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石雕刻工艺演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5
/ 2

巴林石雕刻工艺演变研究

叶小微

泰顺县叶小微石雕艺术工作室 邮编:325504

【摘要】巴林石作为我国著名的四大印章石其中之一,不仅品类丰富,质地温润细腻还是非常好的雕刻印章和工艺品的优质石材。本文主要从巴林石的雕刻工艺演变历程以及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对巴林石进行概述,其次分析不同朝代巴林石的雕刻工艺发展演变的过程,最后分析了巴林石雕的艺术文化传承。

【关键词】巴林石;工艺演变;雕刻;技艺

巴林石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雕刻技艺的演变也是承载着北方游牧民族在石雕方面的变迁,具有独一无二的草原魅力,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从古至今我们形成了非常浓郁的石文化,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丰富和发展了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作为主选中国国石之一的巴林石,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在石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我们在宝玉石雕刻工艺产品中一抹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因此分析巴林石雕刻工艺的演变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研究巴林石的雕刻工艺。

一、巴林石雕刻工艺的历史演变

(一)巴林石雕刻工艺概述

印章石雕刻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种类的巴林石有着不同的雕刻方法。对于巴林石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雕刻省去了其中独特的印石文化以及雕刻文化,很难显示出雕件本身的价值。巴林石雕件最重要的是其所含的不同价值,更是我国书画艺术结合的表现。

(二)巴林石雕刻工艺流程

针对巴林石的不同种类,雕刻者需要经过仔细观察和谨慎的构思在每一件作品雕刻之前,雕刻者在设计和创作时需要对每一块石料反复构思与揣摩来保证其严谨性。还需要依据料子的大小,形状,颜色分布和纹理走向等多方面综合设计考虑;同时还要保证能够充分利用该石料,整个过程我们称其为相石。这一步骤在整个雕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次是观察该料子的优点和缺点,观察其中是否有裂痕,砂或钉等缺处地方,所以雕刻前的认真观察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仔细研究过才能在其中获得雕刻的灵感,才能够做的心中有数。

针对巴林石的开料,其中的过程也是极为考究的,对于新料来说要经过反复的雕琢和打磨,同时,也要注意开料的时候一定要选对角度,这样才能将石料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接下是对巴林石进行打磨、雕刻和抛光最后再通过油封和蜡封的方式来保存以及保养巴林石。

二、巴林石雕刻工艺的演变历程

(一)兴隆洼时期文化时期的巴林石雕

兴隆洼文化在距今8200-7200年范围之内,是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一带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化遗存,目前已经有近百件的兴隆洼文化玉器被发现挖掘清理出来。位于西拉木伦河的北岸,许多巴林石制品大都出土于此,在1988年至1991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挖掘发现9件玉器,其中一件人形神面所用的材质为巴林石,另外一件椭圆形人面形神像出土于27号第二层,直径长58毫米-44毫米,厚度约为2毫米-6毫米整体呈现椭圆形,通过观察,整体雕刻风格比较粗犷,但已经具有审美意识,由于该物件背后的孔隙,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是作为装饰佩戴的,由此也可以判断这一时期的先民已经有了通过使用玉器来装饰美化自身的意识。

(二)红山文化时期的巴林石雕

在红山文化时期也有相应的巴林石玉器出土,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对部分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了大量的红山文化玉器群以及具有高规格的巨型礼仪建筑群,其中就包括了种类多样的巴林石制品的玉器。相较于兴隆洼文化时期出土的巴林石制品,红山文化时期出土的玉器造型更加简洁准确写实,整体线条轻快流畅简洁明了,在雕刻工艺上粗犷醇厚质朴,将写实与抽象很好的融为一体,属于红山文化时期非常有特点的玉器制品,对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在该遗址中出土清理的玉器文物百余件,而这些出土的玉器有着准确的出土地点,他们所带有的性质也是非常明确的。在出土的玉器中最少有6件玉器是巴林石制品,其中就有勾云形玉佩1件,纺瓜2件,鸟首玉龙1件,管饰2件共六件巴林石制品。这些玉器的出土对于研究巴林石及开采的历史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的使用与前一阶段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巴林石制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造型上都有着明显的增加与提高,分布范围也更加广泛,这一时期在雕刻工艺上已经能够成熟的运用透雕,钻孔,纹饰的刻画以及抛光等多种多样的技法。

(三)辽契丹时期的巴林石雕

在辽契丹时期兴盛巴林草原文化,巴林石的雕刻工艺及开采在草原有了传承和延续,当辽将都城设在草原之后,该地就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将先进的雕刻技艺和文化带到了草原与当地文化融合。这样一来也使得巴林石的开采和雕刻有了创新和发展。辽代时期君王与官吏的政治军事权利,通常都会在印章的刻制上有所表现。1984年在巴林右旗出土的一枚刻有印文是契丹字的巴林石印章,其含义为大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欣赏价值。

三、巴林石雕的艺术文化传承

(一)巴林石的文化传承

巴林石代表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变迁,是草原文化的象征与重要载体。作为内蒙古特有的玉石资源,很早就被人们发现并使用,在文化方面也有传承与延续,人们对巴林石资源的利用和开采相对而言都比较集中。但是怎样能够将我们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巴林石作为我们人文精神和草原文化的体现,是现代巴林石雕刻艺术家一直寻找和解决的问题。这对于巴林石未来的发展都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巴林石将不仅仅是一种具有收藏意义的雕刻作品,而是能够代表草原文化,代表游牧民族审美的一个重要载体将巴林石文化带去世界各地。

(二)巴林石的雕刻艺术

巴林石雕琢工艺包含了多种,如圆雕,微刻等,与其他地区的玉雕技术大致相同。巴林石雕其中包含的高浮雕,人们又称之为三面看这是巴林石使用次数最多的一种技术,极大地展现明快的感觉。主要用于大面积的雕刻各种山水花木等复杂的形象。浅浮雕一般层次结构较为粗浅,但在画面结构上讲求构图层次丰满,重点表现画面的艺术效果。

lQDPJxbG2VOfsqTNBqrNBQCw6574NEmXyCIDRtxDSwBLAA_1280_1706

巴林石受开采时间的影响,发展比较晚,早期巴林石的开采仅仅是当做原料来提供市场,但随着对玉雕加工行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雕刻工作者注重提升雕刻技艺,并去其他地区学习玉石雕刻技艺来推动巴林石雕行业的创新发展。这一期间当地一批雕刻艺人快速成长起来,在一味的机械化模仿照搬情况下,一些石雕艺人不满足于现状,开始尝试融入北方草原独特的粗狂、浑厚、淳朴的艺术风格。早些年巴林石雕风格比较局限,不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但是随着一些草原题材作品的问世,一些带有民族特点的作品开始显现,肯定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已经初具草原的气息,用朴实的艺术语言展示了创作者对现代生活的各种体验和感受,在传承传统表现技法的同时,又通过现代审美形式的探索,表达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本文系统了解了不同时期的巴林石雕刻作品,也看到了巴林石文化以及文化欣赏价值的延续,从红山文化时期历朝历代都有代表那一时期的雕刻艺术,对于今天的巴林石雕刻艺术家来说我们需要延续它自身的草原文化,结合时代变化大胆创新,让巴林石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一件经典的雕刻作品一方面是作为雕刻者情感表达的载体,另一方面也能够反映出国家民族的文化,这也是一件优秀的雕刻作品所承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田,庞大伟.巴林石雕的地域文化属性[J].艺术品鉴,2020(15):99-100.

[2]崔岩勤.赤峰地区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06):1-7.

[3]张予军编著. 巴林石全书[M].北京:中国书店,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