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方法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4
/ 2

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方法与实践

姚光波

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桃园街道办事处 山东 德州 253100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大幅改善,农技人员收入得到有力保障,改变了以往“线断、网破、人散”的困难局面。虽然当前我国农技推广能力处于历史高位,但与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推广新方式不断迭代;合作社、联盟、家庭农场及返乡创业能人等农村新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等,都对农技人员科学素质、综合能力等有了更高要求。如何加快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能力,尤其是探索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的农科大学生快速精准补充到农技推广队伍的模式机制,是满足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农艺技术;推广;应用

引言

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且现阶段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对各类农作物的总体需求量仍持续增长。而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这就需要推广和应用科学的农艺技术,做好农作物种子的筛选、栽培、育苗、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浇灌等工作,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农业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减少人力投入,提升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进而提高我国农艺技术水平和农业经济水平。

1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存在的问题

1.1推广体系不顺不畅

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主要由国家、省、市、县、乡五级推广机构构成,是农技推广的龙头,县、乡二级则直接面对农民。然而,县乡两级机构的管理条块分割,县级推广机构是农业农村局和农技推广中心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专业科站与行政管理科室及执法机构。在人员组成中,有事业、参公及公务员身份的,工作中常常出现以行政主导业务的现象。乡镇级推广机构从乡镇农科站改为乡综站又改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事、经费管理从县划归乡镇,农技人员的工作重点也从农技推广为主变成了行政事务为主,除了承担农技推广工作外,与其他行政干部一样承担着乡镇中心工作等,多数情况下,只能利用晚上及空闲时间从事推广工作。这种体系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深度与广度。

1.2挑战增多、压力加大

农技推广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先进技术助推农产品稳产保供、农业高质量发展,既要保产能,也要保质量,还要保过程。1)产能。当前,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风险和挑战。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反复冲击,风险、挑战逐渐增多,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另一方面,极端天气现象频发、重发,重大病虫威胁不断加大;当前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2)质量。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提档升级,不仅要求农产品营养健康,而且需求呈现出功能化、个性化、丰富化的特点,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需求更加迫切。3)过程。绿色成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要求生产方式更加生态和低碳,投入品既要减量又要增效,生产过程既要集约化又要轻简化。可以说,现在农业农村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技解决方案,更需要科学技术支撑。

1.3农技推广工作效能不够高

一是认识不充分。不少人对农技推广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认识还不足,对新形势下“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体制认识不清。认为农技推广是业务部门的业务工作,公益性的职责能尽力就行,经营性的服务管不了;农民希望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多提供“保姆式”服务。二是目标不精准。现行镇上农技推广工作目标主要是完成镇和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工作任务,还没有真正把有效解决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考核不全面。政府对农技推广单位的考核行政化,单位对农技人员的考核业务化,也没有将农技推广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效结合起来。

2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策略

2.1构建高效的基层推广体系

把行政管理与农技推广在职能、人员、经费上分开,非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占岗的应剥离,以避免基层推广体系中行政管理与农技推广职能不清、推广经费挪用等问题,农业科技及“三新”技术项目的申报,乡镇与县级专业科室等同参与。这样有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扎实开展。

2.2多渠道培养人才,提升推广队伍素质

一是多方面着力,防止推广队伍断层。针对目前农业大学毕业生少、不愿从事基层农业推广工作的局面,加大定期定向代培招生力度,与学生签订协议,当地财政与学生分担代培费用,学生毕业后回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二是扩大招聘范围,甚至可跨地区和省招聘有志之士加入农技推广事业;三是根据项目、专业和推广工作需要,临时聘用专家(含土专家),补充基层推广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四是培养农技服务多面手,提高农技队伍整体素质。农业生产技术是多方面的,要求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应具备一专多能,要持续不断、有计划地对在职人员进行轮岗培训、新技术短训,促进知识更新,拓宽视野,提高服务水平。

2.3强化农技推广的机制建设

一是讲给农民听,建立多形式的培训宣传平台,不断完善宣传培训机制。要针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状况,将传统的培训宣传平台与现代信息化载体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农民听得到、听到想听的、而且听得懂,着力培养一批胜任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做给农民看,健全多层次的示范引导基地,不断完善示范带动机制。要围绕主导产业(如螃蟹、葡萄等),建立市有示范基地、镇有示范样板、村有示范主体的多层次的引领带动机制。三是指导农民干,完善多样化的指导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公益职能与社会化服务有效衔接和融合的服务机制,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程、精准和高效的指导服务。

2.4打造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应用平台

建立全面覆盖、全程服务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主要农业乡镇基本实现全覆盖的目标,分区域建设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构建农机农艺融合的新型主体。通过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服务主体,打造农机农艺农信融合示范应用平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信息化融合、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方式融合,培养一批全程机械化技术能手,可确保形成实用性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同类地区加快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基层农业、农机部门技术人员将共同入驻服务,加强农事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确保规模适度、功能齐全,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5加大资金投入

农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需要资金购买农机设备,否则就无法充分发挥农艺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政府在提高重视程度的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审批工作,保证资金充足,满足农艺技术的应用需求。

结束语

对于农艺技术来说,其不仅可以使农作物的日常生长达到一定要求,也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推动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而对于农艺技术的应用来说,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合理科学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农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高效作用。

参考文献

[1]兰天云,马千,施文艺.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性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机,2020(6):21-22

[2]张金星,刘靖.基层农艺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强化方法探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0):116-117.

[3]保仙鹤.关于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