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3

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

谢丽丽

大理市凤仪镇政府 凤仪镇671005

摘要:为了将水土保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加快洱海流域水土流失问题的防治进度,相关人员积极尝试了各种水土保持方法和途径,希望可以在正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环境的基础上,改善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洱海是我国云南省的第二大高原湖泊,流域面积约为2565平方公里。在周边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区域人口数量逐渐增多的形势下,洱海的水环境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尤其是1996年和2003年的蓝藻大爆发事件,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了保护洱海水环境的重要性。只有对洱海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同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洱海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够提高洱海地区的环境保护质量,促进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一、洱海流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洱海流域的水质优良,水量充沛,水生态系统维持着良性循环。但是,在流域经济发展速度逐渐加快的形势下,洱海流域的水质越来越差,甚至在1996年和2003年出现了2次全湖性的“水华”现象[1]。自此之后,洱海流域的水体透明度明显降低,湖泊的营养化程度显著提高。

在洱海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过程中,洱海流域的浮游藻类群落结构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不同,浮游藻类种类减少,密度增加,生物量也越来越多。以前洱海藻类群落结构以隐藻门、硅藻门为主,而目前却以海藻门为主。这种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代表着洱海的水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处于快速退化状态。

(二)湖泊的水位与面积发生明显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洱海流域的水位在1973.53--1974.30m之间,湖泊面积也在255km2左右。但是,在过度围湖造田、围湖养鱼、违规建房等活动的实施下,洱海的水位大幅度降低,面积缩小,湖岸线退缩,湖床裸露严重。甚至,因为水位的大幅度降低,洱海的一些特有生物,如洱海裂腹鱼、大理鲤等鱼类和海菜花等植物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生存条件而大面积减少、消亡,洱海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

(三)湖滨生态环境恶化

湖滨区域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土壤肥沃,是灌溉和养殖的最佳区域。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洱海周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村落、鱼塘和农田。耕种、养殖和建房等活动的开展,对湖滨区原本的自然植被生态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引起了明显的非点源污染问题。由于原本的自然群落生态结构已经遭到破坏,一些水生植物群落开始演替为陆生植物群落,一些沉水植物逐步演变为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被和人工植被。再加上污染物质的产生,使得洱海湖的富营养化愈加严重,水质明显变差。

二、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部门以及全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对洱海流域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治理工作,“六大工程”、“七大行动”、“八大攻坚战”等,洱海保护初见成效,工作重心由抢救性治理转入保护性治理阶段。因此,改善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加快洱海流域水土流失防治速度,实现洱海流域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已经是洱海流域需要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分析新的形势,洱海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

(一)洱海流域生态类型复杂多样

洱海流域生态类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洱海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与治理工作也表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特点。所以,洱海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难度非常大。洱海流域16个乡镇,主要河道38条,枯水期长。另外,洱海湖盆相对封闭、湖泊补给系数小,换水周期较长,所以洱海湖的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再加上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的限制,符合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非常少[2]。人们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用地需求,对湖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性质进行了人为性改变。这种改变,导致相关区域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水土保持工作难度提高

近几年来,虽然洱海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但是相关部门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投入较少,当地居民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首先,洱海流域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原有技术体系有待完善。旅游产业是洱海流域的主要经济产业,在大力扶持洱海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大理市现有的29座中小型水库,115个小坝塘蓄水量逐年递减,环洱海45座农业灌溉提水泵站管理滞后、节水管控工作重视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激化了洱海流域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提高了洱海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难度。其次,针对洱海流域的水土流失监测评价体系还没有得到完善,针对洱海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土壤侵蚀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建设中的实用性水土保持技术比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水土保持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三)治理中水土保持工作短板凸现

水土流失问题的日益严重,降低了洱海流域土地的生产力,甚至引起了湖泊淤积现象,降低了洱海流域的水质,破坏了洱海流域的生态平衡。在大理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于洱海流域各种资源的开发力度也越来越大。而一些不适当的资源开发,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建设保护过程中存在着短板,水土保持虽显效慢,却影响深远,需前瞻性,大放血。相关部门只有加强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并做好相应的生态监督与保护工作,才能够实现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洱海流域工作中存在重治理轻保护问题,大理市虽然关停了洱海流域所有非煤矿山和红砖生产企业,但后期恢复仍需时间。央视《焦点访谈》曝光的“8.28”事件就是惨痛教训。还有海东新城开发等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合理的开采建设行为,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水土流失问题,例如地面塌陷、地表松动等,使土壤侵蚀问题持续恶化。

三、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在洱海流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洱海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也迎来了最好的契机。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对于水土保持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洱海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一)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

在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当中,科研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想提高洱海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水平,就必须对科研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加强水土保持人才的培养与锻炼。首先,加大水土保持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构建多方协作研究平台,从技术层面提供支持。其次,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对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区域进行有重点、有计划的治理,加强目标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预报,合理优化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比例和布局[3]。最后,加快水土保持示范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借助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构建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并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进行动态化监测,获取最全面、最有效的监测数据,为水土保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图1为大理洱海景色实拍图。

微信图片_202210181610447

微信图片_202210181610446

微信图片_202210181610448

微信图片_2022101816104410

图1:大理洱海景色实拍图

(二)探索全新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在洱海流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传统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和模式已明显滞后。为了提高洱海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水平,必须要不断的探索符合洱海流域实际情况的,与时俱进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和治理模式,对洱海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有针对性治理模式,从而为洱海流域的经济建设、居民脱贫致富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且,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索出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也有可能适用于其他区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三)加大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力度

洱海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面广量大、资金需求高。众多建设中,涉及洱海周边主要河道38条,目前治理4条,仅治理余下的34条这一项就耗时耗资巨大。在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还涉及到移民安置、就业转型等问题,既要对移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予以满足,还要对迁出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予以重点治理。所以,必须要多渠道的筹集建设资金,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正常开展。目前,洱海流域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仍以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拨款为主。资金有限,就对项目的数量、规模产生了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丰富资金筹措渠道,利用政策性信贷融资、财政信用融资或者国际援助等方式增加资金筹措力度。另外,当地政府部门也要利用发放贷款、发行债券、吸引有实力的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注入资金等方式扩大资金来源。

(四)加强水土流失问题的预防

洱海流域存在着一些生态脆弱区。如:矿山、红砖企业关停后原址生态恢复慢、企业工厂“三废”监管难度大和农村“四水”收集率低等等,如果在这些地方预防不力,将对大理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引起水土流失问题,产生严重后果,使当地的生态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在洱海流域开发与建设项目逐渐增多的形势下,洱海流域还面临着更多的人为水土流失风险。鉴于此,必须要对洱海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预防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大建设结合大保护,重点明确相关的责任制度体系,完善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加大建设项目的监测力度,杜绝治理过程中短板问题出现。

(五)对水土保持工作思路进行创新

水土保持是洱海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当地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和农业专业化生产等方式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的形势下,对于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已经难以满足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需求,必须要创新水土保持工作思路,提高洱海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效果和综合治理水平

[4]。首先,在洱海流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如对洱海流域临湖临河取缔的数以万计的餐饮、客栈做好积极引导,转型发展。如果新的人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冲突,很有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甚至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鉴于此,必须要将水土保持纳入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体系当中。其次,水土保持还是改善洱海流域生产生活环境的关键措施,只有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够为洱海流域的社会发展提供保障。鉴于此,必须要将水土保持纳入洱海流域的社会发展体系当中,以此来改善洱海流域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洱海流域社会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在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中,水土保持工作仍显滞后。再加上洱海流域的生态类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水土保持工作难度加大,且存在着重整治轻保护的现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就必须要从科技、模式、资金等方面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断的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思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树西媛. 浅析洱海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C]. //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 2012:145-150.

[2] 张磊,李君,武友德,等. 云南环洱海地区城镇聚落用地扩展特征及模式分析——以大理市下关镇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6):341-347.

[3] 王心. 洱海流域入湖河流清水产流机制修复技术集成[D]. 陕西:西安科技大学,2017.

[4] 杨海军,夏兵,黄明华. 城市水土保持的六个转变[J]. 中国水土保持,2022(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