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在《农村发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思政元素在《农村发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李旖婷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450046

摘要:对《农村发展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立德树人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思政元素及思政案例在课程知识结构、课程内容、课件设计、教学方式等教学全过程的自然融入和转化,培养学生的知农意识、爱农情怀、强农志向,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也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专业复合人才。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农村发展课程

课程思政包括两个词:课程和思政,从广义上讲,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一系列教材和过程,包括学校教师教授的所有学科,以及有针对性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是一个严格的纪律问题。这些课程是有限的,尤其是除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课程外的所有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国家意志、教育选择和社会需求的产物,也是学生全面发展时代的责任和任务。每门课程都必须通过学习和科学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其内部目标:学习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能力目的(方法目标)是通过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品质的目的(情感目的)是随着民族情感的普遍发展而成长为社会人。

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1.培养具有现代使命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者,课程思政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是核心、最重要和难解决的组成部分。高校通过专业课程的难解决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分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课堂,唤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价值观。让学生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培养热爱工作、具有积极良好品德的严格创新精神,在学生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培养富有创造力、负责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这将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学作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教学和研究机构,具有强大的价值观和科学指导。路易斯·巴斯德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研究人员有自己的家园。世界已经改变了,特别是在中国崛起的时期。美国加剧了对科学技术的封锁和打压,中国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质量决定了课程教学的独特价值和思想取向。教师要自觉履行使命和责任,自觉遵循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只有从自身角度出发,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取得有效结构不流于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才能正确办学方向和引导价值观。

3.推动营造融合多种社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良好良好社会风气。一代充满活力、忠诚、高尚、爱国的年轻人将为我们带来良好的社会氛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引领中国走向光明未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大学的思想政治建设,无论是理论的还是专业的,都依赖于培养堪当大任青年。

二、提升农村发展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

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经过仔细地研究和慎重的考察,实现该课程创新性多样化的课程改革模式。在保留该课程传统授课模式的同时,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和多种新的教学方式,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解决课程中的学习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1.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农村发展学》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爱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专业复合人才。

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本门课程通过不断的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课程安排,在现阶段《农村发展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根据知识结构的更新重新安排课堂讲授体系,完善教学内容、引入中国案例,推进课程内容创新,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中国目前发展的典型政策和案例,与课本原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参与式发展理论、人本发展理论等理论相结合,变结构式教学为建构式教学,即变原来单纯依据课本知识体系的结构化安排为加入师生对最新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领会的开放性建构,使学生能结合身边实际对原本深奥的理论有更深一步的理解,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和践行“两山”理论

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3.“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爱国情怀以及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科学精神。现在的学习渠道多、信息技术发达,客观上为学习和教学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在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学生需要终生学习,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他们人生学习的一个阶段,教会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对学生是终身受用的。

4.“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

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需要加强。包括加强自学能力、认知能力、质疑和分析思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探究和求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将专业教学与全面素质教育相融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树立行业道德规范。在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职业操守、学习习惯、人际交往、团队精神、心理健康、人格修养等综合素质。

5.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用心去教学生,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了解学生的需要。讲课不能照本宣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授课对象,要有一套适合特定专业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这门课程才是成功的。

总之,思政教育穿于以上教学与考核各个环节,将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知农爱农的情怀培养融入教材、融入课堂,引导学做结合,知行合一,使学生不只听老师讲,还要想、要做、要讲,查找、分析、讨论、汇报,加深学生的感悟和收获,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归属感、自豪感,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刘勇白.高等农业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农村规划类课程教学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5):46-48.

[2]朱芳.农村发展课程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6):27-29.

[3]姚良宏.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的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58-60.

[4]陶永领.运用现代发展理念定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9(3):26-28.

[5]曹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8):131-133.

[6]祝斋.困境和转型:农业普高教育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9,25(3):100-104.

[7]邱士.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7):10-14.

[8]许秀川.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定量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9]崔永福,王贵彦,段巍巍,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新农村建设技能型管理人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4).DOI:10.3969/j.issn.1008-6927.2007.04.037.

[10]谢立勇,贾燕,侯立白,等.农村发展类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S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