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3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刘晓蔚

 亭湖区统计局 江苏 盐城 224051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亭湖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关键字:高新;科技;创新;合作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是亭湖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亭湖区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政策,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6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辐射影响较弱

亭湖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对其他产业的引领带动还不强。节能环保、新型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是亭湖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支柱产业,但本身存在产业规模局限,在全国范围比较,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产能无法做到井喷扩张,也无法对区内其他产业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区内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则更弱,龙头企业竞争力也不强,航空航天、软件工程、海洋与核工程技术等代表世界高端科技水平的产业发展基本没有。

(二)产业综合层次不高

区内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强,关键技术、关键零配件主要靠引进,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附加值较低,发明专利仍然偏少。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仍处于总量扩张阶段,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的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仍然偏少,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尚存在阶段性差距,在产业分工中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大量企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加工装备环节,产业综合素质偏低。

(三)产业研发投入较少

企业受大环境经济下行影响,资金短缺,开展研发投入动力不足,导致研发项目滞后,研发队伍技术水平提升有限,制约了企业的成长速度。区内还有相当一批企业根本就没有研发投入,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建筑业企业、服务业企业。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投入大、见效慢,企业家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不足,投资过于重视利润,投机意识较强,导致资本投资大多集中在房地产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在产业创新上的投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育,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积累不足,往往偏重短期效果,过多通过短平快的技术引进策略占领市场,相对忽视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提升,导致技术创新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只能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创新要素缺乏支撑

产业发展空间不足。各类园区数量偏少、规模偏小,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各类创新人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缺乏,短期内难以满足产业大规模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需求。环保科技城内虽然有与环保产业紧密合作的领军人才,但是能驻区办公的却不多,将研究团队带到亭湖创业的也不多。企业创新意识淡薄。区内企业普遍创新意识淡薄,自主创新能力差,只有极少数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使有一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专利保护意识也不够,专利被抢注,自己有发明或实用新型改进而没有申请专利保护的也不在少数。

(三)政策激励不够有效

风险投资发展不够。近年来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创业风险投资业蓬勃发展,但我区创业投资业无论是机构数量、资本规模,还是专业人才队伍明显落后,创业风险投资的社会参与度较低,大量民间资本还没有进入到创业投资领域。由于创投机构少、资金少、规模偏小,导致我区创业投资在促进自主创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人才政策同质化。引进人才不能够充分考虑区情实际,区分度不明显,高端人才(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以及以海归为代表的四青人才等)固然需要,但不是简单地把一些人、财、物拢到一起,就能立竿见影产出所期待的成果,知识生产需要一个适宜的知识梯度与制度环境的支撑。

(四)创新发展基础薄弱

亭湖区工业主要由乡镇工业、家庭作坊起步,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缺乏规模较大的企业,这种经济结构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小而散”的组织形式,低层次重复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规模经济,不少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只是以简单的加工制造为主。中小企业人才短缺、技术力量落后,缺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高智力条件,中小企业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高投入条件。

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中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为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政府必须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综合运用降成本、给市场、促联合等方式,调动和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

通过政策引导、规范指导、宣传推广和优惠政策落实,使企业切实得到实惠,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更足,方式更加灵活,企业持续开展研发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提升园区能级,引导产业转移集聚

提升产业园区的辐射能力。加快省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速度,支持并积极争取升格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提升省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公共技术服务功能,把它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领区和示范区,成为优质科技人才和研究机构的集聚区。现有的工业园区和乡镇功能区要充分利用在征地、投资等方面享受国家、省、市级各种配套优惠政策,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项目、资金、技术和投资者入区。重点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有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园区,加快形成技术高地、产业高地和规模企业高地。

把特色产业基地作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增长点。基地建设和产业集群要努力发挥其在产业集聚中的载体作用和示范效应,要积极引进和培育研发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重点龙头企业,带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产业链各环节合理分工,形成以大企业和龙头为核心、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带动上下游产品的发展,延伸高新技术产业链。

(三)培育产业主体,促进创新增量发展

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我区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发展高新技术不能没有传统产业做依托,从发展的角度看,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上,我区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都是脱胎于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上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们要借助世界正在转向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加强在汽车零部件、轻工制品、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广泛运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着力解决传统产业升级所面临的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高新技术的采用与辐射,使传统产业高新化,催生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换,逐步实现企业质变,从而扩张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

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要在企业培育和扩张数量上再下功夫,把高企数量较少的镇工业园区当重点,将其中具有创新性和成长性的企业纳入视野,完善各类基础条件建设,切实做好成熟企业申报高产推介服务工作,使之较快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待遇。不仅要增加高企的数量,还要通过“高转规”推动高企做大做强,全力推动我区高企实现高质量、高密度、高层次发展。

积极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要以各种政策措施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投资高新技术项目,支持它们瞄准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加强研发,把他们培育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具备条件的逐步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示范企业,使其成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生力量。

(四)强化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当前科技创新发展“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们应切实增强“等待观望不得”的紧迫感、“慢进就是退”的危机感、急起直追的责任感,“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的广度、频度,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围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引导企业根据市场导向、发展趋势和生产实际,对接上海高校院所的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推动校企深度合作。要采取企业自主对接、科技小分队帮助对接、举办活动集中对接、“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与专家教授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对接,推动对接常态化。

通过制定完善产业导向、科技进步、创业投资等政策,引导企业切实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激发企业对科技成果应用的内在需求。积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那些市场规模大、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优先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改造的项目。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支持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支撑技术项目的研发,并予以重点支持。要主动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战略项目,聚焦产业升级需求主攻关键核心技术,争取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经费支持。重视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企业以市场为目标,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形成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重点支持那些技术上专、精、特、新,市场上紧缺或空白的新产品项目。

作者简介:刘晓蔚(1989年-- ),女,汉族,江苏盐城人,中级统计师,管理学学士,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统计局,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