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综合治疗在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治疗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9
/ 2

介入综合治疗在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治疗效果

付勇猛

宿迁第一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  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目的对围术期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开展介入综合治疗的价值和影响。方法对2021年4月一2022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综合治疗的80例围术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80患者均接受介入综合治疗。对实施治疗后患者的患肢消肿率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经过PMT或者CDT治疗后1到2天内患肢肿胀情况开始减轻,胀痛感逐渐降低;治疗后3~5天肿胀消退较为明显。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的健肢、患肢大、小腿周径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较小(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为13.75%(11/80),PTS症状发生率为8.75%(7/80),未发生重症PTS。经过治疗,不良症状均得到缓解。

结论在评估病情和严密监测患者术后病情变化的前提下,对围术期DVT患者开展介入综合治疗,不但操作便捷,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安全可靠,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

此次研究,旨在分析和研究对围术期DVT(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开展介入综合治疗的价值和影响。详情作如下阐述。

1基础资料

对2021年4月一2022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综合治疗的80例围术期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研究。80患者均接受介入综合治疗。其中有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各32例、48例;年龄区间为27~81(55.62士12.33)岁;病程1~27(4.55士3.66)d;发病位置:25例为右侧DVT,55例为左侧DVT;发病时间:5例DVT为术前发生,75例DVT为术后发生。

1.2治疗方法

DVT的临床治疗推荐以抗凝治疗为基础的介入综合方法治疗。介入治疗按照通路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支架置入术、PTA(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M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以及CDT(经导管接触性溶栓)。

1.2.1抗凝、祛聚治疗

使用5000U肝素钠为DVT患者同时开展皮下注射治疗和祛聚治疗。皮下注射治疗每间隔12小时进行1次。接着使用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频率为间隔24小时为1次。使用20mL丹参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治疗,频率为每间隔24h为1次;然后使用20mg七叶皂苷钠进行静脉注射消肿治疗。溶栓治疗后按照每天3mg的量进行口服华法林治疗,低分子肝素使用3~5d后即可停用。初始抗凝治疗也可使用利伐沙班,华法林使用剂量可根据PT、INR进行合理的调整。疗程不低于半年。

1.2.2IVCF置入术

所有患者建议先开展IVCF置入术以预防致命性PE的发生。方法:将IVCF置于肾静脉下方0.51cm处。选择股静脉穿刺入路患者69例;选择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11例。在穿刺成功后将6F血管鞘置入,挑选0.035导丝与单弯导管配合注入下腔静脉,然后更换为置入滤器专用鞘管将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IVCF置入。

1.2.3CDT治疗

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接受进行溶栓风险评估后可开展CDT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是否开展吸栓治疗。下肢静脉置管溶栓术一般选择在常规手术后2周开展。在开展溶栓后的1~2天时间内接受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以此确定是否调整溶栓导管位置继续开展溶栓治疗或者结束治疗。

1.2.4PMT治疗

经评估发现存在较大出血风险的患者以及溶栓效果较差的患者适合PMT治疗。穿刺方式一般为股静脉、对侧股静脉或同侧脑静脉穿刺。

1.2.5术后治疗

使用低分子肝素给予患者术后开展抗凝治疗3~5d,按照3mg/d的剂量口服予华法林。使用七叶皂苷钠按照20mg/d的剂量进行静脉滴注以开展消肿治疗。祛聚治疗:使用250mL右旋糖酐和丹参注射液按照20mg/d的剂量开展静脉滴注治疗。

1.3疗效观察和评价

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患肢与健肢大腿、小腿周径,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肿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血肿、脑出血、症状性PE、伤口大量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热、感染、再次手术。

1.4数据分析

将研究数据资料代入SPSS23.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和运算。使用(士s)表示计量资料,以t进行验证,使用百分率n(%)表示计数资料,使用卡方进行验证,当P<0.05时说明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肢消肿情况评价

患者经过PMT或者CDT治疗后1到2天内患肢肿胀情况开始减轻,胀痛感逐渐降低;治疗后3~5天肿胀消退较为明显。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的健肢、患肢大、小腿周径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较小(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患肢消肿情况分析

分组

患肢与健肢大腿周径差(cm)

患肢与健肢小腿周径差(cm)

治疗前(n=80)

5.82±1.30

4.58±1.16

治疗后(n=80)

1.33±0.69

1.18±0.54

t

27.287

23.767

p

<0.05

<0.05

2.2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

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为13.75%(11/80),PTS症状发生率为8.75%(7/80),未发生重症PTS。经过治疗,不良症状均得到缓解。

3小结

DVT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英文简称,其发病原理是深静脉中血液异常凝集造成的静脉回流障碍以及管腔阻塞,引发因素较多。主要症状为患肢疼痛或出现肿胀。患者由于在围术期长时间卧床,以及肿瘤、制动等原因均会增加DVT的发生风险。近阶段,以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在DVT患者中逐渐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1]。研究发现:经过PMT或者CDT治疗后1到2天内患肢肿胀情况开始减轻,胀痛感逐渐降低;治疗后3~5天肿胀消退较为明显。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的健肢、患肢大、小腿周径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较小(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出血发生率为13.75%(11/80),PTS症状发生率为8.75%(7/80),未发生重症PTS。经过治疗,不良症状均得到缓解。

综上,围术期DVT行介入综合治疗可行,且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邱明科,欧敬民,代玉鑫,王书青,汪洋.介入综合治疗在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J].上海医学,2020,43(10):60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