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干预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舒适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护理干预中的效果分析

 ,杜丽丽

榆林市星元医院    719000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选择舒适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取我院内科于2021.1-2022.1之间接收的急性脑梗死病患6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传统护理方案)与实验组(传统护理方案+舒适护理干预模式),各小组是30例,统计对比2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比2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发现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优势(P<0.05)。结论 将舒适干预模式应用到急性脑梗死病患的临床治疗期间,能够逐步改善病患的肢体运动功能,促使其日常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并且还能够显著性地降低并发症率,确保病患尽快拥有健康,所以该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舒适护理;急性脑梗死;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引言:脑梗死又名为缺血性脑卒中,它属于一类发病率非常高,且兼有致死风险的脑血管疾病。所以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不但要主动且积极,而且还需要采用专业、规范的护理指导,方可逐步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这对于降低护理差错率、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等发挥积极作用。接下来笔者着重探讨的是舒适护理模式的实际应用价值,相关内容如下。

一、对象及方法

(一)常规资料

抽取我院内科于2021.1-2022.1之间接收的急性脑梗死病患6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2小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各小组是30例。其中,对照组的男女之比是3:2;年龄在49-80岁之间,中间值是(64.11±0.13)岁;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及以下19例。实验组的男女之比是1:1;年龄在50-78岁之间,中间值是(65.01±0.42)岁。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13例、初中及以下17例。比较两组病患的常规资料,则能够看出其差异突出,接下来的实验存在对比意义,P>0.05。全部病患通过CT与磁共振筛查发现均确诊是急性脑梗死,筛除兼有慢性病症、重症器质性病变、认知功能异常者。

(二)方法

对照组选择的是常规护理模式,其内容是指:动态性地检测病患的病情状态,督促其规范用药,确保其加强休息管理,并为其提供日常生活方面的辅助。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应用的基础上还需要联合舒适护理模式,其操作要点包括:①心理指导。护理工作者需要积极地和病患互动与沟通,密切了解其心理变化,并为其详细说明医院的就医流程,然后介绍科室负责医生及护理长,帮助病患熟悉医院环境,由此能够减弱其紧张感、不安感,并且还需要对患者详细说明其病情,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减轻病患的消极心理;多鼓励病患,并尊重病患的想法,引导其多表达、多倾诉。②饮食管理。对病情严重的病患需要导入胃管,由此能够对其实施营养辅助;若病情轻微者需要考虑选择半流食,若病患吞咽障碍严重,则需要避免在进餐期间发生呛咳问题。③卫生管理。指导患者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肺炎等疾病的出现,而且还需要勤换内衣及被褥,保障个人卫生清洁,同时还需要加强病房室内卫生清洁,为患者提供一个干净、卫生、舒适的就医环境;并且还需要灵活性地调整室内温湿度,确保病患感受到舒适。④加强患者的生理舒适性护理。必须要指导患者选择最舒适的体位,并对其定期按摩、翻身等,了解病患的身体感受等。⑤加强临床药物指导。必须要注重病患日常用药的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⑥康复锻炼。必须要结合病患的病情变化为其编制一套个性且舒适的康复训练模式,督促病患能够在循序渐进的情况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而且还需要实施语言功能训练、平衡能力训练等,为逐步增强病患的生活质量等发挥积极作用。

(三)指标分析

统计对比2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其中,病患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是由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调查量表(英文简称FMA)进行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是由Barthel指数(英文简称MBI)给予评价[1]

患者的不良反应一般是指血栓、瘫痪、褥疮等。

患者临床满意度是通过本科室自行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评价,其中对应3个评价标准,即:满意、非常满意与不满意。

(四)数据处理

把本研究数据利用SPSS28.0软件实施统计处理,其中,计数指标通过(n,%)进行评估,接下来还需要给予x2检验。假若P<0.05,那么,能够看出其差异明显。

二、结果

(一)统计对比2组病患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在干预前,对比2组的Fugl-Meyer、FMA评分发现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优势,P>0.05;在干预后,2组的Fugl-Meyer、FMA均明显提升,不过实验组上升幅度更大一些,且2组对比差异突出,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如表1。

表1  统计2组的Fugl-Meyer、FMA评分(x±s)

指标

对照组

实验组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Fugl-Meyer评分

63.15±1.44

70.23±0.56

62.11±0.13

85.23±5.46

FMA评分

61.23±1.44

73.26±1.44

62.23±1.46

86.13±1.48

(二)统计对比2组并发症率

对比2组的并发症率发现实验组是6.67%明显小于对照组20.00%,其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优势(P<0.05)。如表2。

表2  统计对比2组的并发症率(n,%)

分组

例数

血栓

瘫痪

褥疮

并发症率/%

对照组

30

1

2

3

6(20.00)

实验组

30

1

0

1

2(6.67)

(三)统计对比2组住院时间及满意度

实验组、对照组的临床满意度各是96.67%、83.33%,其对比差异突出,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如表3。另外,实验组、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各是(10.23±2.15)d、(15.05±3.16)d,其对比差异突出,存在统计学优势,P<0.05。

表3   统计对比2组的临床满意度(n,%)

分组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30

12

13

5

25(83.33)

实验组

30

18

11

1

29(96.67)

三、讨论

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病原因相对繁琐,和一些复杂因素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大多数病患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且生理舒适性非常 差,这必然会使病患在治疗后出现一些后遗症,导致其康复时间延长,而且还会使病患的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加强患者的舒适护理服务,则对于促进患者康复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但有利于确保病患的病情尽快康复,热情还有利于大大提升病患的生理及心理舒适度[2]。从概念上来看,舒适护理模式强调的是以患者为本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它能够最大化地满足病患的护理需求,促使其护理效果大大提升,由此为促进患者的尽快康复做铺垫。结合本实验结果来看:对比2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等指标发现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其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优势(P<0.05)。这一结论与大部分学者的结果是类似的,能够看出,舒适性护理模式对于急性脑梗死病患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行及实施。

参考文献

[1]邱艳. 舒适护理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护理干预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 医药前沿, 2018, 008(007):332-333.

[2]张敏, 曹艳芬, 胡萍. 舒适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19, 2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