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以《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课程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4

高校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以《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课程为例

卢海峰1,2,孔晓璇1,2

(1. 武汉大学 岩土与结构工程安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武汉  430072;2. 武汉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国家相关文件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土木类专业课程是以实践为主,培养的是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人才,思政教育尤其重要。结合开设的《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前辈无私奉献的专业精神相结合,从国家基础建设中土木类专业知识入手,通过阅读经典事迹、翻转课堂、课堂报告等形式使中同学们在专业学习的过程培养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关键词: 课程思政土木工程翻转课堂优化设计

  1. 引言

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1],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专业课程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文件同时还强调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土木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铁道工程、智能建造、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城市水系统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等多个一级专业,涉及面大到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小到国民衣食住行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需要充分认识具体课程的专业特点和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真正做到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自然的感受到专业课程里面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

  1. 高校土木类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课程思政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历程,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上海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重心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注重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在此进程中,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2]第一阶段:2005年起启动实施“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第二阶段:2010年起,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聚焦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第三阶段:2014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通过对2022年以前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论文统计(图1)可以发现,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研究工作与课程思政发展历程有一定联系,2005-2010年之间,开始有部分课程思政相关论文发表,但数量相对较少,到第二阶段(2010-2014年),发文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到了第三阶段(2015年以后),发文数量开始持续增加,并且在2018年开始迅速增长,仅2022一年的发文数量就达到了近42000多篇,然而从发文单位数据统计结果来看(图2),学校综合实力排名前十的高校在课程思政研究方面投入的精力和重视程度较其他高校远远不够,土木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所面临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图1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数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图2 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发表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1)起步晚,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校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第二阶段(2010-2014年)之间已经开始呈现出增长趋势,然而土木类课程思政研究论文统计显示(图3),该方向在第三阶段(2019年)才开始呈现增长趋势,起步明显晚于其他专业方向,而且数量上也远远低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数量呈个位数(图4)。另外,虽然自2021教育部发布决定,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工作,鼓励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引领和积极探索,但总体来讲,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关教育部门需加快、加强建设[3]

图3 土木类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数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图4 土木类课程思政研究论文单位(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2)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校的工作重心在于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工作重点往往放在专业教

育和学科方向发展,传统的高校评估体系中,还是以专业教育排名及优势学科的数量为评价尺度,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土木类由于专业性强,各单位在课程思政方面重视程度普遍不够。通过对我国土木类重点高校课程思政研究论文统计(图5)可以看出,这些高校受政策影响已经开始了课程思政方面的建设和研究,但结合土木类专业教育开展的课程思政研究非常少,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图5 土木类重点高校土木方向课程思政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3)专业人员参与度不高

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只专注于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对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的不够深入,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认为土木类专业是理工科,思想政治教育是文科,部分年轻教师尚未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认为“课程思政”工作不应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范围,对于专业培养的益处不大,从而存在抵触情绪,在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对于课程思政的参与度不高,在专业领域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和影响力的专业人员受时间精力和认知程度等多因素影响,参与度就更加低了。

  1. 高校土木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

(1)土木类课程专业特点分析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可以看出,土木类专业属于工学门类,包括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城市地下空间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铁道工程、智能建造、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城市水系统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等12个专业。

表1土木类专业分类表[4]

专业类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学位授予门类

修业年限

土木类

81001

土木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81002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81003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81004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081005T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081006T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081007T

铁道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081008T

智能建造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081009T

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081010T

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081011T

城市水系统工程

工学

四年

土木类

081012T

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

工学

四年

由于土木类涉及专业方向众多,门类复杂,课程设置也呈现出多样性,以武汉大学为例,学校土木类主要涉及土木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在学分设置上需要兼顾多个方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文化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等,专业课程占比约为42%,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比较大,通过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意义重大。

图6 武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学分设置

(2)土木类课程思政元素剖析

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是指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也不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而是在专业课程中“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即“育人元素”[5]。土木类课程涉及行业和方向众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涉及多个方面,结合相关研究[5]、[6],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表2):

表2土木类课程主要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

主要涉及专业

安全责任意识

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等

拒腐防蚀意识

所有专业

绿色环保意识

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

认真严谨意识

所有专业

团队协作意识

所有专业

无私奉献精神

土木工程,土木、水利与交通工程等

家国情怀和服务意识

所有专业

(3)教学方法探索

土木类专业课程专业性强,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合理的设计和安排,才能做到不太刻意又不完全与课程脱离,润物细无声。土木类专业课程以工程为主,课程思政教学可考虑以典型工程案例和经典人物事迹为依托开展,具体可以采取课堂专业知识讲解、工程案例剖析、经典人物事迹讲述等形式,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分解到各教学环节进行讲解,同时结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专题活动,让学生自主开展相关活动,加深对思政元素的理解。

  1. 课程教学实践-以《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课程为例

(1)课程简介

《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课程内容从岩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入手,涵盖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工程勘探与取样以及原位测试等方面知识,应用于解决特殊性岩土工程、不良地质灾害治理以及多种工程评估和检验等领域,是土木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本科教育阶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初步掌握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也可为进一步深造研究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岩土工程勘察和测试的基本原则、工作程序、研究内容和勘察测试手段及方法,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训练其必要的工作技能。

(2)课程思政设计

《岩体工程勘察与测试》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服务于土木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是确保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大多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在工程建设前期以及建设过程中进行,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艰苦,需要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测绘、测试、灾害治理等方面,里面蕴含了很多思政元素,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理设计来进行思政教学(表3 )。

表3 《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课程思政设计

课程内容

思政元素

教学设计

工程地质测绘、勘探与测试(共3章)

无私奉献精神

结合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测试技术发展历程,讲述老一辈工程技术人员艰苦环境和有限条件下开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弘扬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灾害

(共3章)

家国情怀和服务意识

我国幅员辽阔,特殊性岩土和不良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乡情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服务家乡的意识

工程监测与检测

(共5章)

安全责任意识

工程监测和检测是保证工程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在教学中讲述工程监测和检测引起的事故,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责任意识

勘察分析与评价

(共2章)

认真严谨, 拒腐防蚀意识

工程勘察和测试最终要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相关部门,通过课堂相关案例引导,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告诫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要有拒腐防蚀的意识

工程地质测绘、勘察与测试涉及土木工程、矿业工程、水利工程等多个行业,是从事相关基础建设的基础,老一辈的工程师在环境恶劣、设备简陋和交通不便等情况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为我国早期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继承和传承。在该部分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知识,融入老一辈工程师的事迹来弘扬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灾害是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课程的重要内容,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学生来着全国各地,他们的家乡也面临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家乡岩土和地质情况,运用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助力家乡特殊岩土或不良地质灾害的治理,培养学生服务家乡的意识和家国情怀。

工程监测和检测是确保工程建设安全的重要环节,实际工程建设中很多安全事故的原因都与监测和检测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安全责任意识非常重要,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典型工程事故案例,深入剖析事故原因,加深学生对工程安全责任意识的理解。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往往需要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呈现,然而实际工程建设中会面临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诱惑,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来加强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以及拒腐防蚀的意识。

(3)专题教学应用

在课程章节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同时,本课程开展了以“学以致用-专业知识助力家乡发展”为主题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教学。课程开始,以“将军农民”甘祖昌“一座桥变十二座桥”的故事为引导,故事讲述了甘祖昌将军回到家乡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将原设计需要全部拆除的河中6个桥墩,保留了4个桥墩,使得当时的建桥预算一下子由10万元降到了3万元,同时通过优化管理和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决算时,桥的造价只花了1.2万元,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甘祖昌率领群众又先后建起了1座中型桥和沿途各路段的10座小桥,前前后后共修了12座桥

图7 课程思政专题讲述甘祖昌将军事迹

在听取了甘将军的事迹介绍后,学生依次上台以自己家乡为背景,结合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分析了家乡建设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难题和灾害,结合《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课程所讲述的专业知识,对家乡发展进行了规划,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和建议,在学习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了“家国情怀”。

 

2021年     2022年

图8 思政课堂学生报告

  1. 结语

大学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专业课教师的职责,土木类专业课程涉及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关乎国计民生的工程,需要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平和素质的综合性人才,课程教育蕴含的思政元素也非常丰富。以《岩土工程勘察与测试》专业课程为依托,通过专业讲解、翻转课堂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作为同类型课程思政教学的参考。未来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学校重视程度以及相关制度和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Z].

[2] 金浏河, 高哲. 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辨[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8).

[3] 贾则琴,运迪. 高校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经验及优化路径—基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调研分析[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36(8):24-35.

[4]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年)》.

[5] 夏建文. 土木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19(7):2.

[6] 张天航, 张鹏, 郑元勋,等. 高校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J]. 高教学刊, 20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