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之困--“骗人”的血小板

/ 2

六年之困--“骗人”的血小板

梁英  ,阳丽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检验科  广西 南宁530021

正常血小板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ul,胞浆淡粉色,内含细小的紫红色颗粒,不抗凝的血涂片中血小板呈凝聚状态,而在抗凝血中呈分散状态。血小板正常值:(125-350)×109个/L。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5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我们本科室设定血小板危急值:大于1000×109/L或小于50×109/L(放疗科、肿瘤科及血液科小于20×109/L)。临床诊疗中,血小板80×109/L作为能否介入治疗的界限。

患者资料

患者为青年女性,病程长,月经增多6年。患者自述6年前“月经量增多”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减低(具体结果不详),当时无头晕、耳鸣、乏力、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气短、胸痛、骨痛,无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龈血、血尿、血便,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经治疗后(具体不详),血小板可升至正常、月经停止。之后患者间断出现月经量多,查血小板偶有减低,未进一步诊疗。现患者为诊疗就诊我院,门诊查“解脲脲原体:5.86×10^4 copies/ml;性激素未见异常;子宫+双附件彩超未见异常,门诊拟: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收住院。患者近期精神、食欲、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查体:体温36.2℃,脉搏8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2/80mmHg,身高155cm,体重52kg。神清,精神可,皮肤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颈软、无抵抗,胸骨,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2次/分,律齐、无杂音,腹部平软,未见胃肠型,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未扪及异常包块,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初步诊断:血小板减少原因待查

2.相关检查

第一次门诊血常规白细胞6.82×109/L,红细胞4.95×1012/L,血红蛋白148g/L,血小板60×109/L。第二次结果(住院)白细胞8.82×109/L,红细胞4.7×1012/L,血红蛋白146g/L,血小板210×109/L。生化结果无明显异常。

前后一天时间,血小板数值变化如此大,是疾病本身变化还是仪器检测出现问题?先看看仪器图形:

图片 2

图1 迈瑞BC-6800全血细胞分析仪

从图1可以看到仪器提示血小板直方图异常,血小板阻抗法为(PLT-I)24×109/L,光学法为(PLT-O)210×109/L /L。到底是什么问题呢?抽血不畅导致标本凝块?EDTA-K2依赖性聚集?按照正常工作流程应尽快推片复检后上报。首先检查标本并未发现异常,推片染色后低倍镜下快速浏览血涂片尾部及两侧边缘,油镜下仔细辨认,发现了血小板大片聚集(图2)。

initpintu_副本

图2显微镜下血涂片血小板分布情况  瑞-吉染色x1000

血小板假性减低元凶已出现,镜下血小板大片聚集,可能为EDTA-K2依赖性聚集,第二次结果为住院数值,医嘱为血细胞计数全套,血小板数值有阻抗法(PLT-I)46×109/L和光学法结果(PLT-O)210×109/L,当仪器出现报警信息时,结果可疑,仪器自动报告无可疑的那个结果,所以出现的第二次血小板210×109/L。

3.病例总结

本病例入院第二天即出院,出院诊断:血小板降低考虑因标本中血小板聚集导致,建议下次查血常规注意标本运送及抗凝剂选择问题。该患者血小板断断续续减低有六年之久,期间也有过治疗,但是多次血常规检测都没有做过涂片镜下观看血小板情况,导致病人有长达6年之久的困惑,经济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心里煎熬。

4.小结

血常规全血标本不比血清标本,容易忽视一些不易察觉的标本本身存在的干扰情况。虽然现在的仪器越来越先进,但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严重贫血又有溶血存在的患者,即使血小板正常也需要好好把关,尽量做到“眼中有图形,镜下有细胞,心中有患者(有责任心)”,往往小小镜下视野,带给我们意向不到的惊喜。

该案例的目的主要是提醒我们检验人员在审核血常规结果时,需掌握参数的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及时发现不合理因素,多方面查找原因;熟悉仪器的检测原理及性能,充分利用仪器报警信息、直方图和散点图等;熟悉细胞形态特点,多渠道学习,长期积累;加强与临床沟通,保证我们的检验质量,更好地服务临床,让病人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卢兴国 叶向军等 骨髓细胞与组织病理诊断学 202005 第一版

作者简介:梁英,女,1984-,壮族,广西南宁,本科,临检组长、主管技师,研究方向:骨髓细胞形态疑难病及外周血细胞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