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道街道空间得与失——天津典型城市空间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五大道街道空间得与失——天津典型城市空间研究

林志豪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  325600

摘要:通过对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空间进行调研和分析,调研方法包括对于文献的阅读和归纳,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整理,街道空间的实地调研整理与归纳,以及利用数字模型加以空间句法进行模型分析得出结论,利用网络街景失序空间审计法对街道空间物质环境进行评判,发现街区内虽然建筑与街道物质空间较为优良,但依然存在许多影响街区长远发展的不利因素,例如建筑使用率的低下和车辆对街道的侵占,这些隐藏在事物明亮面背后的不利因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和群众的审美能力,甚至破坏城市整体风貌。

关键词:五大道;街道空间;街景审计;社会调研

1调研方向与对象

1.1  研究背景

现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带来经济与物质的丰富,但城市街道空间的失序问题也逐渐凸显,这些问题包括缺乏特色、围合感的缺失、立面界面的破碎等,是由于单一简单的设计导致的。城市空间失序问题不仅影响到物质层面,还会影响到文化精神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城市空间失序的问题。这些问题犹如毒瘤一般寄存在城市内,散布于不同区域之内,影响到空间品质、空间活力、空间用地性质和可达性等方面。

21650ba18490a5b46ae6c8ad8336339

图1 天津西青

8e15c2b49cd1452011437b267b59eb2

图2 北京正阳门前

3eda1683d82e1168d84e4b782ccd4da

图3 上海黄浦老街

37e1276769189668dc2fea40d2fc9ea

8fa0139d743f28b15dd0009fdfa5662

图4 天津外环内

1.2  天津城市失序空间与调研范围

天津作为中国早期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其城市规划与布局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也存在许多保留完好的历史街区,如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英租界街区和意式风貌区。然而,这些街区通常只被作为保护样本,对外立面进行修复与完善,而没有被充分利用,不有具体实际人群活动的街区或是功能单一的街道空间只会造成街区活力的愈发下降,甚至最终导致街道空间的失序。因此,文章提出了研究街区内空间失序的程度,以及街道空间失序对于实际街区空间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实质影响程度的重要性。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大数据可视化和空间质量量化等方法,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微信截图_20210612174411

图5 五大道区位

五大道景点2

图6 五大道街区景点图示

6249038a72e8bb62825e922c58652ba

图7 五大道街道空间现状

2研究内容与目的

通过社会调研和研究的方法,对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多条街道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究街区内空间失序的程度和对实际街区空间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影响。通过文献调研和查阅,分析街区内的街道空间优势和劣势,得出影响五大道街区街道空间活力与场所优势的因素。最终,通过对历史街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找出空间场所失序的真实程度和原因,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为城市街道空间的评价和设计提供依据。

3调研方法与调研究依据

3.1现场调研与问卷调查——实现调研对象现实依据

现场实地调研主要包括两大内容:问卷调查和现场信息获取。问卷调查通过设计简单的问卷获取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内居民、游客和商户对五大道的主观意向以及对不同街道空间的基础认识和评价水平。现场信息获取则通过对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不同街道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人流量、车流量、相关历史文化建筑参观人数、消费场所人流量与活力等相关量化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准确数据基础。

3.2基于网络街景数据的空间审计——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可视化

由于调研对象的空间尺度较大且受时间因素等影响,实地调研在某些方面会有一定负面影响,因此调研建立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街景数据进行空间失序因素线上调研,通过建立基本的空间失序评判基础,统一用同一种街景数据进行空间审计,用“是与否”等非主观性评判对区域内不同地段进行空间失序程度评测,给出较为客观的分析结果。

4调研与研究过程

4.1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现场调研

(一)街道界面调研:

街道的侧面立面是影响游客游览历史街区的重要因素,沿街两面的建筑和空间尺度直接影响游览感受。五大道原为高档居住区,街道两旁的半透明铁杆围墙形成了独有的英式街区景观,但削弱了互动性与活力。历史演进和更新对街道空间进行了改动,如今的界面立面包括实体围墙、镂空围墙和建筑绿化等。现场调研对所有街道进行信息记录,并用图表显示立面界面。

微信截图_20210615103720

图8 现场调研拍摄

微信截图_20210615103738

图9 现场调研拍摄

微信截图_20210615103351

图10 各类型街道界面分布

微信截图_20210615103339图11 街道侧界面各形式比例

通过街道竖向界面的调研和数据可视化图标,很明显得出以下结论:①五大道街区内超过八成以上的界面由透空围墙组成;②绿化在街区的组成占比并不高;③睦南道的实体围墙占比最高,高达45%,绿化也为街区内最少的;④大理道的各个立面元素占比较为平均。

(二)街道车流量调研:

由于车流量会受到早晚上下班车流高峰影响,因此现场车流量调研主要包括两个时间段的测量,分别在下午十二时——下午五时(正常时段)和下午五时——下午七时(高峰时段),不同道路根据各自长度分别设置适宜的测量点,每个测量点的测量时间为两分钟,最终将所有测量点的车流量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得出每条道路的平均车流量。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得出结论:①高峰期时段的车流量明显高于低峰时段,作为人行出行最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历史文化街区,过大的车流量会对游客游览造成极大的干扰; ②相比于街区片内部道路,位于保护街区外部的成都道与马场道的车流量比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等内部道路的车流量有明显增加;③无论低峰还是高峰时期,南北向道路的车流量均比东西向的要偏高。

微信截图_20210615103351

图12 车流量测量点

图13 车流量测量结果

4.2基于社会问卷的调研与结果

(一)问卷结果可行性评价:

设计问卷,问题包括不同人群对于五大道不同街道的认知与评价,得到使用人群对于五大道街区的真实看法与评价,问卷总共发出200份,收回186份,调研人群男女占比平均,且包括游客,居民与商业人群,各人群占比均与合理,结果较为可信,可作为五大道历史文街区街道空间评价的现实调研基础。

(二) 问卷结果与分析:

问题3的结果分析表明,大多数采访者认为自行车是在五大道街区中最适合的游览方式,其次是步行。虽然五大道街区的设计初衷是为步行而设计,但由于人行道或其他负面因素的影响,使用者逐渐放弃步行,更倾向于自行车。问题4的结果显示,大多数采访者认为五大道街区是历史文化街区,而不是休闲娱乐街区。然而,城市街道空间应该是为了真正的使用和活力而设计,而不仅仅是被保护和观赏的对象。问题6和7的结果表明,采访者对于五大道街区的不同街道有不同的看法,但睦南道是最需要改造的街道。问题8的结果表明,五大道街区的最明显问题是空间质量差,缺乏商业和活动空间,而建筑质量影响较小。因此,改进五大道街区需要提高空间质量和整体性活力,而不仅仅是提高建筑品质。

微信截图_20210615143546

图14 出游方式统计图

微信截图_20210615144332

图15 街区印象统计图

微信截图_20210615145452

图16 出游方式统计图

微信截图_20210615145749

图17 街区印象统计图

4.3基于网络街景数据的空间审计调研

(一)整街道空间失序的构成要素识别:

通过阅读国内外街道空间失序的先关文献与论文,从而制定出空间质量审计的四大类评测类别,分别为:建筑,沿街商业,绿化,道路,随后对这四类街道空间评价进行进一步的细分,结合调研场地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了17个二级评价空间失序的指标,最后将这些要素指标统一,综合分析空间失序的程度。

图18 审计指标图

(二)街景数据提取与测量点布置:

通过百度地图街景数据进行城市空间评判,网络街景数据密度较高,基本上满足研究需求,不同等级道路均有体现(大到20米干道,小到6米小路),同时街景图片像素满足研究需求,数据充沛,照片无遮挡,日期较新,研究要素满足时代性。通过每50米计算一个观测点的基本方法,五大道街区区域内共计162个观测点,一个观测点分为东南西北四个观测方向,因此共计648张街景照片数据。

微信截图_20210615155230

图18 街景数据

微信截图_20210615155317

图19 街景图

微信截图_20210615103351

图20 数据采集点

(三)街景数据分析:

特别邀请同为建筑学或城乡规划学科的学员对调研照片进行分析调研,分析大类分为“建筑”、“沿街商业”、“环境绿化”、“道路”四大类,四大类分析下细分为各项不同评判标准。评判采用较为客观的“0、1”分析法,当存在有失序空间时,则计算为“1”,无则为“0”,由于每个测量点同时拥有四个方向观测面,所以每个观测点满分为4分,若分数越高,则说明该测量点空间失序越来严重,得分越低,则相反,空间越有序。

将评判结果进行区域内比较,区域内不同街道空间失序现状,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不同地段人气区别从而分析城市失序空间对于城市活力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162个评判照片进行评判,若四个方向中有一张存在失序,则计算为测量点存在失序状况,评判结果仅为“有”或“无”的结果,结果为:①建筑失序情况:建筑拆封:1.2%、建筑外立面不完整:2.2%、建筑外立面破损:1.4%、建筑外立面老旧:10.5%、建筑外立面涂鸦:1.3%、私搭乱建:0.8%;②沿街商业失序情况:招牌老旧:10.5%、铺面老旧:7.5%、占道经营:1.3%、铺面空置:24%;③环境绿化失序情况:植物杂乱:3.4%、垃圾堆放:2.4%、废弃车辆:1.4%、施工围墙:3.5%;④道路失序情况:道路未硬化:1.1%、道路破损:2.1%、道路侵占:12.5%。

未标题-1

图21 分析结果

22

图22分析结果

每个测量点测得17个“1-4”的分数,将该测量点所有分数相加,再除以17,得到改测量点的失序平均得分,将得分分为五个分段:“0”、“0-1”、“1-2”、“2-3”、“3-4”,分别为空间无失序、轻度空间失序、中度空间失序、重度空间失序、严重空间失序。

对406个观测点进行了17项不同分析项目的打分,以得出每个测量点的平均失序得分,并将数据反映在地图上,得出以下结论:1)五大道街区整体街道空间失序程度平均数为0.5,结果为优,街区内街道空间失序程度较轻;2)街区内空间失序程度最高的街道是睦南道;3)影响街道空间失序的最重要因素是铺面的空置,老旧以及车辆对街道甚至人行空间的侵占;4)建筑的质量对于街道空间的影响并没有很大。

5  结语

通过实地、网络和大数据调研,对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多方面的调研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存在实用功能的缺失,现有功能与使用人群复杂化之间存在矛盾;街道空间的侵占和利用率不足,导致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表面繁荣,但内部矛盾和需求困扰仍在持续;历史街区和历史保护建筑仅仅保护而不加以功能置入,是与时代的发展相违背的;简单利用传统街区来强行化解现代都市愈发严重的交通问题,只会对历史街区的街道空间造成不可恢复的伤害;为符合历史进程和群众需求,应该研究街道缺失的功能和实际需求,与时俱进对街道空间加以改造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