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3
/ 2

浅析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覃春荣 ,陆世翠▲ ,何静 ,廖艳, 李清 ,谢义平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  530007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分析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中旬到我院就诊,并采用PBC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后1周∽12月内的随访,采用NRS疼痛量化表及并发症的观察,了解术后疗效。排除标准:病历记录不完善、出院后随访丢失。结果患者平均住院天数5天,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总缓解人数122例,总缓解率为96.83%,术后患者感觉患侧面部麻木感121例(占96.03%),咀嚼肌下降42例(占33.33%),口腔疱疹23例(占18.25%),眼部不适11例(占8.73),面部麻木多于6∽12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咀嚼乏力多于3∽6个月好转或消失,口唇疱疹给予阿昔洛韦软膏外涂半个月内治愈,眼部不适予滴眼药水后在1∽2个月时好转或缓解。结论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无需开颅,安全性高,全麻无痛,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尤其对于高龄或有严重系统疾病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原发性、第Ⅰ支及多支疼痛或MVD术后复发的病人更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关键字】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术   疗效

三叉神经痛(TN)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或伴有同侧面肌痉挛,因其疼痛剧烈,又称为“痛性痉挛”。TN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当前被普遍接受的是血管压迫学说,其次是神经脱髓鞘学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常由其所属部位和临近部位的各种病灶引起。患有三叉神经痛的患者普遍表明,生活在对不可预知的疼痛发作恐惧中,随着病情的进展影响到患者的说话、进食、面部卫生清洁等日常生活,甚至导致心理焦虑、抑郁[1],,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BC)是指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该技术于1983年由Mullan 等[2]首次实施。由于PBC本身所具有的优势,该技术逐渐在国内广泛的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并采用PBC治疗的1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患者的年龄段分布在35岁至89岁之间,其中男性57例,女性69例。患者的病程最短有半年,严重的患者病程长达40年。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12个月。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见表 1。

表1        12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

叁数

例数

占比%

性别

男性

57

45.23%

女性

69

54.76%

年龄

<65岁

60

47.61%

≥65岁

66

52.38%

疼痛侧别

左侧

55

43.65%

右侧

71

56.31%

受累分支(例数)

V1

8

6.35%

V2

18

14.29%

V3

30

23.81%

V1+V2

28

22.22%

V2+V3

31

24.60%

V1+V2+V3

11

8.73%

术中球囊充盈容积(ml)

<0.7

111

88.107%

0.7

8

6.35%

>0.7

7

5.56%

术中球囊充盈时间(s)

60

16

4.76%

61-90

8

6.35%

91-120

18

14.29%

121-150

65

51.59%

151-180

26

20.63%

181-210

3

2.38%

术后疼痛缓解

术后疼痛完全缓解

112

88.89%

术后疼痛部分缓解

10

7.93%

术后疼痛未缓解

4

3.17%

术后并发症观察

面部麻木

121

96.03%

咬肌下降

42

33.33%

单纯疱疹

23

18.25%

眼部不适

11

8.73%

121例面部麻木缓解时间

1至3个月

9

7.44%

3至6个月

15

12.40%

大于6个月

97

80.17%

42例咀嚼肌下降缓解时间

3个月内

12

28.57%%

3至6个月内

23

54.76%

大于6个月

7

16.67%

23例单纯疱疹缓解

15天内

16

69.51%

16天至30天内

6

26.09%

大于30天

1

4.35%

11例眼部不适

1月内

5

45.45%

大于1月

6

54.54%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并插管后取仰卧位,在DSA引导下经透视采用Hartel三叉神经半月节穿刺前入路法,进针点选在患侧口角外2∽3cm,另2个参考点分别为同侧瞳孔眶下方1cm及颧弓水平外耳道前3cm,参照颞下颌关节、颞骨岩部和斜坡等骨性结构穿刺,抵达卵圆孔后通过穿刺针将带导丝4号Fogarty球导入Meckel腔,然后撤出导丝缓慢向球囊内注射造影剂充盈球囊,参考周围的骨性标志,边注射造影剂边检查球囊的形状及位置,一旦不理想,立即排空球囊并调整导管位置,直至在后床突与蝶鞍附近充盈成乳头凸向后颅窝的理想倒梨形出现(如下图1、2球囊位于Meckel腔并充盈呈倒梨形箭头所示)

 

2 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5天,患者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疼痛完全缓解人数112例(占88.89%),术后疼痛部分缓解人数10例(占7.93%),总缓解率为96.83%[术后疼痛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术后患者感觉患侧面部麻木感121例(占96.03%),咀嚼肌下降42例(占33.33%),单纯疱疹23例(占18.25%),眼部不11例(占8.73%),面部麻木多于6∽12个月内好转或消失,咀嚼乏力多于3∽6个月好转或消失,口唇疱疹给予阿昔洛韦软膏外涂半个月内治愈,复视眼部不适给予滴眼药水在1∽2个月时好转或消失。

  1. 结论

TN的理想治疗应该充分考虑到术后复发率、并发症及患者的花费、感受等方面。据有关报道,PBC术后疼痛缓解率是88.9%~97.3%,10年以上随访疼痛完全缓解率保持62%[3],本组术后疼痛总缓解率为96.83%,与报告相似。PBC术后常见并发症有面部麻木、咀嚼肌下降、感觉障碍、痛性感觉缺失、角膜感觉缺失、复视、单纯疱疹、三叉神经抑制反应等。超过90%的患者在PBC术后出现面部麻木,这可能与术中球囊压迫时间和球囊压力大小有关,研究表明减少压迫时间可以大大降低面部感觉障碍的发生[4] 。咀嚼肌下降是PBC术后另一种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三叉神经支配咀嚼肌的运动神经纤维由三叉神经特殊内脏纤维构成,经三叉中脑核换元后传导咬肌的运动神经冲动。PBC术中常常采用14号穿刺针,手术通过卵圆孔时,容易机械性损伤三叉神经下颌支,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同侧咬肌肌力减弱或无力[5] 。虽然此并发症发生率高,但症状一般都比较轻微,术后半年至二年内会逐渐好转。经调查,大部分患者均能忍受这种不适,相对于其他术式的并发症,这个并发症可以被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无需开颅,安全性高,全麻无痛,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尤其对于高龄或有严重系统疾病不愿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原发性、第Ⅰ支及多支疼痛或MVD术后复发的病人更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房建忠,廖声潮,邵长江,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11(09):858-861.

[2]Mullan S, Lichtor T. Percutaneous microcompression of the trigeminal gangl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J]. J Neurosurg, 1983, 59: 10071012.

[3]邹建军,马逸,王斌,等.高危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8(08):592-594.

[4]冯昕,薛祎腾,黄忻涛,赵学明.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6):49-53.

[5]王长明,关占颖,蔡长华,张静,等.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  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04):297-300.

课题名称:术后咀嚼木糖醇对PBC引起的咀嚼肌无力患者咀嚼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和研究

课题编号:Z20201411
覃春荣,性别:女,民族 :壮族  ,籍贯:广西,出生年月:1988年7月,学历:本科,职称:护师,  研究方向:护理