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工人归属感优化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9
/ 2

我国产业工人归属感优化路径分析

王小柯,崔建新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 山东省临沂市 273400

摘要:为赢得产业变革的先机,国家高度重视对未来产业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培养,提高产业工人归属感则是其中重要工作之一。而我国提高产业工人归属感主要被限制于现行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产业工人技能培养系统制度。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归属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公共服务获取均等化;提高产业技能,发展高素质产业工人;改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

关键字:产业工人、职业归属感、职业教育、职业认同感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导致重大转折的新局势下,为赢得产业变革的先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应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7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大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改革,壮大产业工人队伍的力量。2018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进一步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发布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拓展了新时期产业工人技能培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服务保障、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以及社会待遇。

根据一种员工对组织的占有感或者是对特定工作或角色的心理联系,职业归属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随情感而产生的社会认知。对组织、职业的情感依附越重,越容易产生对组织和职业的认同与热爱,以及更高的归属感、责任感。现有的大多研究都证实了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对于工作投入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郎艺和王辉(2016)的研究认为,员工能够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觉得自己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对组织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则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概率会超额投入。而Zhang (2018)的研究则验证了职业认同在工作投入中起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有着积极的认识时,他就会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工作环境带来的不满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消除。

二、中国提高产业工人归属感的发展困境

(一)现行公共服务保障制度难以满足产业工人发展需求

公共服务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是产业工人职业归属感难以形成的重要制度困境。产业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承担基础劳动的同时,在家庭生活中也承担重要的经济责任,绝大多数人以工资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我国产业工人组成结构较为特殊,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产业工人流动性较强,农民工就业“候鸟”特征较为明显,流动问题将长时间存在。大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外来劳动力以维持本地城市经济的高速运转,同时对外来务工人口的子女教育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异地医疗制度等缺乏必要投入,看病难、入学难等问题极大削弱外来人口对企业和城市的归属感,产业工人难以获得在城市中安家落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许多产业工人在已经掌握了较为熟练的技能后,往往会选择返回自己的家乡,从而导致产业工人难以形成产业工人的职业归属感,使企业无法以系统性、连续性的技能培养体系培育新产业工人队伍。同时,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也降低了工会、企业等组织针对性展开工人技能培养的积极性,如此二者之间便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产业工人职业归属感的整体发展。

(二)产业工人技能培养系统制度不完善

产业工人技能培养系统的欠缺也是当代产业工人培养需解决的问题。产业体系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也远多于以往任何时候,我国传统技工教育与现代企业工人培养制度相比于当代产业发展都有一定脱节。企业外部的技工教育学校长期滞后、内部技工培养固化、内外系统衔接不顺畅三大问题共同阻碍了产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的建立。

从职业教育体系来说,我国目前的职业技能教育以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但是目前的职业院校作为高考中的劣势方,能够得到的教学资源与政策关注与重点本科院校无法作比较。当代产业结构更新和升级速度快,而职业教育无法完全匹配产业发展的高速度,无法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现代产业体系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出现了企业“用工荒”和学生“就业难”无法得到匹配的现象。

在企业职业教育方面,民营企业相比于国营企业,往往会采用分工细化、重复劳动的方式,未将重心放于关注工人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创新创造能力开发上。在机构设置方面,缺少关注研究产业工人发展全局的人力部门,产业工人技能的无法形成对产业链和经济发展整体的影响力重大,阻碍着企业对产业工人技能培养的主动性。

在职业教育和企业之间的衔接方面,职业教育遵循教学课程目标,而企业发展则希望求新求异,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二者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理念和方法等不同维度的差异,高校应试教育与企业工作实践之间的不贴合,造成认知和实践之间的严重差别,使得职业教育学而无用,企业需求用而不学。

三、提高产业工人归属感的路径

( 一)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公共服务获取均等化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全方位保障工人的生活,解决产业工人在接受培训、提升技能、规划职业过程中有关生存生活的后顾之忧。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公共服务获取均等化的重点在于对不同收入群体的社会生活基本需求的保障。近年来,国家着力消除多年来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带来的城乡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均衡的问题。增强产业工人归属感主要在于减轻家庭负担。其中,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为农民工群体解决赡养老人以及个人老有所依的问题。为产业工人减轻负担,完成追求创新的职业发展。对于工人群体自身来说,当代民营企业用工在面对职工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保障时会不可避免的倾向于压缩用工成本,以及工人医疗、住房、养老保障等问题难以解决。改善这一问题需要从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两个层面出发,一方面以法律强制力来保障企业用工过程中的各项职工福利和保障待遇,另一方面从社会福利层面给居民基本生存需求提供保障,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进一步实现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此外,对于进城务工群体的子女入学、升学、户口落地、异地高考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当地城市给外来人口以充分宽松的容载政策,这也将给城市带来更大的人口黏性,降低工人的流动率,为产业工人增强职业归属感解决了后顾之忧。

( 二) 提高产业技能,发展高素质产业工人

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在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现实中担当执行者的角色。推动建设职业技能教育体系要从技能升级培养、规范化教育两方面出发。以院校为主导的职业技能教育应该在专业设置、课程目标等方面求创新求改变,思考现代化下新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缺口究竟在哪里,实现职业技能教育体系与时俱进,完成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三)改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

注重对产业工人的心理所有权建设,加强产业工人对企业和工作的心理联系,让产业工人能够感受到企业对其的关注与重视,鼓励产业工人提高对工作事务的熟悉度和对管理决策参与度,让产业工人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合作互惠的关系,促进产业工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投入;

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激励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打造良好的企业雇主品牌形象,能够激发出产业工人对于工作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提高产业工人的创造力,充分发挥产业工人的才能,提高产业工人对职业的认同水平;

营造以员工导向型为主的组织文化环境,大力向产业工人宣传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加深产业工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产业工人对企业的情感和占有心理,促进其对工作的投入度。

参考文献:

[1] ZHANG W,MENG H,YANG S,et al. Th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job satisfaction,and work engagement on turnover  intention  among  township  health  inspectors  in  China[J/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8,DOI:10. 3390/ijerph15050988.

[2] 耿艳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制度环境与路径优化[J].东岳论丛,2020,41(12):184-190.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01202.018.

[3]胡俊平.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的挑战与对策[J].科普研究,2021,16(04):63-68+109.DOI: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