋予其他艺术形式本文学的内涵。在元宇宙阁各种元媒介形式中,其致力于的是空间上的延展,时间上的突破,并反响于现实世界,文学作为人类精神的共鸣之处,是作为各种元媒介形式基础的不二选择。

元宇宙时代的文学,至少在现在的情况上来说,越来越退居幕后,成为各种艺术形式的精神内涵,人们体验独特世界观的方式正在改变,得到独特精神体验的方式中文学比例也在不断的减少,凭借虚拟技术的综合运用,文学与各种艺术形式的关系却会更加紧密。

(二)、文学的超视觉化和超互动化。

目前,主流的元宇宙定义聚焦于“元宇宙商业之父”马修·鲍尔:“一个大规模、可互动操作的网络,能够实时渲染3D虚拟世界,借助大量连续性的数据,如身份、历史、权利、对象、通信和支付等,可以让无限数量的用户体验实时同步和持续有效的在场感。”师晓娟和孔少华将此定义概括为元宇宙的八大基本元素:“虚拟世界、3D、实时渲染、互操作性、大规模扩展、持续性、同步性、无限用户和个体存在。【3】”

在上述中已知文学作为基石融入其他艺术形式,从其他艺术形式中得到文学的价值观念,到了元宇宙时代,虚拟世界在展现艺术形式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以上八大基本元素,那么,文学便突破了视觉艺术的界限。

虚拟世界,这一词最早出现1986年,Koven B在电子游戏研究中采用了虚拟世界这一术语,之后对虚拟世界的探索也多停留在游戏领域。【3】“虚拟世界”术语和“元宇宙”的概念流行大体在同一时间节点,这也说明了元宇宙的概念便是在二者的基础之上的,文学为元宇宙提供了世界观的构建与精神的导向,游戏为元宇宙搭建了通往现实的桥梁,文学自此也突破了视觉的界限,通往了全感官体验的进程,而在如今,各种3D硬核科幻电影《黑客帝国》、《头号玩家》、《失控玩家》的上映,也证实了这一点。

文学3D影视上的超视觉体验之外,在游戏中就实现了超互动性的体验。这里的“互动”突破了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上精神的对话,实现了虚拟意义上的实时的对话。“虚拟技术是只能传播环境建构的基础性技术,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为核心,我们得以在现实世界中建构起虚实交融的‘元宇宙’。【4】”虽然其实质内核未变,但在读者的体验上是全新的升华。

“传播与身体的关系菲比寻常。人肉身的现实性,使得元宇宙时代之前的传播时代在文学传播的活动中无法摆脱肉身的局限性。【5】”无论何种形态的书籍,身体在场才是文学传播的关键,而寻求肉身局限的突破,未必不能成为文学传播的方向。

(三)、文学的个性化主体转变和过度主观化

上世纪60年代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从本质上讲,便将文本主宰地位从作者让给了读者,从而得到了一个相对自由的阐释空间,一个多维的、立体的阐释空间。唯有作者的死亡,才能体现出读者与作者对话的价值。这体现出文学的解释权由作者转移到了读者,也让作品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而元宇宙的发展,赋予了巴特观点新的意义。

2003年,大型3D游戏《第二人生》由林登实验室开发并上线,其主旨便是要展现出科幻小说《雪崩》中描述的虚拟世界,玩家通过不同的形象化身存在于这个世界,并进行社交、购物、互动等等各种生活活动,同样,自身的性别样貌都能个性化定义。四年间,吸引用户500万。在游戏《第二人生》中,其开创了一个“活的文学”的文学空间,传统的读者变成了空间旅人,在由各种文学的世界观打造的世界里自由体验及遨游,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交互式文学体验。在这种读者与作者边界的打破,在各种同人文的改写和游戏的世界里,已然屡见不鲜。作品的个性化不仅仅出现在作者身上,在体验角度上看,个性化已然属于读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虚拟世界由人工技术合成,由一部分人掌握了开发,设计,制作的全过程,既然涉及到了设计,那就避免不了虚拟世界制作的主观性,体现的是一部分人对虚拟世界的审美和想法。长久以往文学世界被标签化,主观化,再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场景,这也令人担忧。

二、文学功能上的不变

“文学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文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学活动的前提是生活美学,在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将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分为三点:首先,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情画意;其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最后,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6】可见,人的精神存在,社会形态存在,那么文学就不会消失,其可以发展成为任何形式,但是其独立性不会改变。

在传统的文学分类中,学界将文学分为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在精神体验感官化,社会节奏加快化的时代,通俗文学以其大众性,通俗性,人气度,始终比精英文学更快的适应时代的变化。网络文学以极高的人气与流量能被资本改造为影视作品,科幻文学以其新奇性和感官体验的独特性被时代做选中,而传统的小说流派的喜爱人群逐渐专业化和针对化。自古以来,从占据主流的诗,到文言文,再到白话文,再分为古诗,现代诗,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等类别,都是文学种类上的增加,文学的审美内涵不变,人类的社会存在,那么文学自身也不会被取缔,即使如今的文学偏向娱乐性及即使性,并且文学的形式更加幕后化,但这是时代背景下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其自身具有的独立性不会改变。

社会的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在马克思的观点中,“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文学属于语言艺术,其基本属性就在于“意识形态”了。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对经济基础又有能动的作用。将语言文字作为核心的文学,在学界中至少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其内涵的是大体上是不同国家民族的总体文化和审美,而关于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早在1905年窝洛夫斯基的《论高尔基》中便有提及。

文学作为上层建筑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的文化和审美取向是不会被取缔的。元宇宙时代的文学,就其自身来讲,是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是文学形式的补充,是文学类别的多样化,但作为人类精神社会的产物及语言文字的内核,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内涵是不会改变的。


参考文献:

【1】.赵星植.元宇宙:作为符号传播的元媒介.当代传播.2022(Z5):1-5

【2】.严锋.从文学到元宇宙【J】.上海文化.2022(04):91-97

【3】.师晓娟,孔少华.“元宇宙”发展逻辑及其对数字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66-73

【4】.焦宝.智能传播时代文学传播生态的革命性转向【J】.学习与探索.2022(08):184-190

【5】.孙玮:《交流者的身体:传播与在场——意识主体、身体—主体、智能主体的演变》,《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12期。

【6】.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7】.李又顺.元宇宙环境下大众出版的“变”与“不变”【J】.编辑学刊.2022(06):106-111

【8】.花建,田野.元宇宙时代城市文化产业的新跨越【J】.南京社会科学.2022(11):154-162

【9】.叶炜.元宇宙场域和元宇宙文艺的生成【J】.文学与文化.2022(02):81-89

【10】.张艳梅.对现实的突破与想象重置——元宇宙时代的叙事拓展【J】.传媒观察.2022(06):22-28

【11】.叶炜.元宇宙:一场人类的精神探险——关于元宇宙的五个关键词【J】.写作.2022(03):31-38

【12】.鲁力立,陆怡婕,许鑫.寓教于乐:元宇宙视角下口头文学类非遗的科普VR设计.图书馆论坛

【13】.李勇坚.元宇宙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理论逻辑、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2022(0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