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李哲

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省 泰安市 271000

摘要: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是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和前提。高校作为培养我国优秀人才的主要场所,应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有机融合的优势,促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长久发展。本文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融合

引言

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做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育人才良好思想道德和积极心理状态的重要保障,对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应提高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视,并分析二者的关联性与差异性,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实践策略。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基本内涵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和认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个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变化,包括了情绪、情感、思维、认知等内容。但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原本所具有的功能、目标和任务,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不仅仅要关注每位学生在心理、精神、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还要关注这些变化的趋同性,即基于某个时期下的某种核心诉求或目的,站在宏观立场,或更高维度去审视它/它们是否正当、合理。即便完全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去看待这种“关注”行为,也是具有很强合理性的。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认为,所谓的“无意识”,并不是“遗忘”,而是“意识不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挑战和机遇,也会面对很多诱惑,过分看重时下的感受,沉迷于情绪发泄后的快感,将会使其变得越来越不堪一击,久而久之,精神和思想也会发生较难逆转的恶性变化。而作为教育者或学校,当把这一问题或这种现象无限放大后会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个体心理健康的范畴,开始更多与价值观、道德、信仰、信念等抽象元素联系在一起。曾几何时,心理健康教育还只是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附属品,其所具有的价值并未受到重视,但随着我们把更多专业心理学理论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后才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和所辐射出去的维度是可以不断增加和扩大的。在不同发展时期下,心理健康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及其在高校教育中所具有的地位会有一定差异,但培养健康人才这一根本目的,始终未曾改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都有专业理论做支撑,看似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所解决的核心问题也大不相同,但站在更高角度去审视它们时会发现,二者都具有能够影响对方的能力。这就像学生和老师,职位、职责、角色均不相同,但在具体场景下,他们却能在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前提下彼此影响对方。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所谓的“场景”,其实就是能够聚集大量学生的地方,并且这个地方又具有某种职能,对于学生成长有着积极帮助作用。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主要措施

2.1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高校普遍较为注重思政理论知识教育传授,虽然此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时代感,但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吃力。因此,为了有效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记住和吃透,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关注理论知识讲解的被动局面,将思政知识与实践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多元化、高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亦或者线上、线下学习。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党史内容时,可以将革命先辈的故事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促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在讲解政治性较强的思政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走进社会看望退伍老兵、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形式,丰富学生视野,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知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2改进教育方法

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方法和手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交叉融合部分。因此,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将二者充分融合并发挥各自优势。虽然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断提高,并时常组织各类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实际上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仍然较少。在此背景下,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高校可以引鉴德育的成功方法和经验,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普及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并将各类德育活动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逐步掌握完善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方法,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品质,进而挖掘自身内在潜能,为其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在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过程中,需转变传统被动等待的思想理念,教师可以主动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采取针对性的疏导和教育方法。同时,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实施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真诚和尊重耐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拉进与学生的距离,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

2.3用“情感教育”关联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在心理学上,情感以认知为基础形成,认知能力越强,情感越会以一种稳定的形态存在,并成为行动的重要动力。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包括学习和模仿),具有很强选择性,而具体的行为则是在情感参与下来完成的。结合教育实践,学生在学习、吸收新知识和新技能时,往往也会伴随着比较强烈的情感波动,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情感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始终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需要情感教育的补充,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明显作用。最典型的是,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将抗日战争与中美贸易战联系在一起时,学生内在情感便会瞬间被激发,平日里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会在此基础上有所改善。

2.4教育力量有效整合

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配合,对巩固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应建立两支教育队伍统一领导机构,将思政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领导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均纳入该机构,由学工处统一负责领导和管理,为心理健康教师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沟通渠道。同时,对学生工作领导者、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特别是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方法,有效区别大学生思想意识、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疏导和解决措施。在具体协同育人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可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备课,分享育人理念、借鉴教学经验等,共同设计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均是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将二者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国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公关世界,2022(4):112-113.

[2]刘晓.探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J].陕西教育:高教,2022(1):22-23.

[3]温敬敬.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与有机融合探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