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4
/ 2

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

王芹艳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宣威 655400

【摘要】本文以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首先阐述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的主要内容,挖掘其重要育人价值;其次将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概述当前两者融入的现状,并剖析当前存在问题的原因,力图通过分析为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时期,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人一生的“拔苗孕穗期”。大学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阶段,教育教学不仅注重知识强化,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保证,面对“三观”并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应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远大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为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滇东北地区作为云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革命老区,具备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承载着红色革命精神以及光荣优良传统,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

一、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概述

滇东北地区,现指云南省昭通地区和曲靖。中国革命时期,尤其是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遭受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被迫率中央红军5个军团、中央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 万人(也称红一方面军)突围,开始长征以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先后两次途经滇东北地区,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革命的火种在滇东北地区的传播广而速,形成了这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两次会议意义非凡,永放光芒。红军长征经过滇东北地区期间,曾召开过两次重大会议,对全党全军继续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军事路线、政治路线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议,在党的历史上意义非凡,影响甚远。首先是著名的扎西会议,在贵州遵义会议的基础上,扎西会议更彻底的统一了全党全军思想,“是继遵义会议后的一次重要会议,对贯彻遵义会议精神,实现党和红军的战略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1]其次是西山三元宫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的重要领导实际分析了红军面临的形势,以正确策略指挥中央红军强渡金沙江,实现了“到川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的战略目标。

两次大规模扩红,一次重大战役,中央红军越发英勇坚毅。滇东北地区记录着红军长征时的两次大规模扩红和一次重大战役。首先两次大规模扩红指扎西扩红和会泽水城梨园扩红,红军人数不断攀升,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其次,一次重大战役指宣威来宾铺虎头战役,中央红军与刘正富亲自指挥的两个主力团在虎头山以北一带进行了激烈战斗,打出了红军的威严,为短暂必要的休整争取了时间,赢得了军事主动权。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在滇东北地区留下的红色资源,依然哺育着当地的人民。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地区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挖掘,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现实资源。

二、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阐述

为更全面了解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滇东北地区部分高校进行了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65份,在剔除规律性作答、漏题、不符合调查对象条件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35份,有效回收率为94%。基于第一手数据分析,当前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入度有待提高。

首先,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真正融入教学全过程,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滋育作用未充分发挥。一方面,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度高于其他课程。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调查发现,有93%的同学表示在思政课堂上学习过关于滇东北地区红色历史的相关内容,大部分思政教师将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载体,要求学生深入学习红色历史,以社会实践报告、微电影拍摄等形式展现学习成果,而仅有37%的同学表示在专业课程中有过相关内容的学习讲解。另一方面,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入缺乏整体性。昭通地区有昭通学院、昭通卫生职业学院等高校,曲靖地区有曲靖师范学院、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调查发现,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融入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如昭通地区的大学生对扎西会议的相关内容了解更多,而对于除昭通地区的红色不够了解,曲靖地区的高校也呈现出类似情况。因此,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呈现出内容单一、地域明显、整体性不强的特点,未能真正发挥出其育人价值。

其次,学生以信息化手段获取关于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的渠道较少。当前,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比较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学手段创新不及时,使得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发挥不明显。通过调查,滇东北地区的大多数高校未搭建或完善两者相融合的教学资源平台,如VR体验等,部分高校未能将滇东北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纳入教育教学信息化中,学生未能在更好的体验中及红色知识的学习中深化对理想信念重要性的认识,滇东北地区红色文化内容未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三、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未完全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因分析

未充分认识滇东北红色资源的重要育人价值。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融合,更要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在对“专业课上,是否有涉及到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内容的学习”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63% 的学生选择“否”,这充分说明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体现甚少,对于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内容的讲解不够多、不够深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没有协同配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究其本质,这与未充分认识滇东北地区红色资源的重要育人价值分不开。

缺乏浓郁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红色文化活动的真正育人价值难以体现。通过调查,89%的大学生表示所在高校文化活动较多,但学生参加活动的原因并不相同。43%的学生表示喜欢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并自愿参加,而46%的大学生则表示参加文化活动是出于“第二课堂积分”要求。可见,部分高校丰富的文化活动并未真正受到学生的喜欢。在关于“你所在学校是否开展过与滇东北红色文化相关的活动”这一问题中,仅有28%的同学选择“是”,可见,校园文化活动对滇东北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较小,学生难以通过活动对其进行了解和学习。

部分高校缺乏平台创新滇东北红色文化资源宣传高校采用老旧、传统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难以吸引信息化时代学生的关注,降低了学生对滇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热情,难以真正将资源和理想信念进行融合。

 将滇东北地区红色文化融入到对大学生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过程至关重要,充分挖掘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更能将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做得有温度、有深度。各高校都应该高度重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将红色资源融入教材、课堂、校园文化中,丰富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途径,不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使之成长为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印发(红军长征基本史实和重要提法)的通知》(中史文[2006]18 号).

[2]呼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3(03):57-61.

[3]张维静.大学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陕西教育(高教),2023(01):10-12.

[4]钟国秀. 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22.

作者简介:王芹艳:1993年2月,女,汉族,云南省宣威市。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