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对胶质母细胞瘤免疫状态的影响和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放射治疗对胶质母细胞瘤免疫状态的影响和意义

李艳

河南省邓州市中心医院   河南 邓州  474150

摘要:目的:在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中,利用放射治疗进行干预,并分析其对免疫状态的影响和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资料,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放射治疗,对比两组人员的治疗效果以及免疫功能。结果:分别对两组人员实施不同的治疗干预后,在治疗结果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观察组的处于较高水平,且免疫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利用放射治疗进行干预,能够协助病人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升病人的免疫功能,改善疾病状态。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放射治疗;免疫状态

在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胶质瘤便是胶质母细胞瘤,肿瘤位置一般位于皮质下,可同时侵犯多个脑叶,对深部结构也有一定的侵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来看,该疾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预后较差。发病后机体的胶质母细胞生长速度较快,大部分病人病程在3-6个月作用。因肿瘤的生长速度较快,容易引起机体出现脑水肿,颅内压明显增高,病人可感受到明显的头痛,并出现呕吐症状、存在四肢无力、意识障碍等表现[1]。放射治疗作为临床常使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在多数疾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从相关研究中发现在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中,利用放射治疗进行干预,对胶质母细胞微环境、免疫细胞激活过程以及自然杀伤T细胞免疫状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资料,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共30例,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分别占据16例和14例,年龄介于43-78岁,年龄平均值为(65.23±8.89)岁;观察组30例,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分别占据17例和13例,年龄介于44-78岁,年龄平均值为(66.11±8.91)岁。将两组人员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可发现差异较小(P>0.05)。纳入标准:(1)经临床辅助手段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胶质母细胞瘤;(2)具有清醒的认知,可进行正常沟通交流;(3)了解研究具体内容,同意参与到研究中。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2)治疗依从低;(3)缺乏临床资料。

1.2 方法

对照组病人在治疗中采取手术进行干预,因该疾病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颅内重要功能区域可出现浸润性生长,通过手术进行完全切除较为困难,所以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利用荧光进行标记,明确肿瘤边界,在手术中可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测和MRI进行实时影像进行导航,给予脑功能最大程度的保护,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在手术结束后对MRI进行复查,查看手术结果。

观察组病人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放射治疗作为干预,手术结束后,对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放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将正常组织避开,将射线精准作用到肿瘤病灶,有助于对正常组织进行保护。为减少放射性神经毒副作用,在临床上一般主张实施局部放射治疗,每次放射的剂量应在1.8-2Gy/次,分割为30-33次,每天治疗一次,一周连续治疗5天,5-6周为一个疗程,照射总剂量在60Gy以下,对于某些较为重要功能区的肿瘤或者肿瘤体积较大时,需要对照射总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1.3评断标准

治疗效果:经治疗后病人相关症状消失,且免疫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为显效;治疗后病人的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为有效;治疗病人依然存在相关症状,免疫功能无明显变化为无效。收集所有病人外周静脉血3毫升,以直接免疫荧光法对T淋巴细胞CD3+、CD4+、CD8+进行检测。

1.4统计学处理分析

利用SPSS20.0软件处理研究中所出现的数据,均数标准差(±s)与百分比(%)分别代表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两者分别实施T检验和χ2 ,当P<0.05表明两两比较存在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

经过不同的治疗方式后,对两组人员的身体情况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并分析具体的治疗效果,从数据中可以看到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较好(P<0.05)。

表1 治疗效果的对比[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n=30)

10(33.33)

12(40.00)

8(26.67)

22(73.33)

观察组(n=30)

15(50.00)

14(46.67)

1(3.33)

29(96.67)

χ2

-

-

-

6.405

P

-

-

-

0.011

2.2免疫功能的对比

两组人员经不同的治疗干预后,对其免疫功能进行测量,从数据中可以发现观察组的免疫功能高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s)

组别

CD3+(%)

CD4+(%)

CD8+(%)

对照组(n=30)

51.17±3.32

23.25±3.31

30.21±3.36

观察组(n=30)

56.89±4.36

26.07±2.68

36.38±3.38

t

5.717

3.626

7.091

P

0.000

0.000

0.000

3讨论

胶质母细胞瘤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侵袭性较强,且病人的生存期较短,目前针对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有手术、放疗以及化疗等[2]。胶质母细胞瘤因分子生物学存在多言行以及高度分裂性等,导致生长较为迅速,呈现侵袭性,病变出现浸润性[3]。但从临床上实际治疗效果来看,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本次研究中,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发现该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手术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机体的免疫功能在治疗后可得到改善。通过对比T淋巴细胞CD3+、CD4+、CD8+,可以了解机体免疫细胞反应,当上述指标出现下降的时候,意味着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在对手术过程进行分析时,发现机体受到创伤后,所引起的应激反应会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在术后联合放疗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病人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1]舒晓宏.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策略[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20,42(6):481-486. 

[2]郑兰,林贞花,杨洋.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211-215.

[3]李丰展,盖立平,杨艳敏,等.胶质母细胞瘤术后甲氨蝶呤间质化疗同步放化疗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17):1544-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