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设计工作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地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设计工作探究

李慧 

武汉正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14

摘要:地下商业建筑内部封闭性相对较好,发生火灾事故后高温烟气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排除,且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的安全出口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大量出现杂物堵塞或擅自关闭等现象,稍有不慎即可引发群死群伤事故。此外,地下商业建筑内部配套设置的消防灭火系统、火灾报警系统以及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统由于普遍缺乏定期维修管理,火灾事故发生过程中处于故障状态的各类固定消防设施无法及时启动,往往会错失对初起火灾实施有效抑制的最佳时机。

关键词:地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设计工作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已成为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城市内的高层建筑与地下建筑日渐增多,地下建筑的广泛应用,给人们带去诸多便利,但随着商用地下建筑中的人流增多,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商用地下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将难以准确及时地开展救援行动,针对此类问题,消防监管部门应加强消防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确保商用地下建筑的安全,降低火灾在商用地下建筑中的发生概率。

1.地下商业建筑主要火灾危险特性

电气设备荷载高、火势蔓延速度快;地下商业建筑内部出于凸显产品风格、有效吸引顾客注意力的目的,装修过程中普遍存在违规使用易燃可燃材料的现象。由于易燃可燃材料遇高温后短时间内即可引发明火,并伴随有大量高温烟气产生,必然导致建筑内部各类消防安全风险隐患问题的显著增加。此外,鲜明的装修风格通常需要加装大功率的照明设备予以烘托,使得整个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的实际用电荷载远远超过电路设计的临界峰值。由于常用的临时电气产品普遍存在故障率高、耐火等级较低等实际问题,建筑内部营业过程中经常由于电流过载现象最终导致各类电器火灾的发生概率显著增加。由于地下商业建筑发生火灾事故后,建筑通道中的冷热气流和燃烧烟雾会随着扩散方向快速传播,火势较大时甚至出现“跳跃型”火点现象,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地下建筑火灾的实际处置难度。

2.改善地下商业建筑消防安全环境的具体措施

2.1地下商业建筑防火监督规划的整体需求

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火监督规划工作应与建筑周边的毗邻设施有机结合,防止火灾事故发生后蔓延至周边建筑物内部,最终导致灾情的无序扩大。地下商业建筑的营业场所只能设置在地下建筑的一层和二层,且经营过程中严禁使用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的物品。已经设置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自动火灾报警系统且装修材料均达到不燃或难燃等级时,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的各个防火分区面积不应超过2000m2。我国现行建筑规范规定地下商业建筑内部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当建筑内部出现防火分区之间“借用”安全出口的现象时,只能应用于防火分区相邻布置的情况,此外该防火分区还应当至少设置1个可以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地下商业建筑内部需要设置防烟楼梯间的,只有当建筑物室内外高度差不大于10m或只有地下两层时可以使用封闭楼梯间。

2.2加强消防设备维护

与普通建筑的防火检查工作相比,防火检查工作难度更大的是商业地下建筑,检查控制点数量较多。为增强监管的实效性应当积极引入更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消防设备至商业地下场所,并且还需做好相关消防物品的维护与检查工作,减少或防止商业地下场所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强化商业地下场所消防管理人员的技术。另外,商用地下商场的消防监管部门还可引进先进的消防信息技术,以促进现代化消防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如在火灾事故的监测与管控中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其中,将消防器材的实用性与可行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2.3构建消防安全监管信息化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商用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必须要将商用地下建筑消防网络信息化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主动迎合城市内的“智慧消防”体系。为此,需要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比如,利用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商用地下建筑全部区域的24h不间断监控,在不留监控死角的同时,提高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尤其做到尽早发现和有效处置初期火灾。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商用地下建筑消防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域进行针对性分析,找出哪些区域、哪些环节经常发生火灾事故,进而通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这些区域以及相关环节发生火灾事故的概率,构建更加安全的商用地下建筑环境。

2.4做好商场布局和防火材料的正确选用

开展地下建筑商场构建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商场布局和防火材料的正确选用工作。一般来说,对于大型商场,比例通常为1:1.5,对比一些大型商场,小型商场的比例为1:1,十分狭小,导致顾客的人均占有面积减小。对于地下商场而言,应该合理划分出相应的防火区,确保面积足够大。并且,对地下建筑商场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在防火门、绿色通道逃生门方面,则应该将那些防火性能突出的材料作为首选。尤其对于绿色通道,当火灾事故产生以后,可以借助此路线帮助人员进行逃生,可谓十分关键,需要引起一定的关注与重视。除此之外,针对商场当中的仓库、中转库以及大型家电存放库库门,均应该实现单独布设,并且将具有良好防火性能的材料作为首选,避免把上述区域布设到那些人口十分密集的地方,而技术人员还应该以定期的形式,仔细检查库中的物品,做好盘点工作,避免存在易燃易爆品,构成巨大的安全威胁。

3.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烟设计要点

地下商业建筑防烟分区的划定;防烟分区是对防火分区的进一步细化,该区域在火灾发生后能够有效控制火灾产生的烟气流动。防烟分区的面积要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高度、建筑结构类型等相关情况,当防烟分区实际划定区域面积相对较大时,烟气在水平扩散过程中会吸入大量的冷空气导致有毒物质的快速沉降,不利于高温有毒烟气的及时排出,当防烟分区实际划定区域面积相对较小时,又会使空间内部实际储烟能力显著下降,烟气往往过早沉降并很快蔓延至起火区域的毗邻建筑[4]。通常情况下,防烟分区主要设置在需要采取防排烟措施的过道、房间中,通过采用隔墙、挡烟垂壁等分隔方式形成储烟仓并将烟气控制在有限空间内。由于地下商业建筑发生火灾后产生的烟气层主要集中在建筑物顶部储烟仓内,因此,合理的防烟分区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的建筑结构形式、建筑储烟仓高度等相关因素对烟气蔓延的实际影响。当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净空高度不大于3m时,其防烟分区面积不应超过500m2;当空间高度处于3~6m之间时,其防烟分区面积不应超过1000m2;当空间高度大于6m时,其防烟分区面积不应超过2000m2。对于走道宽度不大于2.5m的地下商业建筑,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超过60m。当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净空高度大于9m时,各防烟分区之间可以不设置挡烟设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地下商业建筑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充分考虑建筑自身商业用途及建筑美感的同时,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火灾防控能力的有效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地下商业建筑内部普遍存在的各类火灾危险性进行逐一分析,结合防火设计要点对建筑内部针对性较强的各项防火措施进行逐一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对防烟分区的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配备等防烟措施开展了系统性的考察,力争通过合理的改造方案及设施配置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地下商业建筑内部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琰.地下商业街的建筑防排烟设计探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4(6):41-43.

[2]孙野.地下商业建筑防火设计的关键点[J].建材与装饰,2020(19):102-103.

[3]高顺来.地下商业空间建筑防火设计要点[J].城市建筑,2020,17(20):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