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赛汀靶向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7
/ 2

赫赛汀靶向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黄春风 ,何欢

宜春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综合科  江西  宜春  336000

摘要目的:分析赫赛汀靶向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5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法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赫赛汀靶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神经毒性、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赫赛汀靶向治疗可提高化疗效果,且无额外不良反应,值得借鉴推广。

关键词】赫赛汀;靶向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安全性

乳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明确诊断开始治疗时已进入晚期,此时肿瘤细胞转移,可出现全身多器官病变,对生命安全威胁极大[1]。化疗是乳腺癌常选择的治疗手段,但该方法无特异性,会同时杀死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对人体有极大伤害。近年提倡在化疗基础上联合进行分子靶向治疗,其能弥补化疗缺陷,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避免正常细胞受损。赫赛汀是靶向作用HER2的人源化重组DNA单克隆抗体,可抑制HER2附着以阻遏肿瘤细胞增殖[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晚期乳腺癌为例开展实验,旨在明确赫赛汀靶向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有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5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法参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其中参照组年龄44~72岁,平均(58.12±6.69)岁;病程7个月~3年,平均(2.11±0.35)年。实验组年龄41~70岁,平均(57.57±6.31)岁;病程9个月~3年,平均(2.30±0.41)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治疗,使用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铂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20181),混合5%葡萄糖注射液制成10mg/ml混合液,随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混合均匀后滴注。使用上海创诺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多西他赛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13165),75mg/m2,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2周。

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赫赛汀靶向治疗,使用F. Hoffmann-La Roche Ltd生产的注射用曲妥珠单抗(国药准字J20110020),首次剂量4mg/kg,后续剂量维持在2mg/kg,以0.9%生理盐水250ml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3周,连续治疗4次。

1.3研究指标

(1)疗效评估标准:①完全缓解:病灶完全消失且无病灶反应;②部分缓解:病灶缩小30%以上;③稳定:病灶缩小30%以下或增幅小于20以下;④进展:病灶增大20%以上或出现新病灶;⑤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数+部分缓解数+稳定数)/总数×100%。(2)统计两组恶心呕吐、神经毒性、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

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稳定

进展

总有效率

实验组

26

5(19.23%)

14(53.85%)

4(15.38%)

3(11.54%)

23(88.46%)

参照组

26

3(11.54%)

10(38.46%)

3(11.54%)

10(38.46%)

16(64.00%)

x2

-

-

-

-

-

5.026

P

-

-

-

-

-

0.025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恶心呕吐、神经毒性、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恶心呕吐

神经毒素

肝功能异常

白细胞减少

实验组

26

7(8.00%)

2(28.00%)

3(12.00%)

2(24.00%)

参照组

26

5(20.00%)

1(24.00%)

1(24.00%)

5(16.00%)

x2

-

0.433

0.354

1.083

1.486

P

-

0.510

0.552

0.298

0.223

3 讨论

乳腺癌是病因尚不明确,怀疑与雌激素长期暴露有关,曾行胸部放射线治疗、营养过剩、高脂饮食均是该病的诱发因素。随着近年医疗技术的完善与新药物的研发,靶向治疗成为乳腺癌的新型治疗手段,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治疗作用,一是与靶标蛋白结合阻断信号通路,二是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发挥肿瘤杀伤作用[3]。赫赛汀为临床常用靶向治疗药,董延琥[4]的报道显示,采用赫赛汀联合化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且免疫功能得到改善,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0.32%。

本组研究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

P<0.05),究其原因是赫赛汀属于重组抗HER2抗体,HER2是能激活酪氨酸激酶的原癌基因,可促进肿瘤表面HER2蛋白过量表达,促使肿瘤细胞增殖,而赫赛汀可以选择性作用HER2细胞外部分,阻断其信号通路,从而减少HER2蛋白浓度,抑制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并诱导其死亡,实现抗癌目的。两组恶心呕吐、神经毒性、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赫赛汀靶向治疗安全性良好,这可能是因为赫赛汀能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保护机体免疫功能,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赫赛汀靶向治疗可提高化疗效果,且无额外不良反应,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任静,吕劲. 赫赛汀治疗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 血栓与止血学,2022,28(3):456-457.

[2]冯凌飞,贺曾. 赫赛汀联合多西他赛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J]. 安徽医药,2020,24(10):2095-2098.

[3]徐赟,张成辉,郭锰,等. 赫赛汀和长春瑞滨联合化疗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疗效[J]. 实用癌症杂志,2019,34(8):1348-1350.

[4]董延琥,罗代平. 靶向药物赫赛汀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J]. 实用癌症杂志,2019,34(12):2008-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