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在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在高血压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临床意义

肖漪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目的:探讨在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评估中应用动态血压与心电图同步检测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90例患者进行对比试验,其中45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另外45例高血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均进行动态血压及心电图同步检测,对两组实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白昼及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ST段下移幅度、ST段下移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在诊疗期间对其血压、心电图予以同步动态监测能够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并为后期诊治工作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

关键词: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

引言:高血压作为常见与高发病,在病情发展情况下较易引发心肌缺血病症,但因患者并无出现不适感,因此常会被忽视并引发各种不良事件,对此还应当探究更为有效的检测,从而可起到评估与诊断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评估中应用动态血压与心电图同步检测的作用,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对象均为院内收治的高血压患者,时间在2021年4月~2022年3月区间,因需后期进行差异性对比,所以还需进行分组,两组人数对等,以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2.38±4.66)岁,平均病程(4.19±1.75)年,观察组内患者为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病症,以上各数据分别为23、22例(53.06±5.29)岁、(5.77±2.0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病症标准,对此次研究知情并表示同意配合;排除交流不畅、依从性较差以及中途退出实验的患者。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经对比相对较为均衡(P>0.05)。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一周内均对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所应用的仪器为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需做好患者体位调整工作,通用为平卧位,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调节,与此同时调节探头频率,将其控制在2~4MHz。监测前三天停止服用降血压药物,并做好监测时间段的划分工作,患者血压处于平稳状态后对其及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动态血压进行联合监测,动态血压监测采用德国产或者美国产动态血压监测仪,型号分别为MO-BIL-O-GRAPH与DMS-ABP,对其进行24小时无创动态血压检测,白昼(早6.00~晚18.00)与夜间(晚18.00~早6.00)分别每30分钟与60分钟自动测定一次,并将所获取的指标值其详细记录。动态心电图采用DM300-4A检查仪,连续监测与记录24小时。诊断标准为。若ST段下斜或水平型下降幅度在1mm(0.10mV)以上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分钟以上则可判定为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在ST段下降回归后一分钟再发生下降,并且下降幅度为0.10mV以上说明其再次发作[1]

1.3 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需在患者血压、心电图昼夜动态监测过程中详细记录其各指标情况,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夜间ST段下移幅度、ST段下移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等指标,为后期对比工作的开展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在统计中所使用的软件为SPSS20.0,其中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用(x±s)、[n,(%)]表示,检验时用t、X2,若在对比后,各指标数值有明显的差异,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通过所记录的数据来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昼夜血压明显较高,与此同时观察组白昼、夜间ST段下移幅度、ST段下移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均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有一定差异表现(P<0.05)。具体数值见表1。

1两组昼夜血压、心电图监测结果比较n=45),x±s)

组别

对照组

观察组

t值

P值

收缩压(mmHg)

昼间

131.54±2.64

139.25±3.05

9.376

P<0.05

夜间

120.62±2.73

128.65±3.19

14.259

P<0.05

舒张压(mmHg)

昼间

95.02±2.51

104.69±4.36

11.012

P<0.05

夜间

87.15±1.82

93.64±3.55

8.346

P<0.05

ST段下移/mV

昼间

0.12±0.03

0.19±0.04

10.557

P<0.05

夜间

0.06±0.02

0.17±0.01

6.078

P<0.05

ST段下移持续时间/min

昼间

1.12±0.34

3.18±0.29

4.129

P<0.05

夜间

1.59±0.38

5.93±0.41

13.266

P<0.05

心肌缺血阈变异性/%

昼间

17.35±1.14

23.29±1.73

7.146

P<0.05

夜间

11.02±1.29

18.35±1.17

14.372

P<0.05

3 讨论

高血压作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全身循环动脉压升高,并且存在多种危险因素,若未能做好有效控制工作,可能会造成多器官损伤,引发各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埋下较大威胁。心肌缺血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两者具有相互的联系,主要是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尤其会引发心肌后负荷增加,患者会出现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供血不足,在冠状动脉狭窄、痉挛下致使心肌细胞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同时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传导速度增加,心肌细胞耗氧量增加等情况都会导致心肌细胞的供氧和需氧不平衡,以此引发心肌缺血情况

[2]。而无症状的心肌缺血主要还是其在临床无任何典型症状表现,发病相对较为隐匿,若未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很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等现象,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近些年来对于无症状心肌缺血愈发重视,常会采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显影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诊断,尤其是核素心肌显影效果较优,但价格相对较高,且具有一定辐射性。对此还应当及时对检测方法进行调整,动态血压联合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对于无症状心肌缺血能够早期发现,并做出有效诊断,使得后期治疗工作更加的具有针对性[3]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诊断时采取血压、心电图动态监测的方法可有效鉴别患者病情,并及时给予治疗。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鲁兰兰.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6):185+196.

[2]鲍菲菲,张松文.高血压合并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分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2):209-210.

[3]吴志红,廉晓敬,范玉欢,胡萍,屠小莹.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138例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8,39(12):5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