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亮工程”视频应用赋能社区矫正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雪亮工程”视频应用赋能社区矫正工作

张锐,高远,孙威蔚

(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

摘要自近年各地政府推进智慧矫正建设以来,社区矫正工作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已见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基层单位任务重、定位监管不精准以及与外部单位间协作程度低的问题,面对此类问题,本文通过探索“雪亮工程”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借助于“雪亮工程”具备的全覆盖、网格化、智能化的视频应用特征,缓解社矫人员的工作压力,丰富矫正对象的定位监管方式,拉动社矫机构与公安机关间的业务协同及合成作战,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质效的提升。

关键词雪亮工程;社区矫正;智慧矫正;人像识别;视频结构化



0引言

步入新世纪以来,社区矫正经历了从试点到扩大试点、从全面试行到全面推进的发展路径,当前各地政府积极主导并有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作为一种非监禁性矫正刑罚,与监狱把罪犯看管在固定场所不同的是,在社区服刑的罪犯即社区矫正对象是可以在指定的社区范围内进行活动,接受着司法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及教育帮扶。社区矫正的环境相对于监禁刑执行的环境自由性更大,矫正对象可在社区内进行基本的生产生活行为,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可毕竟社区的范围还是较大的,矫正对象的活动也是随机的,故对于基层司法机关,需要借助智能化手段,以便更好的管理矫正对象。

2019年《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智慧矫正”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陆续出台以来,各地市在司法部的指引下纷纷开始推进智慧矫正建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稳步提升社区矫正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改变了社区矫正工作模式,强化了针对矫正对象的监管工作。同样的,自2016年第一批“雪亮工程”示范城市试点建设以来,“雪亮工程”的建设已经由城市逐步下沉到了乡镇,覆盖范围已在国内全面铺开,大大提升了我国治安防控工作能力,强化了公安视频监控联网应用。

一方面“雪亮工程”的建设整合了市、县、乡镇及村落现有的视频监控资源,并且新增或强化了道路、小区、公园、火车站等主要场所的监控系统,推进了公安视频监控的全域覆盖及共享应用;另一方面“雪亮工程”通过在前端部署升级监控摄像头,结合后端智能算法,积极拓宽了视频监控相关的人像识别、车辆识别、视频结构化、视频智能分析等智能化应用。可以看到“雪亮工程”目前的建设情况及应用效果正好可以助力社矫机构管理分散的矫正对象,本文就“雪亮工程”如何与智慧矫正建设深度融合展开探索。

1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智慧矫正建设进程逐步推开,传统的社矫模式已慢慢被新的“智矫”模式所替代,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强化了社矫监管工作力度,提升了社矫智能化工作水平,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层单位任务重。智慧矫正的建设虽然把大部分社区矫正工作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也采用了生物识别、移动应用等智能化手段降低了一些工作的复杂度,但信息采集、外出请假、居住地变更、解除矫正等社矫工作的推进依然需要按照规范文件执行,再加上基层单位还需承担着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治宣传等职能,足见基层单位任务的繁重。此外当前基层司法机关的人员配备不足,即使可以联合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其中来,但社区矫正工作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且智能设备的投入使用,也需要相关人员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因此基层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负担重、压力大。

二是定位监管不精准。目前针对矫正对象的定位监管基本依赖于手机定位,首先手机定位极易受到周边地貌、磁场、天气的干扰,造成定位不准确;其次手机本身的质量存在问题,比如定位信号差、处理速度慢等都有可能改变手机定位的结果显示;此外矫正对象可能通过安装定位篡改程序、更换手机等不当手段改变定位。由此可得,矫正对象的手机定位并不准确且极易造假,从而给社矫工作人员造成了困扰,针对矫正对象的监管工作也难以有力施行。

三是外部业务协同程度低。社区矫正工作不单是社区矫正中心、司法所等社矫机构所需承担的责任,也需要其他司法机关、公安机关、法院等外单位的参与,然而当前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并不流畅,一旦发生矫正对象脱管等紧急情况时,联动指挥能力不足、数据共享不及时等问题便会暴露出来,社矫机构可调度的资源较少,公安机关也很难第一时间掌握到矫正对象的信息及动向,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2“雪亮工程+社区矫正”新监管模式应用

“雪亮工程+社区矫正”监管模式依托“雪亮工程”构建的视频、人像、卡口、门禁、证件等多维感知数据库,借助人像识别、车辆识别、视频图像智能分析、特征值提取及结构化描述等技术,通过碰撞比对分析多维数据,实现矫正对象及相关车辆的实时预警及行踪追踪,融合社矫业务系统,打造“雪亮工程+社区矫正”监管模式下的特色应用。

(一)视频点验应用实现远程报到

视频点验应用借助“雪亮工程”建设在社区全域范围内部署的前端监控设备,对管辖区域内矫正对象进行视频抽查点验,要求矫正对象在固定时间范围内到达指定的监控点完成远程报到,可结合人像识别、人体行为识别等算法匹配矫正对象信息,完成身份核验。有效弥补了手机终端定位方式不精准的缺陷,同时避免了矫正对象现场报到存在的疫情风险。

(二)人像时空档案实现无缝监管

基于“雪亮工程”的人像识别、车辆识别等智能视频应用,结合移动终端定位,形成并记录矫正对象活动轨迹,同时关联留档人员外出路经的主要点位监控,建立矫正对象人像时空档案,通过对矫正对象居住地、经常活动区域、同案犯聚集地等地进行分析,建立行为数据分析模型,及时发现预警异常情况,实现对矫正对象的全时定位和无缝监管,缓解了基层人员的监管压力。

(三)业务联通协作实现联防联控

以“雪亮工程+社区矫正”监管模式应用为基础,打通社矫机构与公安机关间的业务信息交流渠道,矫正对象擅自产生跨市区甚至出境活动时,可利用人像识别、视频结构化等技术,及时捕获可疑人员出入火车站、机场、公共活动中心等重点场所的信息,结合矫正对象信息、监控视频、移动执法视频的共享推送至相关部门,织就联防联控网络,提升部门间的联动能力,实现高效的应急指挥调度功能。

3 结论

本文基于“雪亮工程”的全覆盖、无死角特性,结合视频结构化、人像识别等技术,实现视频点验、人像时空档案等智能化应用,有效提升对矫正对象的动态监管和异常行为预警能力,拓宽社区矫正工作的覆盖视野。未来还应积极探索智慧矫正建设与其他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履行司法执行职能,助力司法领域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