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东主任医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眩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于晓东主任医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眩晕

        ,张莹 ,     ,指导老师:于晓东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 064000

摘要:眩晕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在中医药研究理论中称之为“眩冒”,发病时多表现头晕、头重、目眩等症状,对人们正常生活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在前人的相关论述中,眩晕的发生机理与风、火、痰、虚、淤瘀五个方面具有一定关联,其中痰、虚、淤瘀均与机体脾胃功能具有密切联系。而随着当今时代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饮食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眩晕病症的发生几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眩晕病症的病因病机也发生诸多改变。现阶段,多种因素导致的脾胃损伤是引发眩晕病症的关键因素,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着眼于发病根源,以此调理脾胃,保障患者机体气机畅通,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眩晕;调理脾胃法;治疗经验

于晓东,男,汉族,1963年6月生于唐山市丰润区,1986年毕业于河北省沧州卫生学校针灸专业,并于2007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在2008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同年被评为“唐山市名中医”。2016年获得“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首都名医房定亚、魏子孝以及河北名中医崔金海。担任中华中医药会神志病分会常委、脑病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唐山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主研科研课题先后获得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二等奖。2022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风病、眩晕、头痛的中医治疗,并对内科杂病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1.眩晕疾病发病机制与脾胃的关系

眩晕疾病是临床较为多见的虚损症候,与气血、肝肾、痰浊具有密切关系,而气血虚损应从脾胃论治。脾胃是元气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出现脾胃损伤情况,会导致机体元气衰微,气血生化乏源,清空失养,引发眩晕病症。脾居中土,主运化水湿,若中焦运化不利,易留湿邪。胃主饮食消化,饮食不节、情志抑郁易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阻于中焦,引发眩晕。患者湿困中焦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谈无味、咽中发甜,或为口黏、口干、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并伴有一定头重如裹,头晕耳鸣、视物摇摆等症状。患者舌苔多见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舌淡红,苔白腻或滑腻,化热则黄腻。脉象多滑数。而痰浊的产生也与机体脾胃有关,如嗜酒过度、嗜食肥甘等,或患者机体肝阳素旺、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引动肝风,上扰清空,引发眩晕。脾胃是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升清降浊主要依赖调顺枢机。脾脏主升,引导机体肝升发、肺宜发、肾水上升;胃腑主降,引导机体心火下降、肺气肃降、肾脏纳气。两者互为表里,升降相因,使机体气机保持平衡,整体运行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1]。而脾胃升降失常,机体内环境紊乱,清浊相干,病变状况不仅表现在脾胃功能,同时影响五脏六腑以及四肢九窍,气血逆行,浊邪上攻,引发眩晕头痛。

2.调理脾胃法治疗眩晕理论概述

应用中医方法临床治疗眩晕,需要辨析其虚实。而虚症有气虚、阳虚之分,实证也有湿热、痰浊之别。患者的脾胃虚弱,清阳不升,需要应用健脾胃、补中气的治疗方式;而对于中阳不足,寒饮上泛的患者,可采用温中阳、化寒饮的治疗方式,使患者中气建运、清窍得养,缓解眩晕症状。而湿热、痰湿属于机体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病理产物,临床治疗应采用燥湿化痰、清利湿热的方法,以此去湿热、化痰浊,改善患者的临床状态[2]

2.1健脾化痰、升清降浊

辨证属痰浊阻滞、清阳不升的眩晕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重、纳谷不馨,同时伴随一定恶心呕吐感受,胸脘痞闷,肢体易感倦怠,多寐。患者舌胖有齿痕,苔白腻,脉象细滑。多数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病症,属于易发眩晕的高危人群。而在防治过程中可采用健脾化痰方式进行防治,主要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2.2温脾化痰、利湿祛浊

辨证属阳气不足、寒饮上泛的眩晕患者,临床上眩晕症状的发病频率较高,视物时伴有昏花状态,面青并且肢体寒冷,呕吐清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易表现出疲倦乏力,经常出现耳鸣、口干不欲饮症状。患者舌胖有齿痕,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滑,应用温化寒饮、健脾利湿的方式进行治疗,临床多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

2.3清热化痰、畅利中焦

辨证属湿热中阻、上蒙清窍的眩晕患者,多数是由于痰湿化热,肝阳上亢,风挟痰浊导致诸邪骤至,导致机体腑气不通、气机失调,进而升降逆乱。此类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部沉重、四肢困重,并伴有脘腹痞闷,口舌发苦而带有黏腻感,恶心吐痰,渴不欲饮,尿短黄,大便不爽。患者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可采用芳香化浊、平肝潜阳、清热化痰,并配合通腑方法治疗,以畅利中焦。多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

2.4补气和血、调理脾胃

辨证属气血不足、清窍失养的眩晕患者,多为眩晕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病情较轻的患者闭目休息可缓解症状,严重者临床感受为坐舟船,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感受,面色萎黄

[3]。患者的舌苔薄白、舌质淡紫,脉象细而无力,主要采用补气健脾、升运清阳方式治疗。通常情况下选用八珍汤加减治疗。

总之,调理脾胃过程中,升降为主要调理措施。而在调理过程中,重在降浊,通过相应的调理措施降浊气,清气自升。并且在应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眩晕病症时,需要注重升降药物的运用。

结论:综上所述,在眩晕病症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调理机体脾胃气机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基于此项治疗原则的指导下,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辨证治疗方式,灵活应用治疗药方,注重调理脾胃气机之升降。对于中老年体胖气弱的患者,可采用健脾化痰的治疗方法,预防眩晕病症的发生。而对于形体消瘦、脾虚气弱的患者,适当采用益气健脾的治疗方式,杜绝机体痰浊的来源,进一步降低机体眩晕病症的复发几率。

参考文献:

[1]晏程远,金斌,胡斌.胡斌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临床经验介绍[J].新中医,2022,54(13):205-207.

[2]董志慧,谢秀娟.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09):55-57.

[3]刘建.路志正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眩晕举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1):1457-1459+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