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内部审计要求  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4
/ 2

应对内部审计要求  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伍传霞  

宣城市烟专卖局(公司)审计派驻办 安徽 宣城 242000

摘要:内部审计通过监督服务来完善组织治理、增加组织价值,监督过程同时也是服务过程,如何有效应对企业发展变化对内部审计监督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最大化提升内部审计监督服务作用和价值,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内部审计人员服务能力提升进行探讨,寻求提升内部审计监督服务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途径

内部审计应为完善组织治理、增加组织价值而服务,在其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从而改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应结合组织监督服务需要,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实现内部审计监督服务水平水平。笔者就如何实现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提升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1提升职业素养

1.1专业胜任

继续教育是保持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手段,应给与充分重视。在实践中,可针对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对照内部审计人员短板和缺项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合理设计,特别是在信息化不断提升的当下,应将基础信息技术应用纳入常规培训课程,让内部审计人员掌握开展审计活动必要的信息工具及手段。笔者所在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参加专业培训课程,还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各类培训,让审计人员进一步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和管理发展变化,全面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1.2人际关系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05号-人际关系,对规范内部审计人员与各方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指引,特别是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对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尤为重要。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刻认识到客观、公正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是赢得被审计对象信任、认可的前提条件,是有效落实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的保证。在管理实践中,要重视该素养的考核和鉴定,对出现该素养缺失的内部审计人员,可采取调离岗位等措施加强控制。

1.3业审融合

为切实履行好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应树立业审融合理念。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融合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熟悉企业各类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积极履行服务职能。笔者所在单位,审计部门人员充分利用广泛接触上下层级、业务领域的优势,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在实现上下互动、沟通传导中发挥传声筒作用,推动基层“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协助基层单位梳理管理流程,主动与其联合开展QC项目,帮助基层单位实现管理效能提升。

2信息处理能力

2.1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基本能力。此处的信息涵盖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各类法规制度文件、数据,是广义上的信息。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将信息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可从相关官网、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往来单位、市场调查等获取;内部信息可通过办公网络、内部资料、各类会议及调查研究等获取。在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也可以进一步获取信息。信息收集后,首先要根据适用性原则进行有效性识别;其次根据重要性、相关性等原则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收集过程中要遵守合法性和规范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占有有效信息,达到充分了解企业外部监管要求,知晓内部管理现状和生产经营水平,为内部审计工作服务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基础。

2.2数据分析

此处数据主要指数值,它是信息收集的成果,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及绩效进行有效评价的依据。数据分析,是为了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而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的过程,将生产经营管理现状和成果转化为数据,让内部审计结论更加直观、清晰,增强其说服力。首先,要做好数据分解和分类,根据内部审计日常监督和具体审计项目需要将选取关联数据;其次,要对数据相关性进行评级,优选出可用数据。总体来说,第三方数据优于内部提供数据,直接相关数据优于间接相关数据,多渠道比对过的数据优于责任部门自行提供数据。在财务核算内容或业务管理模式发生变动时,尤其要关注数据的可比性,保持各类对比数据在统计口径和内容上是一致的。

2.3 应用拓展

在内部审计业务实践中,还可以运用数据统计进行趋势分析,通过开展有效沟通,验证发现问题的精准性,提升审计诊断力。运用数据分析进行问题成因分析,对发现问题不浮于表面,层层梳理,辨别问题产生根源,抓住问题实质,确定主因进而提升审计建议的“对症”性。如笔者在某次开展基层单位审计项目中,发现涉税事项处理问题,经过研判,属于未把握新老税收政策更替导致处理失误,因此要求基层单位在整改问题的同时,关注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征缴变化带来的风险,加强对近年来出台的相关财税文件制度学习的建议。

3 沟通协调能力

3.1沟通

“听”和“说”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是审计人员基本的业务能力,在收集信息及反馈过程中,沟通是否顺畅会直接影响审计项目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05号,对结果沟通进行了规范。在审计项目开展中,大家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比较一致,但往往忽视良好的沟通能也在审计问题整改中发挥巨大作用,特别是对制度层面或者是需要多方联合整改问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审计实践中,可将审计问题按涉及的相关方进行分类,对需要多方合力整改事项,审计部门应加强沟通,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牵头责任主体进一步细化问题整改步骤和内容,让各方在协商中认领任务,提升问题整改效率和质量。笔者所在审计团队,在提出审计问题后,通过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深入沟通,对问题成因、影响及后果说清说透,让整改责任人认识到问题的危害性、整改的必要性;对涉及到需要联合整改的问题项,通过明确各方职责,制定联合整改方案,整改过程中做好协调和督促,在审计实践中积极运用有效沟通,推动审计目标实现。

3.2协调

企业在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要合理评价审计资源,既要求审计部门负责人善于协调调动审计资源,也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项目过程中积极与审计对象、相关各方进行协调,提升效能。如在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时,及时让企业内部各类专家参与进审计项目。为提升审计监督效果,在内部审计实践中,内审部门会与纪检、规范等监督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依据各自职能,明确监督职责划分,整合监督资源,避免出现重复监督,提升监督效率,融合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因此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协调,最大化运用融合监督等方式提升监督。

结论: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主体,应通过不断提升信息收集能力,从而熟悉生产经营管理实际;提升分析、评估能力,从而达到识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内外部风险;通过沟通、协调各相关方,有效协助组织不断解决经营管理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服务功能,高质量地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2.《中国内部审计准则释义》(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