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文本下牡丹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9
/ 3

平行文本下牡丹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

田申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山东菏泽,274000)

摘要:

    自古以来,牡丹深受中国人喜欢。做好牡丹对外宣传,可以提高我国对外形象,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平行文本的研究方法,对比洛阳和菏泽的多处牡丹景区标识,发现其在变译、译文改进、标牌同环境融为一体等方面有可取之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牡丹名称译文不规范、标识语言错误、标牌陈旧杂乱,这需要景区管理者高度重视景区标识工作,加强景区间沟通。

关键词:平行文本;牡丹景区;标识

一、引言:

    牡丹色泽艳丽,气象万千,古往今来深受国人喜欢,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 其中最为知名的牡丹栽培地为洛阳和菏泽。“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描绘的是洛阳牡丹的雍容华贵,洛阳牡丹栽培历史悠久,享誉中外。菏泽则是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全的牡丹生产基地和旅游观赏区。因而,洛阳和菏泽是我国牡丹文化外事宣传的窗口,两地做好牡丹翻译工作,对于传播我国牡丹文化和讲好牡丹故事有着重大意义。

    通过实地考察洛阳和菏泽多个旅游景区,以图片的形式系统地记录两地牡丹景区的翻译现状,利用平行文本的方法,分析景区翻译的优缺点,提出牡丹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路径。

二、研究方法

    平行文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比分析交际功能类似的文本在“文本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的差异,提高译文翻译质量。文本外因素主要包括语境和文本体裁,文本内因素包含文本内容、文本单元、文本结构和修辞风格[1-3]。对于旅游景区标识翻译而言,为了更好地将标识与景区融为一体,展示景区美景,还应当将语言景观的研究方法结合到牡丹景区标识翻译之中。语言景观侧重于分析标识的“空间格局”和“构型格局”,空间格局包括标牌的设置主体和标牌作用;构型格局涵盖语种数量、语种顺序、语码置放、字号大小[4]

    自2018年至2022年,历时四年,收集图片623张(菏泽牡丹景区296张,洛阳牡丹景区327张)。其中菏泽牡丹景区4家,分别是百花园(49张)、古今园(46张)、曹州牡丹园(136张)、中国牡丹园(65张)。洛阳牡丹景区5家,分别是国花园(39张)、王城公园(110张)、隋唐植物园(87张)、国家牡丹园(81张)、牡丹公园(10张)。以上所有图片均作为本次平行文本分析方法的研究对象。

    从总体上来看,在所有的标识中,出现英文标识的频率较低(占比为55%),其中菏泽英文标识占比62.5%,洛阳为48.3%。在没有英文翻译的标识中,政治术语、广告、警告性标识占比较高。以菏泽百花园为例,在49个标识中,没有英文翻译的标识是25个(总占比为51%),其中警告性标识8个,政治性标识2个,广告3个(占没有英文标识的比例为52%)。其中政治性标识和广告没有英文的翻译,应是“涉及我国内部政策”和“受众明显是中国民众”的缘故[5]

三、两地标识翻译可取之处

    两地九大牡丹主题景区的标识各有特色,如曹州牡丹园和洛阳国花园标识英语翻译频率高(曹州牡丹园为70.6%,洛阳国花园为69.2%);洛阳国花园、王城公园、隋唐植物园均有英文和韩文的标识;百花园、王城公园、隋唐植物园在标识的显著位置提供了二维码,供游客扫描,以获取更多相关知识。以下列出三项标识处理中的可借鉴之处:

    (一)变译

    变译是译者根据译文的使用情景,采用变通手段,对原文进行增、减、变等翻译活动[6]。数字化时代由于信息内容多、更新快,新闻、文摘等多种文体常常采用变译的翻译方法[7]。在牡丹景区翻译中,由于游客目的主要是欣赏牡丹,放松身心,所以译者对原文难以理解之处进行变译,也在情理之中。下面以王城公园为例,说明变译在牡丹景区中的应用。

    1.王城公园主要景观之一……周边十六个规则布局的扇形花坛内种植姚黄、二乔、豆绿、兰田玉、青龙卧墨池等名贵牡丹180余个品种,8500余株。

    The Fragrant Welcome Peony Viewing Area is one of the major attractions in Wangcheng (Royal City) Park...There are more than 180 precious varieties of peonies consisting of more than 8, 500 plants such as Yaohuang (yellow), Ergiao (pink and fuchsia peonies in the same strain) , Doulyu (green), Lantianyu (pink and blue), and Green Dragon lying in the Deep Black Pool ( Paeonia suffruticosa-Hybride) in sixteen fan-shaped flowerbeds with regular layout around Chenxiang pavilion.

    此处对于姚黄、二乔、豆绿、兰田玉的翻译处理,除了采用常用的音译方式以外,为了方便英文读者的理解,在译文中进行了增译,进一步解释了这几类牡丹品种的颜色或形状特点。原文首句“王城公园主要景观之一”,并没有解释清楚主语,因为此处是标识,读者在潜意识中可知晓是“丹香迎宾牡丹观赏区”。在英文译文中,增添了句子主语,更符合英文的习惯。

    2.紫云天香台牡丹观赏区始建于2008年,位于涧河南岸,依势而建,自上而下,呈台阶式布局。

    Located on the south bank of Jian River, the Nine Color Peony Zone was built

in 2008 with a terraced layou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loping landform.

    原文“依势而建,自上而下,呈台阶式布局”,为4字或6字的短句,读起来气势十足,符合中文习惯。而在英文翻译中直接将原文进行改译,首先翻译出台阶式的布局,然后用in accordance with the sloping landform表现出“依势而建”,同时直接省译了“自上而下”。

    (二)译文改进

     译文需要随着时代和翻译理论的变化而进行改进。受制于各种因素,最初的译文可能会存在明显不足,当时机成熟时,增补译文或者进行译文改进有其必要性。以菏泽百花园为例,2018年10月在其所有标识中,仅3处有英文翻译。而在2022年5月,其英文标识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同时标牌也进行了更新,与景色融为一体。通过与景区负责人的沟通得知,百花园标识质量提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景区正在翻新改造,原有的标识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要。二是景区负责人的亲属是英语专业毕业,其对英文标识翻译有很高要求,同时也参与到标识翻译过程之中。如百花园中的“清代牡丹王”,在2018年时,没有任何标识进行介绍,在2022年时,增添了中英文标识,如下所示:

    3.百花园原名“万花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百花园目前尚存明清牡丹数颗,此株牡丹名紫绒莲,系清代郝家花园花工孙荣禄培育,花紫红色,荷花型,花香怡人。

    There are still several peony plan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Bai Hua Garden. This variety Zi Rong Lian was bred by Sun Ronglu- a gardener of Hao Family Garden in Qing Dynasty. It has purplish red blossoms of lotus form.

    可以看到在2022年的标识中,仅仅对中文标识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翻译,而对于标识前半部分有关景区历史的部分,进行了省译,可能是因为在景区标识已经进行了描述了,此处便不再赘述。

    (三)标牌同环境融为一体

    牡丹景区作为旅游景点,以其牡丹和景色吸引游客。标牌是语言景观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景区环境。优秀的标牌,应当和景区融为一体,没有突兀的感觉。标牌的大小、形状、颜色、语码顺序、排放位置、字体等因素都应考虑在内。例如曹州牡丹园的标牌,很大一部分是褐色,不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除了有中英文内容之外,标牌的四周印有牡丹的图形,部分标牌右上角用镂空的手法雕刻出牡丹,充分展现出了牡丹元素。隋唐植物园的标牌,同样以褐色作为底色,将标牌做成了蝴蝶的形状;除注明牡丹品种外,标识提供了二维码,供游客扫描,获取更多牡丹品种信息,这样的做法,极大地缩小了标牌尺寸,让游客更好地沉浸到牡丹游览之中。

四、两地标识不足之处

    洛阳、菏泽牡丹景区标识虽有上述可取之处,但是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下面从“牡丹名称不规范、标识语言错误、标牌陈旧杂乱”三个方面,总结当前牡丹景区标识翻译的乱象。

    (一)牡丹名称不规范

    牡丹命名方式多样,常见的牡丹名称往往将牡丹颜色、中国传统文化、形状等信息融入在内,直接翻译的难度很大,所以绝大部分的牡丹景区都采取了音译的方式,这样便于统一名称,不会给游客带来困扰。即便如此,名称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

    首先,同一牡丹景区的牡丹名称混乱。中国牡丹园中,“赵粉”在一些标识中译为Zhao powder,而景区的其余位置则译为Zhao Fen。在国家牡丹园中,“土家粉”一时译为 Tujia Fen,一时译为Tujiafen,出现同样情形的还有“彭州紫”,它被译为了Pengzhouzi和Pengzhou Zi。其次,同一城市的牡丹名称不统一。比如“春红娇艳”,在曹州牡丹园中译为Chun Hong Jiao Yan,而在中国牡丹园译为Delicate and charming。“霓虹焕彩”在曹州牡丹园中译为Ni Hong Huan Cai,在古今园中译为Neon glow。最后,不同城市的牡丹名称不统一。比如上文提到的“霓虹焕彩”在隋唐植物园的翻译为Nihonghuancai,“首案红”在中国牡丹园译为the first case of red, 而在隋唐植物园为shouanhong。但是,像“姚黄”的英文名称,两个城市的多个牡丹园都译为了Yao Huang,这体现出了名称统一的一面。             

(二)标识语言错误

    在两地的牡丹园中均出现了一些语言错误。首先是拼写错误。比如在百花园“牡丹仙子葛巾和玉版”翻译为Peony Fairy Ge Jin an Yu Ban,这里的an应该为and;又如在洛阳国花园中,禁止吸烟翻译为No SmoKing,这里的K明显应该小写;再如隋唐植物园的一个有关“裸子植物园”标识中,将其翻译为thr gymnosperm garden,thr应该是the。其次是中英文不对应。中国牡丹园景区出入口的标识翻译为import and export,此处应该是明显的望文生义,而没有仔细审视单词的意思;隋唐植物园的一处标识中,将“南大门”翻译为North Gate,另外在洛阳的牡丹公园中,“南大门”更是翻译为The Namdaemun(这为韩国的一个地名)。再次是语法错误。比如在中国牡丹园“牡丹四季温室”的标识中,其英文为“Peony four seasons exhibition greenhouse covers an area of 3000 square meters, set up a number of small garden, show a collection of peony flowers, for visitors to watch the four seasons.”词句的语法错误包括谓语第三人称使用错误(set和show)、专有名词大小写(Peony four seasons)和名词的单复数(a number of small garden)。

    (三)标牌陈旧杂乱

    规范的标牌,可以和景区融为一体,为景区增添美感。牡丹景区往往存续了几十年,在不同时期会根据当时的需要和审美观,设置不同的指示牌。如果在增设新的标识过程中,没有系统地归整老旧的标识,就会造成标牌杂乱无章,对景区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在中国牡丹园中,有一些标识是最近一段时间设置的,清晰可辨;其中也有一些标识由于长时间没有更新和太阳的暴晒,标牌文字发黄,难以辨认具体内容。古今园的一些标识,用铝合金作为材料,涂上黄色的漆料,以红色字体呈现内容,在有阳光反射的情况下,很难看清楚标识内容。王城公园内的警示标牌颜色杂乱,有蓝色、红色、白色等标识,没有统一规范。隋唐植物园的一些标识文字已经脱落。

五、结论

    以平行文本的方式对比洛阳和菏泽牡丹景区的标识,发现两地景区优缺点并存。当前存在标识乱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景区对标识的忽视。一方面景区需要提高标识的重视程度,全面地统计现存的标识情况,统筹规划,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和翻译团队,设计标识内容和标识格式;另一方面不同景区和不同城市应加强沟通交流,制定统一的标识翻译规则,避免同一品种不同译文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邱大平.大英博物馆文物解说词对中国文物英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8,39(03):108-112.

[2]赵军峰,周婷.平行文本比较模式视域下大学校训中英翻译策略[J].中国外语,2016,13(04):107-111.DOI: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16.04.015.

[3]李德超,王克非.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旅游文本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9,30(04):54-58+95.

[4]刘丽芬,刘秀娟,黄忠廉.语言景观格局研察——以三亚为例[J].中国外语,2021,18(06):51-57.

[5]陈顺意.公共标识英译规范的规范——以《广州市公共标识英文译法规范(2018版)》为例[J].中国翻译,2019,40(05):167-172.

[6]黄忠廉.变译理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2(01):19-22.

[7]方梦之,王志娟.变译论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J].外语教学,2020,41(01):82-86.DOI:10.16362/j.cnki.cn61-1023/h.2020.01.016.

基金项目:2020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平行文本下牡丹文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成果(课题编号:H20S04)

作者简介:田申(1988-),男,汉族,山东巨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及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