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方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3

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方案研究

杨万群

元谋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  651300 

摘要:目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同时总结预防控制的方案。方法:针对于2020年-2022年本地区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实施统计分析。结果:2020-2022年统计的传染病发生数量逐年增加,其男性、女性占比表现为稳定状态,通过年龄来看,低于18岁、18-40岁占比表现为下降趋势,超过65岁表现为上升趋势。结论:在新形势下的传染病发生情况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应该注意关注老年人聚集的传染病管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健康教育,做好对传染病的监控。

关键词:传染病;新形势;流行特点;预防;控制方案

传染病主要是因为病原微生物感染机体之后,出现有传染性的一种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而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该类型的疾病的出现需要具有三个步骤,主要是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播方式;只要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便可以治疗或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及发展。疫苗的出现就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就是切断传染源的途径[1]。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其传染病主要包括甲、乙、丙类;其中甲类比较多见的是鼠疫、霍乱;而乙类主要是传染性非典型艾滋病、肺炎、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疟疾、新生儿破伤风、布鲁氏菌病、猩红热、淋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血吸虫病[2]。丙类是风疹、流行性感冒、麻风病、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丝虫病、包虫病,在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霍乱、伤寒与副伤寒之外的感染性腹泻病[3]。本病的特征为存在病原体,存在流行性及传染性,通常在感染之后会发生免疫性;少数传染病也包括地方性及季节性。对于本病的分类现在还未有一致的结果,少数按照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照传播途径分类;对本病的预防将传播环节切断是重要的干预方法,本疾病的流行和传播主要为3步,也就是传播途径、传染源、易感者。对传染病进行控制是一直以来医学工作的关键所在,传染病的发展时间比较长[4]。于20世纪 早期的阶段,大部分的流感曾诱发了全国人民的恐慌。其在中国甲型H1N1流感爆发过程中,大部分群众因为恐慌,相信谣言,因而前往超市抢购食盐,进一步证实了人们对传染病非常的恐惧。伴着现在医学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已经获得了控制[5]。而新形势下,其流感病毒的传播渠道在不断的改变,需加强研究。此次就传染病在新形势下的流行特点和预防控制方案展开探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地区的常住人口在60万左右,流动人口5-10万,有传染病上报资质的机构为35所,包含一二级医院和专业防治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

1.2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法,经“中国疾病和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模块,调查本区域2020年-2022年传染病上报、误漏报纠正后的结果,实施对比分析和统计。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利用软件SPSS25.0处理,计量、计数资料用x±s、(n,%)表示,差异性对应t、2检验;依据:P<0.05有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20-2022年统计的传染病发生数量逐年增加,其男性、女性占比表现为稳定状态,通过年龄来看,低于18岁、18-40岁占比表现为下降趋势,超过65岁表现为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2020-2022年传染病上报数量、年龄、性别、集中爆发情况比较(n,%)

年份

2020

2021

2022

合计

实际登记

726(29.56)

765(31.14)

965(39.29)

2456

性别

/

/

/

/

363(21.92)

415(36.49)

359(31.57)

1137

539(40.86)

319(24.18)

461(34.95)

1319

年龄

/

/

/

/

低于18岁

301(36.48)

237(28.72)

287(34.78)

825

18-40岁

251(42.75)

203(34.58)

133(22.65)

587

40-60岁

131(21.94)

209(35.00)

257(43.04)

597

60-65岁

71(28.51)

79(31.72)

99(39.75)

249

超过65岁

31(15.65)

21(10.60)

146(73.73)

198

爆发情况

/

/

/

/

集中爆发

19(15.96)

31(26.05)

69(57.98)

119

3 讨论

临床中的传染病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病原体导致的可以在人人、动物动物及人动物间通过不同方式交叉传播的一种疾病[6]。一般来讲,本疾病能够经过直接碰触已经感染的个体、感染者的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可以通过食物、水、空气、接触、垂直进行传播等

[7-8]。大多数的病原体均为微生物,而少数是寄生虫,寄生虫诱发者也称为寄生虫病。其中,目前比较常见的是通过呼吸道感染的,如猩红热、水痘、腮腺炎、流行性脑炎、风疹、麻疹等;通过血液途径感染的,如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通过性途径传播的有艾滋病、梅毒、淋病等;通过消化道感染的,如伤寒[9]。另外,通过呼吸道感染的还有肺结核,也是比较常见的疾病[6]。少数传染病,其防疫部门需要快速了解其发病的状况,尽早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所以在明确之后需要根据规定的时间快速告知当地防疫部门,即为法定传染病[10]。主要的病情特点为存在病原体,所有的传染病均是通过特异的病原体导致的,病原体可能为微生物及寄生虫;例如细菌、病毒、立克茨体、原虫、螺旋体等[11]。存在一定的传染性,其也是传染病和其他类型疾病的不同之处,即为病原体可以经过不同的途径传染于其他人;本疾病的患者存在传染性时间短主要是传染期,于各种传染病内均比较固定,能够用于隔离患者的一种依据[12]。本疾病的传染强度和病原体毒性、种类、数量、易感人群免疫情况等具有性惯性。存在流行病学特征,其流行性根据本疾病的流行期间的强度及广度可以分类为;散发属于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出现;流行主要是一个地区及单位,在一个时期中,一种传染病发病率,达到了往年相同时间短的发病情况;大流行主要是一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可以快速急性传播和进展,其会大于正常的流行情况;而暴发主要是在一局部区域和单位,于短时间快速发生较多的一种疾病的患者[13]。具有地方性,主要是部分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宿主之中,因地理影响,气温条件的改变情况,一般会局限在一定地理区域中出现。比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季节性主要是传染病的发生率,于年度中存在季节性上升;其和温度、湿度变化有关联;若能够将其中一个环节完全阻断,便可以防止该类型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不同的传染病的薄弱环节有一定的差异,而其在预防时应该进行全面的利用,在主导环节之外对另外的环节需要开展相同的措施,才能够更显著的预防所有的传染病[1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搜集全球死亡统计显示,死亡率为前三名的疾病主要为艾滋病、结核和疟疾,虽然大部分疾病引起的死亡病例已经不断的减少,而死于艾滋病者却以4倍的速度增加,但是百日咳、小儿麻痹、白喉、麻疹、破伤风等儿童疾病的死亡风险更是按照数倍提升,而儿童也在腹泻、下呼吸道感染中占比较大的百分比[15]

此次研究结果为,2020-2022年统计的传染病发生数量逐年增加,其男性、女性占比表现为稳定状态,通过年龄来看,低于18岁、18-40岁占比表现为下降趋势,超过65岁表现为上升趋势。经过此次的调查的结果可以观察到,在新形势下2020-2022年传染病流行主要特征是:首先,经男女性别方面观察,属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而在各时间段的男女占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为女性老年人数比较多,未来女性比例应该会表现为上升的状态。其次,上报例数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和其他研究具有类似性,应该和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性提升、中老年人返乡居住人口增加、环境污染等具有相关性。其在上世纪晚期,中国的传染病防控水平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结核病等疾病也可以控制住,而近几年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部分传染病发病率不断的升高;一些传染病因气候的影响出现变化,表现为季节性流行。然后,集中爆发率升高,因为病因比较多变,有下属的相关因素:基层地区学校学生显著减少,而更加集中,多数的小学已经撤销,其学生流动性显著增加,地区内学生出现腮腺炎等传染病,扩散距离比较远;在密集的区域很大程度的增多,例如饭店、娱乐场所等地区,提升了集中爆发的几率;常规设施建设促使流动人口聚集,大都是基建人员。最后,通过年龄而讲,其患病者的年龄不断的上升,尤其为老年人口,增加的比较明显,其应该和地方老年人口占比不断上升、流动性提升相关。此次提出下述防控措施: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展开流行病学分析总结,注意加强监控,例如针对腮腺炎,应该在多发病的季节,进一步对中小学进行卫生管理,和学校加强配合,针对于已经患病的学生应该在家修养,降低爆发性传染的几率。第二,注意加强健康教育,尤其是对于基层地区站点卫生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流行病学调查、公共卫生防疫知识、应急处置、传染病识别与上报、健康教育、消毒工作等,进一步加强站点的传染病知识、防控措施、隔离知识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基层人员尤其为老年人的自我防护意识。;为其宣传健康生活意识,30-60岁的人群应该洁身自好,降低性传播的发生几率。第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尤其为流动人口聚集、人口较多的工厂附近,应该注意监控,按照三级转诊制度。第四,加强环境管理,尤其是垃圾处理点、城郊、城乡结合部,应该进一步注意对环境的消毒,注意检验食品销售环境,消杀蚊虫、蟑螂等害虫,降低隐匿病源的传染。

按照上述所讲,在新形势下的传染病发生情况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应该注意关注老年人聚集的传染病管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健康教育,做好对传染病的监控。

参考文献

[1]佟乐,孙巍,杨亚莉,等. 对世界卫生组织预防传染病mRNA疫苗非临床评价技术要点的解析[J]. 中国药事,2022,36(10):1190-1197.

[2]张玮. 梅毒和艾滋病等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24):182-185.

[3]隋吉林,杨俊英,王海红. 北京市昌平区外来务工人员免疫预防相关传染病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分析[J]. 首都公共卫生,2021,15(05):303-306.

[4]管丽丽. 二类疫苗在传染病预防中的作用探讨[J]. 智慧健康,2022,8(20):33-37.

[5]张鑫,朱婷娟. 体检人员对卫生管理及传染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问卷调查[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22,29(03):265-267.

[6]张弘,柴培培,时华侦,等. 基于“SHA 2011”的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治疗费用核算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2021,40(10):44-47.

[7]肖林,赵冰,赵勇胜,等. 荆州市预防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管理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6):935-938+943.

[8]陈美恋,高燕. 空气消毒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中的意义及方法探讨[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06):577-582.

[9]李瑶,吴萍,赵露薇. 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研究[J]. 当代医学,2021,27(14):192-194.

[10]蒋海燕.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基层医务人员传染病感染预防方法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8):167-168.

[11]廖远泉. 贯彻落实我国重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  不忘初心  开创检验医学新征程[J].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1,13(03):129-132.

[12]张立杰. 结核、艾滋病及乙肝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0):1240-1241.

[13]王晓静,白玉珍,安迪,等. 一类具有预防和治疗措施的丙型肝炎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分析[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4(03):356-361.

[14]王连华,张志梅,陈晨,等. “传染病及其预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及建议——以遵义市4所初级中学为例[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2):144-147.

[15]韩雅俊,陈涛,王宗丹,等. 中医药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探索[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02):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