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焦化装置顶循空冷器管束泄漏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2

炼油焦化装置顶循空冷器管束泄漏分析

刘子易

中国石化扬子石化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48

摘  要:某石化炼油厂焦化装置空冷器管束泄漏频繁,通过分析空冷器运行参数、顶循系统内结盐问题及设备腐蚀情况和机理,总结空冷器管束泄漏原因,从操作控制、运行优化、增设除盐系统、设备材质选型等方面考虑,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消除隐患。

关键词:泄漏 操作 结盐 腐蚀

1 概述

1.1 设备概况

某石化焦化装置顶循空冷器于2017年大检修进行整体更换,2020年两台空冷器管束出现腐蚀泄漏,2020年11月进行整体更换,设备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顶循空冷器设备参数

设计压力MPa

2.5

型号

GP9×3-8-258-2.5S-23.4/DR-Ⅳa

设计温度℃

190

尺  寸        (mm)

长*宽

9092*2980

工作压力MPa

0.9

700

工作温度℃

154-65

换热面积

(mm2)

基管/翅片

258 / 6037

容积L

1329

翅化比

23.4

管程数

4

出厂信息

厂家

某厂

管束材质

10#

时间

2020.11

管箱材质

Q245R

管束信息

尺寸

Φ25*2.5mm

介质

汽柴油

数量

368根

腐蚀余量mm

3

丝堵

M30×2×738个

1.2工艺流程

焦化装置分馏塔顶循环回流由顶循环回流泵抽出,一部分作为内回流返回分馏塔,另一部分至顶循空冷器冷却后再经顶循水冷器冷却后返回分馏塔。

1.3 泄漏情况

2021年8月某日, 分馏塔顶循空冷管束泄漏,焦化装置管理人员组织外操迅速关闭进出口阀切出空冷器,关闭泄漏点下方空冷风机并断电,同时做好承接,防止轻油泄漏至下部高温管道,引发次生风险。

2 运行分析

该装置于2021年上半年大修,停工期间,顶循空冷器进行吹扫水洗钝化处理,考虑为新空冷,运行时间不长,未安排拆堵头对管束进行高压清洗。5月底,装置开工。装置开工初期负荷偏低,分馏塔整体进料流量及热量低,顶循流量及抽出温度偏低。

此外焦炭塔新塔预热期间,部分反应生成油气进入新塔预热,导致分馏塔进料油气量降低,分馏塔热量不足,顶循流量及温度会因此下降。换塔后,新塔处于反应初期,油气产物偏少,也会导致分馏塔进料偏少,热量不足。

图2.1 换塔操作对顶循上回流流量及顶循抽出温度的影响

(蓝:顶循抽出温度;红:顶循上回流流量;绿:焦炭塔A塔底温)

因分馏塔顶循空冷介质内含有焦粉,且在装置调整时,顶循流量波动偏大,最低流量52t/h,较设计值105t/h明显偏小,存在低流速区,焦粉夹带盐垢等易在空冷内发生垢下腐蚀。

3 顶循系统结盐分析

顶循系统盐垢的成分以NH4Cl为主,在分馏塔顶循返塔部位,由于温度降低,系统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液态水,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远高于在油相中的溶解度,因此,氯化铵随凝结水下落至顶循返塔线下方,随着液滴下落温度逐渐升高,水分不断蒸发,最终将氯化铵混带部分焦粉滞留在4-8层塔盘、降液板上并带入顶循系统中形成盐垢。

部分盐垢进入顶循空冷管束附着在管壁,在盐垢与管壁之间的低温区域,逐步积聚极少量液态水,系统中产生的H2S和HCl在水中的溶解度远高于油,这样就在盐垢下方形成了HCl-H2S-H2O酸溶液。由于顶循系统中水含量非常低,又不断溶解顶循油中的H2S和HCl,造成该酸溶液的浓度高,腐蚀性强,最终对顶循管束内壁造成腐蚀、穿孔。

此外,装置上周期运行期间通过以废胺液替代炉管注汽的方式处理废胺液。初衷是通过高温以达到降解废胺液的目的。废胺液的主要成分为MDEA,即N-甲基二乙醇胺,其分子式C5H13NO2,氮含量远高于原料油。 当废胺液注入炉管,在高温作用下分解形成NH3,增加了胺盐来源。通过对废胺液组成进行分析(表3.1),发现废胺液中不仅是含有大量N元素,氯离子含量也远高于装置原料。根据对废胺液组成的分析,加热炉管注入废胺液会额外引入氮元素和氯元素,继而形成胺盐和HCl,加剧装置顶循部位结盐和酸腐蚀情况。

表3.1 废胺液分析数据

采样日期

热稳定盐,%(质量分数)

铁含量,mg/L

氯离子,mg/L

pH值

2020-09-25 15:00

0.97

0.91

22.19

9.52

2020-09-23 14:20

0.68

1.78

23.52

9.5

2020-09-22 09:40

1.42

1.29

11.29

9.4

2020-09-21 14:00

1.39

1.18

/

/

2020-09-21 11:00

1.43

2.65

22.93

9.6

顶循空冷泄漏后,对泄漏的油样、水样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表3.2 循环油水样分析数据

序号

样品名称

PH值

氯离子mg/L

氨氮mg/L

备注

1

顶循空冷水样

6.5

958

594

稀释5倍

    由表3.2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在稀释5倍后水样PH值仍呈酸性,稀释前的氯离子含量是原料油的约2000倍,说明原料中大量氯离子集中在了顶循系统。氨氮含量较原料油低,但并非说明顶循部位胺盐含量少,而是由于胺盐大多已与焦粉混合形成了盐垢附着在设备内壁,仅仅是样品中携带量少。根据分析数据,说明顶循空冷内氯化铵盐实际含量较高。

4 设备腐蚀分析

4.1分馏塔顶系统结盐的机理

原料油中的氮化物、硫化物和氯化物(也可能由注入的水带入)在焦化过程中裂解,反应进料中的有机氮化物、有机氯和无机氯化物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R-N→RH+NH3

Mg+H20→Mg(0H)2+HCl

R-Cl-H20→ROH+HCl

在高温条件下HCl气体不断逸出,同时焦化原料中的氮化物在焦化过程中,有一部分生成了NH3(气)。在较低的温度下,NH3(气)遇到HCl(气)在催化裂化分馏塔内形成NH4Cl,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NH3+HCl→NH4C1

分馏塔顶结盐的主要成份是NH4C1,而NH4C1在塔内生成的机理如下:

在分馏塔顶部温度较低时,塔顶液态水迅速溶解气相中的NH4C1颗粒而成为NH4C1溶液。在下流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NH4C1溶液失水缩合成为一种粘性很强的半流体,与铁锈等一起沉积附着在塔盘、降液管、顶循系统设备及管线等。

4.2设备腐蚀机理

根据上述分析,顶循系统中存在大量的盐分,主要为NH4C1,当介质温度降低到盐的沉积点以下时,就会析出固态NH4C1,呈现白色、绿色或褐色的外观。NH4C1有吸湿性,可以从工艺介质中吸取水分,导致NH4C1盐的垢下腐蚀。NH4C1盐垢下腐蚀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NH4C1+H20→NH3·H20+HCl

Fe+2HCl→FeCl2+H2

同时,顶循系统内存在H2S,NH4C1和H2S巩固才能的情况下腐蚀会相互促进。NH4C1盐水解生产的HCl会破坏FeS膜,生成FeCl2,然后FeCl2和H2S反应生成FeS和HCl。这样不断循环联锁反应,壁厚也就不断减薄。反应方程式如下:

Fe+H2S→FeS+H2

FeS+2HCl→FeCl2+H2S↑

FeCl2+H2S→FeS+HCl

5 泄漏预防措施

5.1 操作控制

    严格控制分馏塔顶温度100℃~130℃。

    提高顶循上回流流量,加快空冷处的介质流速,减少焦粉、污垢在管束中聚集沉积,形成垢下腐蚀。

    在预热阶段及换塔初期,及时调整顶循上回流流量及顶循冷后温度,避免流量和温度大幅降低,避免发生垢下腐蚀。

5.2 工艺防腐、顶循除盐等

目前行业内应对顶循结盐、腐蚀的措施主要有加注缓蚀剂和设置顶循除盐设施两种。

该装置分馏塔顶有缓蚀剂注入的防腐措施,但由于注入点位于分馏塔顶空冷入口,只有在使用汽油冷回流流程时可对顶循管线起到些许防腐作用,因此,该防腐措施在顶循部位实际未应用。可以考虑下次检修时在顶循泵入口增加缓蚀剂。

另一个常见的防腐手段是采用顶循除盐设施,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化工企业得到应用,使用效果良好。该设施通过引出部分顶循油,以水洗的方式脱除胺液和H2S、HCl,经油水分离后再将顶循油返回系统。按照技术协议数据,顶循除盐设施投用后,除盐率≮80%,脱后顶循油中Cl离子含量<1mg/ kg,可有效控制顶循部位的结盐及腐蚀。

5.3 管控措施

(1)由于空冷有再次泄露风险,因此车间对空冷器进行特护管理,要求操作班组及车间值班人员定时巡检签字,同时现场增加固定式报警仪、视频监控,做好时时监控。

(2)顶循除盐项目已现场施工完成并投用,经过半年跟踪化验分析,脱后顶循油氯离子含量最高1.6mg/L,最低0.5mg/L,平均0.91mg/L,标准偏差0.3。此外,装置暂不进行废胺液回炼,减少系统内氯离子含量。

(3)对所有需回炼的物料,如废胺液、污油等做好分析,评估风险后再实施。

(4)低负荷下,办理工艺变更,评估仅投用一台空冷的可行性,以提高空冷内介质流速,减少焦粉、腐蚀物沉积。

(5)为保证装置运行平稳,车间提前制定空冷泄露应急处置方案,同时申报同型空冷,做好更换方案,一旦空冷再次发生泄露,即将泄露空冷切出后更换。

(6)针对顶循系统易腐蚀问题,对顶循系统易腐蚀部位做好每月固定监测,根据检测情况调整检测频次。

(7)顶循油做好每周监测,分析盐含量、水含量、氯含量、硫含量,时时掌握设备腐蚀环境变化。

(8)严格按照工艺卡片进行操作,充分考虑焦炭塔不同生产阶段对顶循空冷的影响,尤其在焦炭塔换塔、预热等操作过程中,提前调整分馏塔各分支流量,防止分馏塔顶温度过低。

6 结论

综上,该焦化装置顶循空冷器泄漏主要原因为加工废胺液、原料劣质化后,导致顶循系统内NH4C1盐增多,发生垢下腐蚀。因此,需重点监控原料、各类回炼物料组成,定期分析顶循油氯离子含量、定期检测顶循系统管线等,严格按照工艺指标操作,同时做好风险评估及监控,提前干预,防止泄漏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