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综合解决方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2

数字乡村综合解决方案

李晓宇

中国通信建设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研究背景及目的、建设重大意义、面临挑战、建设基本原则、规划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数字乡村规划建设提供建设性建议。

关键字:数字乡村  乡村振兴

1.研究背景及目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2017年10月18日,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又连续出台一系列关于数字乡村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政策扶持力度空前,旨在通过通信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已经明确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巩固拓展网络帮扶成果、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

2.重大意义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运用遥感监测、物联网、5G等技术,构建“天空地”—体化立体化农业资源监测系统建成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大数据系统,完成农产品全环节、全过程、全要素、全领域的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农产品、农民的信息化信用体系以数字化技术打通数据链、重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推进全方位乡村治理。推动“互联网+党建”,提升基层党建管理水平,实现党建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治理工作有机结合推进“互联网+教育、医疗、便民服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乡村就业、社保、文化、旅游、社会治安等领域

三、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技能。通过远程教育培训提升职业农民的生产技能,同时培养出懂农村、爱农民的基础数字农村工作者,农民也将受益于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新成果。

  1. 建设基本原则

一、规划先行、有序推进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遵循村庄发展规律,优化乡村空间布局,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乡村地区国土空间全域全要素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严格规划实施,发挥村庄规划的基础性作用,统筹产业发展、耕地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民居建设,提升乡村发展质量。

二、问题导向、分类整

针对规划缺失、建设无序、风貌特色丧失、建房侵蚀坝区生态空间、“有新房无新村”、垃圾乱扔、杂物乱堆乱放、粪污乱排、污水横流、水体黑臭、村庄脏乱差、重建轻管等问题对症下药,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防止一哄而上和生搬硬套,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三、生态优先、突出特色

把生态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全过程,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注重保护乡土韵味和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培植绿色经济、培育传统文化,杜绝千村一貌。

四、因地制宜、示范先行

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美丽、生态、宜居、有序。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合理安排建设任务和建设时序。通过试点示范引领,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点面结合带动整体提升。

五、突出重点,有序集中

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紧扣农村规划建设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突出目标和问题导向,加快实施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任务,补齐农村建设短板,缩小城乡差距。

六、落实责任、形成合力

坚持省负总责、州市县抓落实,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形成乡村建设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巩固乡村建设成果,持续改善村庄环境。

七、建管并重、完善机制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和建设管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建成的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1. 规划方案

4.1 总体架构

数字乡村建设总体架构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支撑平台、数字应用场景、建设运营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底座,公共支撑平台是实现各类数字乡村应用的系统基础,数字应用场景描述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适用情景,建设运营管理为数字乡村工作推进主体提供了多种建设运营模式,保障体系建设从组织领导、机制保障、政策支持、人才支撑、氛围营造五个方面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顺利实施给出建议。

4.2 建设内容

一、乡村信息基础设施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等。

二、公共支撑平台

公共支撑平台主要包括公共数据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公共数据平台构建服务“三农”的公共数据平台,全面支撑数字乡村业务和应用,能够实现数字乡村相关数据的全汇聚,实现数字乡村相关数据治理,能够支撑数字乡村相关应用。应用支撑平台提供丰富的业务功能标准化模块和编程接口,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开发和提供各类兴农便民应用。

三、数字乡村应用场景

数字乡村建设主要包括乡村数字经济、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乡村数字治理、信息惠民服务等应用场景。

4.3规划实施

加强和改善各级部门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更好履行各级部门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有序推动乡村振兴。

一、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各级部门在乡村振兴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证。主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加强。

二、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实施环境,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落地见效。主要从健全规划配套体系、科学推进规划落实、强化考核评价评估、凝聚社会各方力量等方面进行保障。

三、有序推动乡村振兴

必须充分认识乡村振兴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按照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于准确聚焦阶段任务、科学把握节奏力度的定位和要求,分析乡村区域发展现状和差异,合理设定乡村振兴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科学划分攻坚区、重点区、引领区,推动乡村振兴,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 面临挑战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面临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建设顶层规划缺乏,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尚未成熟;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场景应用受到制约;三、资金投入不足,社会资本吸引和撬动不够;四、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偏低

参考文献

[1]宋常迎,郑少锋,于重阳."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发展的创新驱动体系建设[J]. 科学管理研究, 2021, 39(3):8.

[2]刘艳鹏.浅析我国数字乡村建设[J].蔬菜,2021.

[3]刘炳坤,吕威,梁刚,等.数字乡村建设研究[J].通信管理与技术,2021(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