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韩彤彤 

 长丰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31151

摘要:高血压症状的发生与血压的高低有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同,患者适宜的血压水平也不同。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以往的治疗中,患者使用降压药控制血压,但长期服药不仅疗效不稳定,而且不良反应也比较大。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可以用针灸“活血祛风”来控制血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

关键词:针灸治疗;高血压;临床;有效性;

中医文献中无高血压名称,其根据高血压的演变过程,认为该病可归属“头痛”“肝风”“眩晕”等范畴,且与水肿、心悸、中风等病症密切相关。针灸为中医外治疗疗法中的常用方法,以经络学说作为辨证论治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报道,针灸治疗高血压疗效较为理想,且无毒副作用。部分研究学者针对针灸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与探索,初步表明针灸对高血压具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8—2021年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进行分组,将于2018—2019年收治的4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将于2020—2021年收治的40例患者列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2~81岁,平均(73±5)岁;病程2~17年,平均(9±4)年;体质量为48.5~78.5 kg,平均(64±8)kg。观察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0~83岁,平均(70±6)岁;病程3~18年,平均(11±3)年;体质量为47.8~79.6 kg,平均(64±8)kg/m2。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未服用降压药情况下,同日3次以上血压测量结果为,舒张压>90 mmHg(1mmHg=0.133 kPa),收缩压≥140 mmHg。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辨证为阴阳两虚型、阴虚阳亢型、肝火亢盛型、痰湿慵盛型,其中阴阳两虚型主症为眩晕、头痛、畏寒肢冷、腰酸膝软,阴虚阳亢型主症为头痛、眩晕、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肝火亢盛型主症为头痛、眩晕、急躁易怒,痰湿慵盛型主症为头痛、眩晕、呕吐痰涎、胸闷。

3.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高血压诊断标准者;对针灸治疗耐受性良好;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脑等器官合并症,外周血管疾病等;合并继发性高血压、肝肾功能障碍、心力衰竭等;对研究药物过敏者;研究期间不遵医嘱治疗者。

4.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缬沙坦(规格80 mg),温水吞服,80 mg/次,1次/d;氢氯噻嗪(规格25 mg),温水吞服,25 mg/次,1次/d;每日7:00或15:00,患者应按时按量服药,均持续服用5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治疗,取穴定位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相关标准,方法:主穴取内关穴,阴阳两虚型配以关元穴、足三里,阴虚阳亢型配以太溪,肝火亢盛型配以侠溪,痰湿慵盛型阳陵泉、丰隆穴;采用乙醇对施针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待消毒完毕后再施以针灸治疗;针刺手法:诸穴针刺深度在1.0寸左右,以提插捻转补法,得气后,平补平泻;艾灸手法:取艾条放置于医用艾条装置中的灸筒盖上,点燃艾条,并用胶布固定灸筒于相应穴位中,艾灸装置可通过升降灸筒、调节气孔大小等控制温度,待艾条燃烧完毕,移除装置。1次/d,隔日行灸,共持续治疗5周。

5.观察指标:①治疗总有效率: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显效:舒张压水平下降>10 mmHg,并且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水平下降>20 mmHg;有效:舒张压水平下降不足10 mmHg,但基本达到正常范围,或与治疗前比较,舒张压水平下降10~19 mmHg;无效:舒张压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或明显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肱动脉压: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测量,患者检测前30 min尽量排空膀胱;取坐位休息>5 min后,采用水银柱血压仪绑于患者上臂与心脏同一水平处的位置,测量,若患者2次测量的收缩压、舒张压值读数差异>5mmHg,则取第3次测量结果记为平均数值。③中心动脉压(CAP):测量肱动脉压后,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在室温25℃左右应用无创主动脉脉波分析仪(Sphygmocor型)进行测量;录入基本信息,将传感器探头放在基于触及桡动脉搏动明显处,获得动脉压力波形,计算桡动脉反射波增强压,再通过转换函数计算主动脉波,从而测量中心动脉舒张压、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脉压差水平。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水肿、心悸、头晕、头痛。

6.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治疗总有效率:治疗5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32/40)(χ2=4.11,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总有效率的对比

2.肱动脉水平:治疗5周后,观察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2组治疗前后肱动脉水平的对比(x±s)mmHg

3.CAP水平:治疗5周后,观察组的中心动脉收缩压、中心动脉脉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中心动脉舒张压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5周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6/40)(χ2=3.91,P<0.05)。

三、讨论

高血压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该病主要病理特点表现为血压异常升高,并伴有耳鸣、头晕等症状,机体长期血压异常,极易导致脑部、肾脏等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损害,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当前,临床治疗高血压,不仅需要降低血压水平至正常范围内,还需要预防血压水平剧烈波动,以便减少对机体脏器损害,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由于临床尚未完全明确高血压发病机制,致病因较为复杂,因此单一服用降压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血压达标率,临床医学研究者主张患者同服2种及以上的降压药物,但因高血压病程较长,疗程较长,患者极易出现耐药性,加之西药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这不利于患者身体康复。古代医学记载高血压属“头风”“肝风”“肝阳上亢”“中风”等范畴,中医认为高血压起病源于极易阴阳失调,加之忧思过虑、饮食不节,长期嗜辣、肥厚、酒,致使阴阳两虚、阴虚阳亢,或肝火亢盛、痰湿慵盛,故而发病。中医理论表明,经络为机体主要的联络系统,经络气血、脏腑等均是由穴位输注出入,针灸疗可疏通人体经络,促使气机通畅,从而能够平衡阴阳。现代医学证实,针灸疗法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可以有效调节机体神经系统及体液系统,促使血管扩张,从而能够控制血压水平。穴位艾灸能够明显降低肾精不足型、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结果提示,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可明显控制血压值。本法以调节机体脏腑神气、元气为治疗关键,并以任督二脉为主,调节全身阴阳平衡,融合了上下相配、左右相配、俞募相配等多种穴位配伍形式的针灸体系。其中,风池穴清利宁神、健脑平肝;肝经水湿风气可经由太冲向上冲行,针灸此穴具有调节肝经气血、改善五脏气血运行等功效;人体各经脉之气均汇聚百会穴,针灸此穴聚集有平衡机体阴阳、连贯周身经穴的功效。此外,艾灸装置具有操作简单、控制温度等优势,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安全性等,对于肝火亢盛、痰湿慵盛型高血压者,艾灸具有健脾化湿、平肝行气、祛痰散结、潜阳下行的功效,对于阴阳两虚、阴虚阳亢型高血压,艾灸则具有调节阴阳、固本补虚、阴平阳秘的功效。

总之,中医针灸对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疗效,可明显控制血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萍.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2020.

[2]王太会,浅谈中医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有效性研究.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